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新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新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发挥创造的潜能,产生创造的行为或结果。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的人才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第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这个“新”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锐意创新。
有一次我听了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的是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该老师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表演舞蹈,在这名学生跳舞的同时。师生问答。T:What is she doing?S:She is dancing,(教师帮助学生回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reading,watching TV,making cards等新的词组。接下来老师让一个学生表演动作的同时,另外两个学生猜测他或她在干什么并进行对话表演。T:Who can try?S:“Let me try,”“Let me try”的声音响遍了班级各个角落。老师示意他们上台。S1:What is she doing?S2:She iS deaning the dormitory,S1:What is he doing?S2:He is sleeping,…接下来,还有很多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从这一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课堂的巧妙设计和安排,课堂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中语法纲要的枯燥讲解和例句的记录,而是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活动。学生们乐于表演,善于表演,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民主宽松,活跃有趣。
第二,鼓励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相对学生的学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折射才能生效。学生是学习活动,尤其是创造性学习的主人,创造性学习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法设法让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创造性运用知识。比如,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7,Topic1,SectionA,3Groupwork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讨论怎样为汶川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奉献爱心,并选派一名代表用宾语从句汇报。因为班里一直在进行小组间的“龟旗大战”,赢的得到红旗,输的只能认“乌龟”,所以,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热烈,谁也不甘落后。T:The Timeis up,话音未落,同学们已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准备汇报。T:What do you think you can do to help the people there?Sl:I think I can sell newspapers to raise money forthem,S2:I think I can write to them tv cheer them up,S3:I think we can hold a food festival to raise money forthem,…这时,连平常最不爱发言的晓波也举手发言,我高兴地示意他回答。“I think we can raise money in the street,”多好的创意,我不禁为他竖起了大拇指。课堂的讨论,竞赛,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第三,训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也可以开展一些诸如手抄报竞赛,英语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那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运用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创新能力也得以真正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把创新教育落在实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成自己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教师多给学生以宽容、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课堂上创新,在活动中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准备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2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3 《英语新课程标准》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的人才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第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这个“新”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锐意创新。
有一次我听了一位老师的公开课,讲的是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该老师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表演舞蹈,在这名学生跳舞的同时。师生问答。T:What is she doing?S:She is dancing,(教师帮助学生回答。)用同样的方法,学习reading,watching TV,making cards等新的词组。接下来老师让一个学生表演动作的同时,另外两个学生猜测他或她在干什么并进行对话表演。T:Who can try?S:“Let me try,”“Let me try”的声音响遍了班级各个角落。老师示意他们上台。S1:What is she doing?S2:She iS deaning the dormitory,S1:What is he doing?S2:He is sleeping,…接下来,还有很多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从这一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课堂的巧妙设计和安排,课堂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中语法纲要的枯燥讲解和例句的记录,而是注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活动。学生们乐于表演,善于表演,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民主宽松,活跃有趣。
第二,鼓励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相对学生的学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折射才能生效。学生是学习活动,尤其是创造性学习的主人,创造性学习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法设法让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创造性运用知识。比如,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7,Topic1,SectionA,3Groupwork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讨论怎样为汶川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奉献爱心,并选派一名代表用宾语从句汇报。因为班里一直在进行小组间的“龟旗大战”,赢的得到红旗,输的只能认“乌龟”,所以,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热烈,谁也不甘落后。T:The Timeis up,话音未落,同学们已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准备汇报。T:What do you think you can do to help the people there?Sl:I think I can sell newspapers to raise money forthem,S2:I think I can write to them tv cheer them up,S3:I think we can hold a food festival to raise money forthem,…这时,连平常最不爱发言的晓波也举手发言,我高兴地示意他回答。“I think we can raise money in the street,”多好的创意,我不禁为他竖起了大拇指。课堂的讨论,竞赛,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第三,训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也可以开展一些诸如手抄报竞赛,英语演讲比赛之类的活动,那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运用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创新能力也得以真正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把创新教育落在实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成自己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教师多给学生以宽容、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课堂上创新,在活动中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准备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2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3 《英语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