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地:设计与实践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正九年(1731年)三月十六日,湖北钟祥何家集。
  乡民闹事,抗拒纳粮。官府派兵弹压,迅速平定。朝廷将其定性为士绅聚众抗粮的民变。可新任湖北巡抚王士俊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导致民变的重要原因,恰是雍正帝引以为豪的一项改革——摊丁入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新“祖训”推动人头税变局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税体系里,并行不悖地存在两类税种:土地税和人头税。前者按照地亩计征,后者则针对成年男子征收,又称为“丁税”。土地和劳动力,作为农业社会的两大生产要素,通过这两类税种被官府控制。
  清代初年,长年战乱导致人丁大量逃亡或参军,使官府控制的纳税人丁数量锐减。在朝廷力保人头税总额只增不减的情况下,人丁减少就意味着人均税负增加。穷人既交不起人头税,又承受不了旷日持久的劳役,只好纷纷逃亡;该他们承担的赋役,则被加在了没逃亡的人丁身上。这样一来,只会加重这些人的负担,催生新一批逃亡者。由于人头税征收困难,一些地方财政吃紧,连发薪水都困难。如此恶性循环,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朝廷对青壮劳动力的实际控制力显著衰退。
  康熙年间,中国经济缓慢恢复,人均耕地逐年增加,意味着土地税增幅大于人头税增幅。为促使人丁安心生产,确保土地税稳定增长,康熙帝决心推动清代首轮人头税改革。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征收人头税,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共有2400多万人丁,人头税总额335万两。此后百年间,这一总额被固定下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就成了朝廷的新祖训,不容更改。
  随着垦田面积扩大和财政收入增长,人头税占比日趋缩小;总税负的固定,使人均税负随人丁增长而减小,人丁逃亡不再必要,许多人回到家乡,继续种地;“永不加赋”的提法,使新生人口不再缴纳人头税,形同一项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着眼均贫富的顶层设计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并不意味着人头税的消亡。人丁编审统计依旧混乱,富户串通官府转嫁税负的现象依旧存在。由于缺少有效抓手和参照,人头税的征收依旧困难重重。对于这些弊端,许多大臣都已察觉,不约而同地将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土地上。土地是固定资产,带不走,跑不掉,以此作为征税依据最为简便。
  康熙末年,御史董之燧就提议将人头税总额平摊到田亩中,按亩征收,得到了部分采纳。于是,在户部默许下,广东和四川分别试点“以粮载丁”和“丁银分摊”。前者是在征收土地税的同时一并征收人头税,减少征税次数和成本;后者是将人头税按照田亩分摊,都收到了积极成效。受此启发,浙江、河南一些州县也采取“均丁于地”、“丁随地派”的尝试。
  虽然只是试点,但反对之声仍不绝于耳。有大臣指出,各地的亩产量或纳税额差异巨大,无论是把人头税摊入田亩,还是把人头税摊进土地税,都做不到公平合理。如果将人头税强行并入土地税,会使一些官员误以为人头税已废,从而单设人头税项目,形成重复征税和实际意义的“加赋”,加重百姓负担。
  这场争论使康熙帝迟迟下不了启动第二轮人头税改革的决心。事情拖到了雍正年间,锐意改革的雍正帝必须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直隶总督李维钧奏请本省实施“摊丁入地”。雍正帝将此议下发臣工讨论,虽然户部同意,但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员认为,各地的土地好坏不同,亩产量各异,人头税按亩均摊,有失公平。
  针对大家的疑虑,李维钧提出,准备把地亩分为上中下三等,人头税按地亩等级分别摊入,好地多摊,差地少摊,确保公平。
  雍正帝对这一提议大为赞赏,特批直隶于次年开始实施“摊丁入地”。为了证明自己不会中途变卦,让李维钧安心施政,雍正帝还特地要他“蓦直做去,坦然勿虑”。
  有了直隶作榜样,山东、河南、云南、浙江等省也先后启动“摊丁入地”改革。到雍正九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均已实现“摊丁入地”。至此,这场前朝悬而未决的争论,在雍正初年画上了句号。
  雍正朝的“摊丁入地”改革,其顶层设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在雍正的宏观设计中,大的原则是以州县为单位,按照康熙五十年(1711年)该州县的人头税总额作为应征数,平均摊入当地田亩中,随土地税一并征收。具体而言,则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是将人头税银平摊到土地税银里,由纳税人一并缴纳。比如直隶各州县,每缴纳1两土地税银,摊入人头税2钱7厘。这一做法着眼于土地税,以前缴纳的土地税越多,摊入的人头税也越多。
  第二种做法,是把人头税平摊到田亩中,按亩收税。比如安徽霍邱县,每亩土地在缴纳原有的土地税外,还要缴纳摊入的9厘多人头税银。这一做法着眼于田亩本身,拥有土地越多,摊入的人头税也越多。
  两种做法是有区别的。田亩有好坏之分,无论是细分等级,还是按等摊税,操作都比较复杂;而将人头税银摊入土地税银里,则操作相对简便。故而,多数省份采用的是第一种办法。所以,“摊丁入地”中的“地”,在多数省份指的是“土地税”,而非“地亩”。历史教材上统称的“摊丁入亩”表述不准,有失偏颇。
  土地是农业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摊丁入地”无论以哪种形式实现,都做到了按照财产多少征税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均贫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税负不均的局面。雍正帝承认:“丁银摊入地亩一事,于穷民有益,而于绅衿富户不便。”
  无疑,“摊丁入地”确保了人头税收入的稳定,赢得了低收入农民的支持,虽说不少富户颇有微词,但也无可奈何。然而,就在湖北钟祥,摊丁入地不但遭到富户反对,而且连穷人也不满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通省均摊”背后的“分摊不公”
  湖北巡抚王士俊在写给雍正帝的奏折里,把钟祥民变归因于“摊丁入地”的“摊”上。在“摊丁入地”的实际操作中,不少省份采取“通省均摊”的方式。钟祥县土地广袤,人丁较少,过去应纳的土地税多,人头税少,只有2400多两银子。通过“通省均摊”,钟祥县被摊入了3500多两人头税,远超从前。“无怪钟(祥)民(众)抵死不完(税),以致激成民变,总由从前经理错误,以至于此”。   既是“经理错误”,就要设法纠正。王士俊的建议是,纠正人头税摊征方式,由“通省均摊”改为各州县自行均摊。如果这一建议得到朝廷认可,那就意味着湖北此前执行的“通省均摊”做法有误。全省大多数高官不但政绩全无,而且要背黑锅。
  湖广总督迈柱、湖北按察使唐继祖连忙上书辩白,说人头税过重只是“奸民”闹事的借口,民变的关键在于“围攻县衙”,故而应当严惩聚众闹事的“奸党”。至于钟祥等县人头税超额征收的问题,迈柱的解决方案是,随着当地开垦荒地的逐渐增多,原有土地上分摊的人头税会越来越少,直至多收的人头税被全部抵消。
  对于迈柱的方案,王士俊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只是一厢情愿和未来憧憬,并非治本之策,无助于解决眼前困难。他还强调,摊丁入地实施以来,许多州县欠缴税赋,当地百姓“人人含怨”,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清廷的最终判决肯定了迈柱的方案,但也提出对钟祥等县减免欠缴税赋。这样看来,迈柱赢了,王士俊也不算完败。可是,迈柱不肯善罢甘休,奏请朝廷不必宽免钟祥等地赋税。他的理由是:“通省均摊”在湖北行之有效,大多数州县都能按时完税,只是钟祥等地或“俗弊民顽”,或“地处低洼,从前收成歉薄”,才致完税困难,有所拖欠。
  迈柱在湖北为官多年,一手策划并推行了“摊丁入地”改革,自以为政绩卓著。他要维护这点颜面,不容任何不同意见。这种为一己之私而不顾民生民意的做法,给百姓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督抚二人既已交恶,当然也就不便共事。不久,王士俊改任河南巡抚,而湖北继续维持人头税“通省均摊”的做法。事实正如王士俊当年所料,新开垦的荒地数量有限,根本不足以抵消“通省均摊”带来的人头税增量,百姓不堪重负,饱受其苦。
  雍正十三年(1735年),迈柱离任回京,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次年,刚刚继位的乾隆帝宣布,将湖北部分州县因“通省均摊”而增加的人头税悉数豁免。不久,乾隆又传旨废除了“通省均摊”的做法,将人头税的摊征自主权交还给各个州县。
  湖北的“摊丁入地”一波三折,反映了经过充分顶层设计的改革,在基层实践中是如何走样的。不顾各地实际情况,采取教条式的一刀切做法,将改革的好经念歪,把原本支持改革的民众推向了对立面,使改革成果大打折扣。这个教训发人深省。
  放眼整体,“摊丁入地”是中国历史上推动赋役均衡化的一次较为成功的改革。人头税虽然形式上犹存,但通过收税途径的改变,业已名存实亡。
  摊丁入地之后,土地税和人头税合二为一,称为“地丁银”,征收效率和计税的公平性、科学性大幅提升,构成了清廷财政收入的主体,奠定了康乾盛世的财经基础。人口隐匿变得不再必要,客观上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统计越来越接近真实,到乾隆六年(1741年),清朝人口的官方统计数字首次突破1亿。到18世纪末,人口突破3亿,奠定了今天中国的人口规模。在农业社会,户籍人口的增长为国家提供了充足兵源和劳动力储备,奠定了持续数百年的人口红利基础。
  进入20世纪,地丁银逐渐演变为农业税,继续承担着国家重要税种的责任。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税在全国税收中的比重逐渐减小。在结构性减税和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历史进程中,农业税的历史使命逐渐走向终点。
  2006年1月1日,农业税全面取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
其他文献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首都经济圈,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在环境问题突出、北京“大城市病”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思路正当其时。但在产业落差大、合作意向尚未一致的情况下,简单的焦急心态要不得。  短期来看,雾霾多发、人口拥堵等具体问题不能“绑架”协同发展;长远来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能只是行政推动孤木独支,而要市场与行政双力并推。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三方之间发展落差大
期刊
一套9本的原创世界杯系列图书,在巴西世界杯前夕推出,在流行碎片式阅读的年代,这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件好事。这个包括《世界杯冠军志》之巴意德阿法英西7支冠军队,还有《图说世界杯:1930?2014》与漫画集《2014世界杯群英谱》,总体量超过100万字,配图800多张,分量十足。  严格来说,不是世界杯的话,很少有读者会意识到,目前的体育类图书其实是一个还没有充分发育的市场。产品方面比起其他类别的图书
期刊
“政令不出中南海”之病已久,新一届中央政府频施雷霆之手,据说已致“官不聊生”的程度,非法作为大大收敛,但积极有为似乎仍嫌不足。  日前,国务院发出明电,将派出8路督查组,从6月25日起分赴约半数的国务院部门和省区市实地督查,以确保政策落实,兑现“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的承诺。  中央有巡视组,国务院有督查组,一边防越位,一边防失位,以超常规之力,决意要把庞大的官僚系统推上正轨转动起来。  在不久前的
期刊
巴格达:城下之虞
期刊
这个世界上,不怕老板太残暴,就怕前任太优秀。  朋友刚被提拔为业务主管,初次接手公司和地方政府的一个合作项目。对方的负责人对他总是不太信任,但凡遇到问题,常让他去请教前任。半途,他主张对陈述报告做些许修改,竟引起那位负责人的强烈反弹,愤怒中终于说出了中意前任主管的理由。原来,前任曾告诉他:“我没有孩子,所以对工作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尽心。”就凭这一句话,把对方负责人感动得够呛。  同样的桥段也发生在我
期刊
随着虚拟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中国网络安全近年来面临严峻挑战。网站攻击、网络诽谤、隐私泄露、虚假信息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从根本上维护网络安全,中国在互联网法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法律空白点过多,互联网诸多领域尚处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纠的状态。  国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维护社会网络安全、保障公民信息安全,都离不开依法管控,信息技术发达国
期刊
《诗经·国风》第一篇即为《周南》,其中有著名佳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眼前的周南却是一位温文尔雅,庄重练达的外交家,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和香港回归的主要参与和执行者。  1946年4月,不满19周岁的周南,正在燕京大学就学。当时加入党组织要用假名,周南想起《诗经》中的《周南》,遂将原名改称“周南”。两年后,他进入解放区,后来进入外交战线,这个名字最终被写进了新中国的外
期刊
2014年5月,搜狗搜索上线了移动版,这一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少关注。一个月后,搜狗宣布正式接入微信公众号数据,全面开放微信公众账号及文章搜索,这“一石”激起了互联网行业的千层浪。  基于移动互联网诞生的微信,一直以封闭生态圈为其招牌特点。企业、商家以及媒体、自媒体开设公众账号,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每天给自己的粉丝发送精心编制的内容。这种“脸对脸”的交流,确实提高了用户的粘性,但是一
期刊
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土资源部(以下简称“国土部”)已经悄然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试点工作,南京、郑州、宁波、杭州、南昌等5个城市赫然在列。一时间,部分城市二手房市场状态焦灼,宁波等城市甚至被认为有可能发生二手房市场的抛盘潮。  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国土部相关人士处获悉,国土部目前尚未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试点城市也没有确定。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并没有接到国土部试点
期刊
“施工现场尘土飞扬,高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安徽北部城市蚌埠高铁站,这幅标语曾在周边的施工现场悬挂多时。  如蚌埠一样,在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沿线,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拉开城市发展骨架。  理论上,高铁站点建设将加速城市产业升级和极化布局,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引发城市空间格局的转变。但是,中国上一轮高铁建设对于周边土地价值的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