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蒿坡村地道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fish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道是在地表下面挖掘而成的交通坑道,在中国自古便有。抗战中,我们的先辈将地道的构造设计得更加科学、完美,将其功能、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由一开始用地道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到后来用于攻敌,直至发展到地道的户户相连、村村相连,俨然成了一座“地下长城”。
  坐落于華北平原腹地的西蒿坡村的地道就很有传书的必要。
  一九四一年冬,县委根据敌人扫荡的严峻形势,以及我们受到的严重损失,指示干部要带头挖地洞,每个干部要挖三套藏身洞,公开的干部之间都知道,隐藏的只有个人和村干部知道,以备敌人扫荡时,能在洞中坚持数日。开始地道挖在街上,洞口开在院里,后来为防备敌人破坏,决定把地道改在房基下,洞口开在屋里。群众嫌麻烦,也怕在家里被敌人发现,要杀人、要烧房子,不愿对地道进行改造。为推动这一工作,村党支部逐家逐户做动员,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带头,终于完成了对地道的改造任务。西蒿坡的地道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零散到完备的过程。
  开始在屋里垒夹壁墙,在院里挖洞。最初的地洞比较简单,先挖个坑,然后上面蒙上土,洞内窄小,人躲在里面像蹲在洞中过冬的蛤蟆,群众把这样的地洞叫“蛤蟆蹲”。在抗战初期,“蛤蟆蹲”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敌我斗争越来越残酷,“蛤蟆蹲”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洞内回旋余地小,大多就是一个洞口,被敌人堵住洞口,根本跑不了。如往洞中施放毒瓦斯,全得被熏死。
  从一九四二年秋季开始,西蒿坡村对地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后的地道是纯土结构,地道壁部坚固、光滑、干燥。地道距地面表层二至三米,内高一米七左右,宽七八十厘米左右。幽深蜿蜒、曲折不定。地道又分若干个坑洞,有干道和支道,并与各家各户相连。堡垒户的地道与干道有一墙之隔,紧急时才与干道挖通。地道内有开会用的大屋子,有休息用的小屋子,有击敌用的掩体、障碍墙、陷阱等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和不方便说话用的牵扯绳等附属设施。
  改造后的地道还较好地解决了防毒、防水、防烟以及洞口隐蔽等问题。地道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有翻眼,设在上层地道口的叫上翻眼,设在下层地道口的叫下翻眼。敌人在其中一层地道放毒,只要躲到另一层,把翻眼堵上,即可平安无事。对洞口的伪装也很巧妙,有的开在牲口槽下面,槽底拉开露出洞口,槽底插上与其他槽无异;有的洞口开在墙根下,盖上洞盖,砌在盖上的砖与原墙合为一体,就是最细心的人也不会发现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两样。此外,还有的洞口开在锅台、水缸、炕洞、粮囤下,水井中。开在村中大水坑西南部的苇子里,一半隐蔽在水下,水上的一半也做好伪装,不了解内情的人谁也想不到这竟是洞口所在。
  为防敌人发现洞口后进入地道,在洞口下面设有陷阱,陷阱内栽上尖木桩,陷阱口有翻板,自己人进入地道后,立刻把翻板下的插销抽掉。敌人进入地道踏上翻板会立即翻入陷阱中,被活活扎死。就是敌人想法绕过陷阱也进不了地道,在离洞口不远的地方有只容一人爬着才能钻过去的卡口,只要一个人在卡口后面把住,就是再多的敌人也休想进来,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道里不但有住人的寝室,还有存放粮食的仓库,常常是地上敌人闹翻天,而躲在地道里的妇女,则安然地坐在蓬松的草铺上做针线活。
  在主要街道左右两边是两堵一丈多高,宽度相当于街宽一半的垛口墙,墙上有射击孔。胡同口堵死,院墙打通。最高的屋顶上筑有高房工事和射击孔。改造后的房与房之间用梯子连起来,形成地下通、院户通和村外通。
  当时地道修建比较好的,是西大院三家,还有赵风阳家、刘其新家、赵玉灵家、巩连会家、赵玉俊家、赵玉亭家等。每家地道不算太大,高约一米七八,四五个人的空间,里面有煤油灯, 有草帘子打的地铺,有预备封堵地道用的泥球。鬼子来了,八路军就进入地道。有时晚上出来,白天在里面开会、休息。相连的几家院墙都打通了,谓之“连庄道”,同时在胡同上面有架梯子搭在两边的房顶上,便于在上面通过,房顶四周砌筑约半米高便于射击的垛口墙,形成了既能防守又能进攻的地下、地上、空间工事,有效地保护了自己,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家的房屋需要翻建,也就在翻建的同时,将原有的地道进行了填充、封堵,加上一九六三年的一场特大洪水的侵袭,让仅剩的几户地道也随之坍塌。
  一九七二年底,为了响应当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西蒿坡村也不例外。
  地道从村北街口到村中心十字街,再往西到原大队院里,大队院里有约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地下室,都是砖混结构,顶部水泥楼板,地下室内高约两米,对开各三间,中间有走廊。沿街各家各户也都在适当的位置挖了一间地下室,通到大街的主干道里,形成了一个地下畅通网络。
  地下防空设施建成后,其规模档次在全县首屈一指,一时间成为省、市、县的标杆,来自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位于村大队院里的地道是由县政府拨款修建的。这是经过当时青县革命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的。目前,这个地道内的六间房屋至今保存完好。
  地道,可谓是西蒿坡村抗战序曲的一个篇章。虽然一晃近八十年过去了,现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各家各户的地道都没有了。但是,留在人们心中的地道还在。虽然当年抗击侵略者的人不在了,但西蒿坡村人历代传承的精神和感恩之心还在。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小饭店里,虽然刚开张没多久,由于老板随和,饭菜可口,引来了不少乐于尝鲜的顾客。饭店的主打蛋炒饭种类多样,鲜香酥软,更使得吃客们络绎不绝。  “老鲍,老鲍!”这天中午,店主鲍仁兴的妻子急匆匆地来到后厨,向着正在烟熏火燎地炒饭的鲍仁兴一阵急吼:“外面坐不下了,把那个空桌子用了吧。”  “不能用。”  “留着干啥,看着钱不赚啊?!”  “说不用就不用,哪那么多废话!” 
期刊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凡事礼数先行。“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荀况)、“礼者,敬人也”(孔子)、“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从这些流传千古的关于“礼”的佳句可以看出中国的礼仪文化之深厚。  礼数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最难把握和拿捏的变相。恰到好处的礼数,让人舒服,给人好感,可以加深交流和感情。但如果过分地讲礼数,或施礼不当,就有可能给人
期刊
我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分配到一座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一条美丽的汉江穿城而过。到单位报到后,我居住的那栋楼开窗正好面对着这条美丽的汉江水岸。  一个周末,外面下着雨,我站在窗前遥望着汉江,突然发现雨中的江岸边,伫立着一个打伞的女子,面向江水而立,长发披肩,身材高挑,一袭白色连衣裙在风雨中飘逸,她和江水雨水仿佛形成一幅山水画卷。一上午的时光她一直都在那里。  又一个周末,天气晴朗,我
期刊
门铃响的时候,倩男刚从三亚休假回来,正在洗澡。  洗完澡,她听见门外有人轻咳了一声。从猫眼里看去,一个女人低着头,神色焦急坐立不安,手里提着个编织袋,从左手换到右手,却不放到地上,很在意里面的东西,她那不知所措的样子让倩男有点好奇了,可她并不准备开门,这女人想要干什么啊?女人依然站在那里,偶尔抬头看一眼,又低下头去,却没再按门铃。又过了几分钟,女人再一次抬头关注门,她有一张憔悴但很干净的脸,接着,
期刊
南宁孔庙迁建青秀山山脚好几年了,朋友们参观回来后都说那是现今广西乃至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之一,里面包罗万象,收获颇丰,我听了便心痒痒的。学生时代,我在课堂上学过《论语》的只言片语,深为孔子的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所折服。后来,买了一本《论语》通读,虽然没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心得,但也受益匪浅,对孔圣人更是景仰已久。  由于工作原因,我一直抽不出身前往孔子故里曲阜拜谒,抱憾不已。一天上午,我捧着
期刊
大姨娘六十六岁了,这是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的。姨娘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所以烧这六十六块肉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我们家乡有习俗,老人一到六十六岁,就要吃女儿烧来的六十六块肉,寓意“六六大顺,长命百岁”。如果没有女儿,则可以由干女儿、侄女、外甥女,甚至兄弟姐妹烧好拿来。总之,这六十六块肉不能由自家人来烧。  母亲与大姨娘感情最好,自然是要烧这六十六块肉的。她给我打电话,是怕我忘记了大姨娘六十六岁这
期刊
我在繁华的大街开了家超市。  那天,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把自行车放在超市门口,来买雨花石香烟……  正在这时,只听见门外传来“咣当”的声音,我与这位老者都情不自禁地向外望了望,原来是一辆白色的小轿车把老人的自行车给撞倒了。门外顿时来了好几位围观者。  这时,从车上下来一位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留着爆炸头,染着黄头发,带着耳钉,文着龙形文身的小伙子,走到车后面,左看右看,看擦坏了车子没有,看完了好像不
期刊
如果没记错,在福贤路买房是在2016年。因为老宅没有电梯,而妻子的膝关节不好,每天上下楼,对她来说是一件超痛苦的事情。于是我们两口子合计,买套电梯房吧。  只是,新区楼盘一个比一个贵,都不是我们的经济能力所能承受的,于是就想,在老城区买二手房算了,只要有电梯就成。既然起了念头,那就付诸行动。从火车站到南堤路,我们在禅城老区转悠了很久,转到福贤路福升大厦,就像命中注定般,一眼就看上了。刚好房主也爽快
期刊
三角梅又名叶子花、叶子梅,由三片花瓣组成,中间包裹着白色的花心,花瓣颜色鲜艳似火热烈奔放,花期又长,粗生易长,遍生于乡郊市野。  年前,先生从花店抱回一株三角梅,那娇艳欲滴的花瓣红得像火,热情洋溢,那青翠的枝干婀娜多姿,傲然挺立在花盆里,红花在绿叶的照应下愈加显得光艳动人。我不是爱花之人,总觉得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禁风,还得花时间去养护,甚是麻烦,这株三角梅也就直接被我扔到阳台墙角,偶尔想起时就浇点水
期刊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它可能是无声的牵挂,可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也可能是世上最痴心的情话,正如龙应台在《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中所说的:“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这是一部关于亲情、教育与感恩的生命读本,是一部关于上一代和下一代、小我与大我的时光札记。自母亲美君失智之后,龙应台便怀着崇高的“温情与敬意”,决心放弃一切,全身心陪伴失智的母亲,开始写信,这一写就度过了三十年的光景,美君这个乐观、善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