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越来越多的“绿色产品”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超市和百货公司时,究竟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算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呢?市场对于环保产品的标准并没有准确、统一的规范。那些盲目追求绿色生活的消费者,很可能被商家吹嘘的“绿色”概念所欺骗,用大把的钞票购买“伪绿色”的产品。这些“伪绿色”商品被业内人士俗称为“漂绿”(green washing)。
美国旧金山一家倡导绿色生活的杂志《成品》(ReadyMade)的副总编朱莉娅·克斯古夫(Julia Cosgrove)指出,“我们看到的很多概念不过是美化产品的包装。如果你再深入追究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公司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环保”。
绿色消费名义的背后
从节能灯泡到无公害蔬菜,从低油耗的家用轿车到冷水洗涤的洗衣粉,绿色消费已经成了当下最时髦的概念。几乎所有的生产商都在绞尽脑汁给自己的商品穿上绿色外衣,谁也不想让自己的产品被指责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上世纪90年代,一家德国的环保杂志指出,国际著名运动品牌耐克(Nike), 其运动鞋的气垫中填充了六氟化硫(SF6)——一种超强的温室气体。为了消除不良影响,耐克公司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投资数千万美元研制新工艺,生产不含SF6的气垫,终于在2006年推出了用氮气代替 SF6的Air Max 360。尽管这样一双鞋的售价高达160美元,依然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那些零售商也不愿放过“绿色消费”这一时髦概念,瑞典的著名服装卖场H&M专门推出了绿色消费区,出售以有机棉为原材料的服装。所谓有机棉,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以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许使用化学制品,从种子到农产品全天然、无污染生产的棉花。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零售商卖的是纯天然的棉质服装,这些服装很可能是通过要消耗大量能源的飞机空运来的。另一个“伪绿色”的例子是很多商家曾经大肆推广的“纯素鞋”——没有采用动物皮革的帆布鞋,但事实是,这种鞋的原材料虽然不是动物皮革,却含有大量的乙烯基,一种能够产生致癌物的化学成分。
很多欧洲国家近年来不遗余力地进行“漂绿”工程。但是,欧洲之所以得以优雅地高唱环保,很大的原因来自他们把工厂移转到了他国,这等于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算在了他国头上。即便是由世界著名摇滚乐队U2的主唱波诺(Bono)以环保名义创立的服装品牌Edun,也只能算是又一个被“漂绿”的案例。Edun的服装材料虽然以天然有机棉为主,但其服装的生产基地都设在了秘鲁、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这个品牌的主打理念是贸易公平和社会责任,虽然也很有意义,但并非纯绿色的。
专业认证的不可或缺
专业机构的认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些参考。位于荷兰的“产地”(Made-By)是一家专门追踪服装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机构。他们能够找出每一根线头的产地,评判其制作工艺是否环保。他们的网站上有很多经过他们检验的服装品牌。位于美国的国际林业委员会(International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会给符合环保标准的木制产品发放证书,证明该产品的原料并非乱砍乱伐获得的。消费者可以在www.fscus.org的网站上看到符合要求的商品名单。美国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也专门推出了名为“为环境而设计”(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的环保项目。凡是被此项目认可的产品,都是化学成分达标,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
此外,还有一些商品会在包装上标明由专业机构颁发的绿色环保标志。最著名的标志要数同样由美国环保局推出的“能源之星”(EnergyStar)标志。拥有此项标志的产品说明其能源消耗符合美国环保局和能源部共同制定的节能标准。
当然,不管你是只穿纯棉的服装,还是把全家的电器都换成节能型的,你的生活是否真的是绿色,最重要的标准还是你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比如你选择什么样的交通方式出行,你的饮食习惯如何等等。
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消费者,首当其冲的是要有环保的意识。正如致力于绿色建筑的美国绿色创造人(Greenbuilder)公司创始人罗·琼斯(Ron Jones)所说,“这的确很复杂,每件事情都要考虑到环保,考虑对日常生活条件的影响,但只有这样生活的质量才会越来越好。”(零点研究集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