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拷问城市运行能力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tr12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续罕见的桑拿天,百年难遇的炽热,严重的城市内涝,雨后城市的习惯性瘫痪,当一次次的“天灾”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时,人们不禁感慨,这到底是怎么了?
  
  各地遭遇极端天气
  
  盛夏的华夏大地,被各种极端天气搅得“不得安生”。7月初的北京,在遭遇了6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之后,7月下旬,又迎来了接近十天的“桑拿”天气,这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长纪录;在华北大地被高温烤得“焦头烂额”之际,长江流域再次不可避免地遭遇洪涝灾害,华南、江南地区入汛后连遭14轮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汛情;而在较少发生夏汛的东北地区,7月以来连遭5轮暴雨袭击,辽河、第二松花江也出现了罕见的汛情;在东部沿海地区,今年的台风生成异常少,登陆时间都偏晚。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我国有多个省区市遭高温炙烤,局部地区最高气温达42℃以上;7月以来,北京已有10天出现超35℃高温,超过常年北京整个夏季平均高温日数总和,成为10年来高温天数最多的一个7月。极端天气的出现,令许多人措手不及,更让人对气候忧心忡忡。频发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截至7月15日9时,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
  极端天气的肆虐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的背后,是更为沉重的话题。我们的城市生活在极端气候的到来之后,几近扭曲:来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资料显示,进入7月汛期以来,部分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城市严重内涝,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一度进水。这其中的间接损失,我们无法估量。
  
  极端气候缘何频现
  
  极端气候不仅出现在中国,今年世界各地都饱受极端气候之苦:进入7月以来,欧洲大陆及亚洲多国持续遭遇罕见高温,7月24日莫斯科气温达到37℃,创下该市128年以来历史同日最高气温。美国首都华盛顿气温逼近40℃;而中部地区暴雨连场、险情不断。日本气象厅则宣布,日本近日进入了日气温35℃以上的“猛暑日”——这是自2007年开始使用的气象新名词,指地球温室化给都市带来的高温效应。“猛暑日”在逐年增加,从1999年到2008年有400天,是30年前的4倍。今年的“猛暑日”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与北半球的高温遥相呼应的,是南半球罕见的严寒。进入7月份以来,阿根廷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温和降雪,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气温更是创下了10年来的最低纪录。大范围降温目前已造成10多人死亡。在秘鲁,卫生部长乌加特7月25日表示,低温和寒流引起的肺炎和其他相关疾病已造成400多人死亡,其中一半为儿童。我们的疑问也由此产生:为什么会在全球大范围地出现极端天气?地球到底怎么了?传说中的“2012”真的要来了吗?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的暖性高压系统长时间维持是北半球极端高温事件的主要成因。专家介绍,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74℃,1909年至2008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高温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反应十分敏感,因此极端高温事件呈现出频发的状态。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盛和高压晴空区太阳强辐射导致7月中旬以来,控制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大陆暖性高压发展和维持,阻止北方冷空气南下,与来自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方热带海洋的暖湿空气相遇,由此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该组织的最新预估结果显示,到205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比上世纪后20年升高1.2℃~2.0℃,极端高温事件可能更为频繁。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暂且不论极端天气缘何发生,但极端气候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关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是当务之急。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天气气候、地形地貌非常复杂的国家,科学防灾减灾至关重要。今年7月初,我国启动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优先领域和关键问题,部署了一批项目,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
  如果说这样的课题研究距离我们普通公众的生活还太过遥远,那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预报就理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了。“今天会不会下雨”成为7月底的北京市民街头巷尾谈论的热门话题,而天气预报的“今天有雨”却屡屡失效,本来最“顺应”民心的播报内容却三番五次让人失望,不禁让大家对于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产生了质疑。
  不可否认,自从气象卫星问世之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楚真切。人类摆脱了通过仰望天空,依靠二十四节气来推算天气的落后观察方式。公平地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的。目前,我国天气的短期预报准确率为70%~80%,发达国家则在80%~90%。但是,气象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犯错”也屡见不鲜。气象卫星确实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但碍于高空云层的遮挡,会给卫星的观测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使得风云变化中许多因素还没有完全被掌握,那么,分析和预测天气时就会产生误差。从客观上说,我国气象灾害监测探测的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不足,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主观上来看,预报员对于以前很少发生的小概率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缺乏经验。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的偶尔失准我们还可以谅解,那城市的建设,则应该是在我们完全的掌控之中了。就城镇建设来讲,应该适应气候变化的特征规律,在气候上进行可行性论证。今年,在我国暴雨频发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城市内涝像疾病一样在100多个城市蔓延。虽说极端气候是造成此次涝灾的直接原因,但这也让城市治水能力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这样描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交通虽慢但不堵塞,城市虽滑却不积水的,多半是发达国家,反之,大概就是发展中国家。原因很简单,后者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相信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里装载着忍者神龟居住的下水道,相信不少爱看电影的人对于身高近百米的怪物哥拉斯穿越下水道而不露踪迹记忆犹新。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发达国家的下水道却是真实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其靓丽程度不亚于发达国家,可是,有几个城市有勇气掀开井盖,让我们走进下水道看看?或许我们也无法走进去。在城市内涝的大背景下,青岛意外 “火”了起来,究其原因,缘于其百年前由德国建设的下水道沿用至今,助青岛避免了内涝之苦。不少看过青岛下水道的人惊呼:我们何止落后了一百年。未雨绸缪,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训,可是,真正领会它本意的却不是我们。
  
  防灾救灾任重道远
  
  8月初,一段被网友称为“最温暖最揪心”的视频震撼网络。视频由一名吉林市永吉县城的男子拍摄,内容是7月28日11时许洪水袭击永吉县城,民众洪水中自发救人的场面。视频中,洪水淹没城市,不时有人在洪水中沉浮顺流而下,一名居住在楼房里的男子,从窗内伸出一根长杆,给随水流漂浮的人群送去救命的援手。这其中,有人被拯救了上来,也有人因为救援工具的简易,永远消失在了镜头里,让人扼腕不已。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太多的“草根”英雄为和谐社会谱写华章。如果,这些英雄多一些科学营救的方法,相关部门普及科学营救的知识,我们是不是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与此同时,持续的高温对人体的耐热极限提出挑战。高温补贴最近成为各大媒体热炒的话题:8月5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纷纷发表新闻评论:高温津贴咋成空头支票。7月30日到8月1日三天时间里,济南至少有8名户外劳动者因中暑抢救无效死亡,他们有环卫工人,也有农民工。一时间把“高温津贴”的能否落实到位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户外工作者不知“高温津贴”为何物,在极端天气肆虐下,我们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护,立法执法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等相关部门不可袖手旁观。
  “测、报、防、抗、救、援”是一条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链,如果这个链条我们能做到环环相扣,那么,“人定胜天”并不是痴人说梦。
  中国人讲“多难兴邦”,在天灾面前,我们处于被动,要承受住灾难带给我们的伤害,运用主观能动性缓解灾难的程度,让我们的意志经受住考验。然而,我们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从预防入手。如果能够让天然湖泊的萎缩不再继续,发挥对江河水位的调节作用;如果进一步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从而让河床地泄洪和湖库调蓄能力得到加强;如果及时地填补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出现的漏洞,极端气候带来的灾难本可以避免。显然,国内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失当行为,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了自然生态和水文系统对洪灾的调节能力,显著降低了环境承载力。
  “大灾之后有大治”,这是我们信奉的俗语。以上“如果”要是能够兑现,我们的美好家园将不是梦想。
其他文献
癌细胞代谢的改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影响代谢途径的酶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是催化异柠檬酸转化为α-酮戊二酸(α-KG)的关键酶,α-KG是三羧酸循环中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连接细胞内碳-氮代谢,不仅直接参与供能,还参与细胞内多种化学反应,对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一旦IDH发生突变,譬如IDH1(R132)或IDH2(R140和R172),突变型IDH(mIDH)会转而催化代谢产物2-羟戊二酸(2-HG)的生成,累积的2-HG可以竞争性抑制α-KG依赖性的
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梁本凡研究员    在访谈开始,梁本凡为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国东部沿海一个城市的人民非常富裕,但是由于过去不注意环境保护,引进和发展了很多污染型企业,尤其是一些重金属污染型企业,把当地的水源土壤江河都污染了。企业主失去了家园,他们的亲属也跟着失去了家园,不能在家乡生存下去,只能把工厂搬迁到外地,把家搬到别的城市,到外地就业谋生,成为
期刊
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  俄政府总理普京8月5日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宣布,俄将从8月15日至12月31日禁止粮食及粮食产品出口。禁令涉及小麦、混合麦、大麦、黑麦、玉米、小麦面粉、小麦和黑麦混合制面粉。  分析人士认为,俄政府出台禁令的主要原因有四点。首先,抑制俄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6月以来一直肆虐的旱灾以及高温引发的火灾使超过1020万公顷农作物绝收(相当于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今年粮食减产已成
期刊
4月27~28日,第七届中国森林城市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在这次论坛上,贵州省遵义市凭借高质量的生态绿化建设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出席论坛的遵义市副市长曹永涛说:“以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森林生态系统。我们组织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百万亩造竹、绿色通道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多项重点工程,累计投资近29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城市森林建设全面健康发展。”据统计,遵义市森
期刊
消费模式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影响犹在,正对不同消费模式的国家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尤其对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国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因此,无论是从顺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是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加快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步伐。  本文通过中、美两种不同消费模式的比较,得出结论:中国消费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
期刊
工程项目管理实务训练    由联盟项目与案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老科协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中项技研究院、建造师俱乐部、对外承包商会建筑业分会等机构共同参与研发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实务训练”系统,于2010年4月完成了可行性分析和前期结构设计,于2010年5月17日正式进入模块设计阶段。  该系统属于部级课题“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中国项目管理普及工程”的一个重点项目。该
期刊
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对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持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且变化不大,除非收入有较大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促使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斯密西斯认为,在短期内消费者根据现期收入水平来决定其现有收入的多少用于消费,消费占收入的比例随现有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但在居民
期刊
1.郑州   郑州甲骨文“商”字,商鼎,沙漏,市花月季,“坛”,祥云,诠释商城和绿城,展示中国八大古都之魂,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取甲骨“商”字为主体构架,融入商鼎造型,构成城池,耸立于高台之上,“沙漏”置于天地之间,水晶月季位居地心,祥云托起主体上部架构,主题形象厚重充满张力,大气恢弘,传递出历史文化名城之渊源,历史进程,未来发展的时速,美好祥和的人居环境。    2.安徽   安徽《皖山情缘》展
期刊
山水湖南、人文潇湘。  这八个字,是人们对湖南的完美概括。如今,湖南又进一步将这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境。在2010年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副省长韩永文正式提出,湖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真正把“山水湖南、人文潇湘”的魅力展示出来。  如何结合推进城镇化做好“新型”文章?湘潭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湘潭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下同)的做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两型”社会、加速新型城
期刊
周铁农出席    首届(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论坛于8月21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从总结城市科学发展实践的角度,评出201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典范和示范城市。部分城市代表介绍了所在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和成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由经济日报社、南南合作城市发展论坛指导,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论坛主题为“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道”。   论坛发布了《2010中国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