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前概念的转变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高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一课。在六年级正常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执教了一次。后来,在全市的一次“做中学”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在五年级的实验班级又上了一次。两次不同场合的课堂教学,两次有所区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教学]
  常规状态下的教学,笔者完全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一步一步循规蹈矩地走下来。
  第一步:出示几幅生活中常见框架铁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猜想:从形状结构上来看,哪些特点使它们不容易倒?学生也许是受到图片的暗示,很快就“猜想”出了教材和教师需要的答案,就连结构是框架式的特点都和盘托出。
  第二步: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当教师提出“怎么做,才能让瓶子不容易倒?”时,学生很容易就想出了将瓶子的底放在下面,或在瓶子里灌水和沙子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三步: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根据先前猜想的铁塔特点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动手建高塔。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负责检验学生所建高塔的高度和稳定性,对各个小组的高塔进行比较、鉴定。
  第四步: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哪些特点使铁塔不容易倒?思考先前的猜想,进一步总结和提升。
  [教后反思]
  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大可不必担心会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情况,学生们非常顺利地在教师设定的圈子里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认真反思后,笔者感觉到看似非常顺利的课堂,却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第一步教学中,教师直接出示几幅生活中的框架式铁塔的图片,无形中就告诉了学生,塔一定是框架式的好,学生自然也会提到框架结构。看似学生的回答与教师设定的标准答案很契合,但那并不符合学生真实的认知基础,学生并不明白高塔为什么大多要建成框架结构,教师也不了解学生对高塔具体特点的前概念是怎样的。
  又如:第二步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想、验证瓶子怎么放最不容易倒后,没有再作更深入的研究,此环节的教学也就到此为止,没有为后面的教学做出最佳的认知基础。
  再如:第三步教学中,教师提出要求后,学生就开始分组建塔。学生的头脑中有没有一个要建的塔的模型,有没有先去设计合理的结构,即使学生的塔都建成了,是不是一定是最好的呢?教师和学生自己都无从得知。
  带着以上反思的问题和不足,在“做中学”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更加关注挖掘和尊重学生的前概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建高塔》的教学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第二次教学]
  第一步:学生用简图画出印象中高塔的样子,教师选择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图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比较、猜想高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第二步: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提供材料,比较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构。
  第三步:根据高塔的特点,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建高塔。建塔前,小组讨论制作方法,绘制出设计图。然后动手建高塔,教师参与、引导比较各小组高塔的高度和稳定性。
  第四步:出示几幅生活中常见框架铁塔和砖木结构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从而得出框架铁塔“风阻小”的特点。
  [教后反思]
  第二次教学和第一次相比,有了如下改进:
  1. 注重挖掘学生的前概念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比平时的科学课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把课堂教学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因此,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前提。
  课开始时,笔者没有给学生出示塔的图片,而是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高塔,利用画图唤醒学生的前概念和生活经验。教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高塔,除了能够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学生不需要猜测教师心中的想法,只要把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可。这时,学生就需要调用大脑记忆中的塔,并把实际的塔抽象成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在作画的过程中,既要回忆,又要概括,比起教师直接告知要好得多。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画出的塔是金字塔式和中国式的古塔,很少有学生画出了框架结构的塔。对于学生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前概念,基于学生这种前概念基础上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2. 优化学生的前概念
  在“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环节教学中,当学生说出“瓶底在下方,瓶子里装上沙子或水”的方法后,笔者没有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将学生的这种前概念认知进一步优化。笔者分别出示了装有二分之一瓶沙和三分之一瓶沙的瓶子,通过猜想、验证,得出了装有二分之一瓶沙的瓶子更不容易倒的结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将这个原理用于后面的建高塔活动中。
  3. 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发展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动手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第三步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像第一次教学那样,提出建塔的要求后就放手让学生直接开始活动,而是要求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像工程师那样先设计高塔的图纸,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简单的验证后再修改图纸,最后才是动手建高塔。在这样一个思考—设计—验证—完善—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做了,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了。好多小组经过反复的思考、验证,找到了建高塔的最佳结构和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前面得出的那些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上。
  4. 调整教材,引导形成全面的科学概念
  为了引导学生对高塔不容易倒的特点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学生建好高塔后,笔者出示了课本上的几张框架铁塔的图片,将学生自己画的高塔和框架铁塔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的铁塔大多建成框架结构的?学生们也很快得出了节省材料和增强抗风能力的结论。
  到这里,学生通过调用前概念、猜想、比较和动手实验,对高塔的特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使得原有的前概念得到更加全面的转变和提升。
  通过两次教学《建高塔》一课,笔者深深地感到,好的科学课教学并不在于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更不在于教师是否教给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教师是否用心设计教学,是否注重了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转变,是否注重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 221143)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为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基于童性,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学科资源整合路径,通过有机融合校园文化、合理运用生活事件、科学选择绘本资源、择机选用网络资源等策略,让学生在“童趣盎然”中加深体验,在“童心可掬”中增长见识,在“童心无瑕”中提升思维,在“童心飞扬”中拓宽视野,从而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关于古格,疑问还太多 “古格”原本是象雄语,译成藏语后其意思为“文字”,今天的古格王宫遗址札布让,就曾是古象雄国的一个要地,叫古格札布让咔尔,然而当我们身置其中,想要找到一丝象雄的印迹时,却一无所获。据说古格守门人普布曲桑在古格二十余载,有这方面的发现,然而采访时他不在,只能留下遗憾。  再比如上到顶部王宫的山腰处,有一片非常醒目的石砌建筑,尚未完工,风格迥异,有人说那是拉达克攻打古格王宫时所砌的
从巴松错度假村经结巴村,错高村顺扎拉沟东行,途经大片广阔的湿地,这片湿地在夏,秋两季是鸟类的天堂。再穿过一个顶端刻有藏文经咒的几字形木框,就到了扎拉沟深处的扎拉村。  扎拉在巴松错区域的藏语里意為“战神”或“克敌神”,这里的每个村子甚至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扎拉”,但惟有这个村直接以“扎拉”命名。村里有80户人家,近600人口,还有自己的小学,这在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居住地相对狭小的巴松地区可算规
翻开西藏自治区地形图,可以在藏北高原看到无数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尤如繁星般散落的高原明珠,是令无数人心生向往的西藏高原湖泊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至今难以穿越而又风光明媚的一条轴线,用湖泊、神山以及河流水系穿插起古老传说和不为人所熟知的象雄和古格遗迹。  这其中的当惹雍错,位于那曲的尼玛县,紧邻双湖特别行政区。西藏神山圣湖众多,但在湖泊当中,能以“雍错”为名的,也就“玛旁雍错”、“羊卓雍错”和“当惹雍
一个关于布达拉官的数据是,青藏铁路开通以前,布达拉宫每天限制游客不超过850人,青藏铁路开通后,限客数猛涨到2300人。不少旅行者初来拉萨时会问:“怎么跟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  拉萨作为城市的雏形出现于公元17世纪,当时,在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的八廓街两旁,陆续建起一大批政府僧俗官员的官邸,府第,以及旅馆、民房、商店等。到1906年,仅在大昭寺附近有一小片居住民房。1935年,布达拉宫前出现了“雪
【摘 要】师生观是职初教师教育观念的内核,是改善职初教师专业实践的恒久动力,对学生學习投入也有直接影响。调查显示,职初教师在师生观的现实表现上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教师观:职业理想与现实行为交织的角色困顿;学生观: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个性衍生的育人困惑;师生关系观:合作期盼与传统权威导致的变革困境。基于这些问题,需要依托自我反思、专题培训和行动研究来优化职初教师的师生观。  【关键词】职初教师;教育观
心灵的救赎与青年的成人礼  中国第一部壮游西藏电影《转山》2011年六月将在拉萨隆重举行首映式    出品:北京太合环球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米里米特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导演:杜家毅  总监制:陈国富  主演:张书豪、李晓川等    近日,电影《转山》拍摄的消息正式发布,这部由台湾小说改编的作品之前已经在西藏进行了三个月的低调拍摄。电影讲述了一个台湾男孩骑单车从丽江到拉萨
1973年的9月,一支由两个白人、四个高山向导、十四名挑夫组成的小远征队从尼泊尔出发,沿着安纳普尔纳山脚往西走,计划前往青藏高原的多尔帕地区,最终到达一个叫做水晶寺的地方。所有的旅行,虽然不一定有目的地,但都有所追寻。而这一次,世界著名的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和他的朋友彼得马修森一起追寻的是:能否见到传说中的雪豹。这个神秘的物种“华美的烟灰色皮毛上点缀着黑色的玫瑰斑点,尾巴长而柔软,会使人不禁想起白
春节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距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17公里的桃坪羌寨,就迎来了地震后的第一桩喜事。本寨的羌族青年杨登攀,迎娶了四川理县杂谷脑镇克增嘉绒藏寨的藏族新娘方弟妹。这也是一桩藏、羌两个民族联姻的喜事。  喜事冲淡了大地震留给人们的恐惧和不安,成为整个寨子500多村民共同的节日。  桃坪羌寨西距理县34公里,这里古朴的碉楼、碉房建筑有“东方古堡”的声誉,建筑始建于3000余年前。寨子里的老人说,历
智能科技,奇思妙想  记:吴研究员,您上两次给我们介绍了未来智能化战争的一些典型特点。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后,融合成为“军事智能化”,该如何定义?有哪些特点?  吴:对于“军事智能化”,目前还没有权威明确的定义。谈到“化”,我们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全面,二是过程,否则就不能叫“化”。也就是说,我们对军事智能化可以初步理解为“智能科技全面影响军队建设和作战的一个过程”。综合各方面的观点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