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关注文本阅读的引导示范作用,注重拓宽和延伸理解感知思维,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学习感知思维。文本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主阅读过程,更是一个融入任务的探究过程,它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感知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及综合运用能力。
  一、猜读文章题目,拓宽感知思维
  英语文本阅读的前提是了解题目,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猜想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关注题目的思想内涵,不仅对学生的理解感知起到铺垫作用,更能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文章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
  在猜读文章的题目时,应该在紧扣题眼的基础上注重挑选出能表达主要信息的核心词汇短语。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要结合单元所学内容,根据知识体系结构来找出阅读感知的重点,建立整体认知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大胆猜想文章表达的主题大意,根据相关表达来推测文章可能涉及的内容。通过这样的猜读,学生在阅读感知中能更好地预习和设想,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认知思维方法。突出对题目的理解,可以为学生形成层次式认知和递进式思考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题目的猜想阅读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相应的思考题目,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语7A Unit1 This is me的Reading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文章The characters about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的主题,建议学生根据文章题目猜想: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 from the title?和What’re the wonderful about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文章题目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阅读内容,更能激活学生的感知激情,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
  二、研读核心信息,把握表达主旨
  猜读文本题目信息,能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了解文章的表达内容,明确阅读感知的任务和方向。运用精读的方式来研读文本,不仅便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还有利于学生在把握主旨的同时解决疑难问题。
  在研读文本的核心信息时,学生可结合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基础找出疑难之处。在研读中,一方面,学生可用做标记的方式划出自己理解时有疑难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能强化认知感悟;另一方面,教师要活化理解感知的探究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探究、自我质疑等方式找出相关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信息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和深化认知的良好习惯。
  在研读文本核心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来深入研究和推敲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7A Unit 2 My day Reading A School life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文章表达的主题,建议学生从学校的特点、自然环境等方面来挖掘相关的信息点;教师也可根据文章的主旨,建议学生运用同桌对话方式,围绕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the author’s school来进行对话练习;教师还可建议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就Why does the author like his school life来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认知感悟。上述方式的运用可以细化阅读感知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三、朗读文本内容,深化表达运用
  英语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通过读来刺激大脑思维,有利于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感知。特别是带着感情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还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激活语言表达的思维灵感。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理解的一种外化和延伸。
  朗读能升华学生内化的理解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为学生指明朗读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带着任务来仔细朗读,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要布置一定的朗读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感知。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能加深对文章情节以及发展的印象。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既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自觉主动地运用同桌互读、小组齐读、集体跟读等方式来活化理解感知过程,更应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教师还应建议学生运用口语和书面交流等方式来描述自己的朗读体验,从而促进知识的不断延伸与发展。建立在这种朗读基础上的阅读理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更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言,发挥文本的导学作用,回归文本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精读细研的良好习惯,更能促进学生在阅读感知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文本阅读,能让学生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不断优化阅读思维,加深理解感知,从而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的生成。
其他文献
农村小学教师大多受地域限制,环境相对闭塞,因而学习机会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合理有效地进行指导,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深入研讨教学课题, 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一、确定各学科备课组长,精心备课,作好上课前的准备  1.确定各学科备课组长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比较随意,很少精心准备课堂活动,而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备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要求教师注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以“趣”引路,以“情”导航,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快乐学习英语,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以“趣”引路,让课堂充满趣味,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呢?对此,笔者具体分述如下。  一、趣味引入,积极参与  古语云 :“万事贵乎始。”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抓住课前“几分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则会对后续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
期刊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总有让你感到意外的引领学生学习的角度,余老师的课堂也总有值得你反复琢磨的精彩细节。他那课堂上和学生应对自如而又恰切得体的对话,就具有无穷的魅力。  余老师的课堂对话,是在和学生进行真情交流。今年3月20日,余老师在海南万宁思源学校上课,这个学校的学生均来自于万宁偏远的乡村,其学习起点很低。但余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铺垫引导后,这些七年级的学生竟然可以按照余老师的要求写诗了。同学们朗读了
期刊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语文学习,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须。人们学习语言知识,不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更是为了学习祖国的文化、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找到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因此,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找到幸福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
期刊
“生本教育就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教育”,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就是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把数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获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探究式教学也越来越成为数学课常用的教学形式,探究式学习也越来越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生本理念下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创
期刊
关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表达和积极交流,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更能够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按照情境愉悦和谐、合作探究自由快乐和总结评价形成激励原则来统筹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课程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学习情境,激活他们英语学习的内驱动力和学习潜能;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中大胆
期刊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提出的新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确定了更高的标准,对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更为严格的规范。有效性教学就是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新时期特点,遵循教学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 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制约因素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
期刊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构建要素之一,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心”。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展现学生主体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主体特性的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要求。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宰”地位,“高高在上”,学生处在被动应付的“从属”地位,“唯唯诺诺”。教师“居高临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训导”。学生主体特性受到压制,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来总结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激活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形成自我总结和反思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在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激情;另一方面,运用激励评价来肯定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更能调动他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往往好像什么都已经懂了,发现不了问题,找不到有疑问的地方,而当课堂上老师要他回答问题时又答不上来。  更让人苦恼的是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例如一次我在教学《核舟记》一课时,安排一节自习课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