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Barrett’s食管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Barrett’s食管患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予以治疗,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试验25例患者中,痊愈者10例,有效者14例,无效者1例。临床治疗的疗效率是96.0%。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应用于Barrett’s食管的治疗,操作方法简单,且安全有效,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Barrett’s食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94-02Barrett’s
食管(简称BE)是在食管下段复层的鳞状上皮转变成化生单层的柱状上皮的一种临床病理现象,可伴有肠化或是无肠化,其中包括伴有特殊的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BE是导致食管腺癌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积极采取治疗BE的措施对预防癌变具有关键作用[1]。氩离子凝固术(即APC)是现代治疗BE的新型科学有效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内镜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对BE治疗的效果,现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BE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具体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Barrett’s食管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4例。年龄均在21-71岁之间,平均年龄(49.53±2.87)岁。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上腹部不适等症状。通过内镜和病理检查显示全部患者均符合BE的临床诊断的标准。其中岛状型者8例,舌型者10例,环型者7例。
1.2方法在内镜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予以治疗。术前10分钟给予患者地西泮与山莨菪碱各肌注10mg。在内镜直视观察下,将探头从远至近平行的或是来回移动,对BE黏膜予以凝固治疗,每次持续1-3秒,直到病灶区域色泽彻底转变成灰白色或者部分碳化。岛型或舌型BE应该尽量一次性达到彻底凝固的标准,而环型BE需要2-3次的凝固治疗,每次治疗应间隔2周,每次治疗的范围不得超过食管壁的二分之一周长。术后予以常规服用埃索美拉唑抑酸剂40mg,每天1次,为期3个月的连续治疗以后进行复查[2]。
1.3指标观察全部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第3个月、第十二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并且予以活检。治愈指内镜检查显示原病变区域已经恢复正常。组织活检已产生彻底鳞状上皮再生。有效指BE残留,内镜检查显示原病变区域已经恢复正常,但是活检组织仍然存在岛状柱状的上皮。无效指BE消失以后,内镜检查显示原病变区域未得到改变,活检组织再次产生岛状或柱状的上皮。2结果
本组试验25例患者中,痊愈者10例,有效者14例,无效者1例。临床治疗的疗效率是96.0%,见表1。
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过程中,产生胸骨后疼痛的患者有9例,患者取半卧位,并采用质子泵的抑制剂治疗以后,症状得以缓解,没有大出血、穿孔以及狭窄等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发生。3讨论
BE是在食管下段复层的鳞状上皮转变成化生单层的柱状上皮的一种临床病理现象,伴有特殊的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BE致病因素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可能和饮食习惯不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药物影响、遗传因素以及胃食管反流等因素相关。有关研究发现,BE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机率远远高于正常人,被公认为引发食管腺癌的关键性癌前病变,并且病理检查显示患者灿在不典型的增生时,发生恶性病变的机率更高。所以消除或控制BE是减少食管腺癌的重要手段[3]。
BE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内科抑酸剂治疗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但却不能够逆转上皮。而手术治疗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氩离子凝固术为一种新型有效的非接触性的凝固治疗手段,在电离子状态下,高频电能通过氩气作用直接传送到靶组织的表面,造成靶组织表面的大范围灼烧,同时造成一定深度的黏膜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病灶的目的。因为术后产生再生上皮出现肠化生的机率非常小,本组研究只有1例患者复发,所以可以达到有效消除BE的治疗目的。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内镜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对BE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并且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并且安全有效,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参考文献
[1]刘震雄,黄裕新,闻勤生,王景杰,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118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1(24):53-54.
[2]苏艳,吴杰,王萍,孙圣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的探討[J].中国内镜杂志,2011,1(17):55-56.
[3]夏燕妮,罗和生,李五四,姜海伟,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5(19):459-460.
【关键词】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Barrett’s食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94-02Barrett’s
食管(简称BE)是在食管下段复层的鳞状上皮转变成化生单层的柱状上皮的一种临床病理现象,可伴有肠化或是无肠化,其中包括伴有特殊的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BE是导致食管腺癌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积极采取治疗BE的措施对预防癌变具有关键作用[1]。氩离子凝固术(即APC)是现代治疗BE的新型科学有效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内镜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对BE治疗的效果,现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BE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具体方法及疗效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例Barrett’s食管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4例。年龄均在21-71岁之间,平均年龄(49.53±2.87)岁。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骨后疼痛、烧心、反酸、上腹部不适等症状。通过内镜和病理检查显示全部患者均符合BE的临床诊断的标准。其中岛状型者8例,舌型者10例,环型者7例。
1.2方法在内镜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予以治疗。术前10分钟给予患者地西泮与山莨菪碱各肌注10mg。在内镜直视观察下,将探头从远至近平行的或是来回移动,对BE黏膜予以凝固治疗,每次持续1-3秒,直到病灶区域色泽彻底转变成灰白色或者部分碳化。岛型或舌型BE应该尽量一次性达到彻底凝固的标准,而环型BE需要2-3次的凝固治疗,每次治疗应间隔2周,每次治疗的范围不得超过食管壁的二分之一周长。术后予以常规服用埃索美拉唑抑酸剂40mg,每天1次,为期3个月的连续治疗以后进行复查[2]。
1.3指标观察全部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第3个月、第十二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并且予以活检。治愈指内镜检查显示原病变区域已经恢复正常。组织活检已产生彻底鳞状上皮再生。有效指BE残留,内镜检查显示原病变区域已经恢复正常,但是活检组织仍然存在岛状柱状的上皮。无效指BE消失以后,内镜检查显示原病变区域未得到改变,活检组织再次产生岛状或柱状的上皮。2结果
本组试验25例患者中,痊愈者10例,有效者14例,无效者1例。临床治疗的疗效率是96.0%,见表1。
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过程中,产生胸骨后疼痛的患者有9例,患者取半卧位,并采用质子泵的抑制剂治疗以后,症状得以缓解,没有大出血、穿孔以及狭窄等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发生。3讨论
BE是在食管下段复层的鳞状上皮转变成化生单层的柱状上皮的一种临床病理现象,伴有特殊的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是食管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BE致病因素至今尚未十分明确,可能和饮食习惯不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药物影响、遗传因素以及胃食管反流等因素相关。有关研究发现,BE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机率远远高于正常人,被公认为引发食管腺癌的关键性癌前病变,并且病理检查显示患者灿在不典型的增生时,发生恶性病变的机率更高。所以消除或控制BE是减少食管腺癌的重要手段[3]。
BE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内科抑酸剂治疗仅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但却不能够逆转上皮。而手术治疗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氩离子凝固术为一种新型有效的非接触性的凝固治疗手段,在电离子状态下,高频电能通过氩气作用直接传送到靶组织的表面,造成靶组织表面的大范围灼烧,同时造成一定深度的黏膜损伤,从而达到治疗病灶的目的。因为术后产生再生上皮出现肠化生的机率非常小,本组研究只有1例患者复发,所以可以达到有效消除BE的治疗目的。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在内镜下,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对BE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并且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并且安全有效,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参考文献
[1]刘震雄,黄裕新,闻勤生,王景杰,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118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1(24):53-54.
[2]苏艳,吴杰,王萍,孙圣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的探討[J].中国内镜杂志,2011,1(17):55-56.
[3]夏燕妮,罗和生,李五四,姜海伟,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5(19):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