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的一些质疑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9月第1版教材第四册P158《逍遥游》注释32:“彼其于世,未数shuó数然也”,数数然:拼命所示的样子。无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字典中,均无此读音,2004年11月第2版教材第四册已将其读音改为shuò。
  2005年6月第1版教材第五册P122《百年孤独》注释1:胼pián手胝dǐ足,各种字词典中,“胝”并无dǐ读音,仅有zhī读音。2005年6月第2次教材第五册“胝”也改为zhī读音。这些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出现这种失误,实属遗憾!也许手稿标注不详,也许输入有误,也许检录出错,这许多的也许,并不能掩饰什么,不过,却给予我们用者一个警醒:尽信书不如无书!于是,自己在使用教材中,大胆地对教材中的某些注释提出疑问,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一、对读音的质疑
  
  2003年12月第1版教材第二册P92《过秦论》注释3:崤(yáo)函:崤山和函谷关。原文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据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字典》,字音均为xiáo,无yáo音,我认为教材注释是错的。
  
  二、对词类活用的质疑
  
  第一,名词带宾语时活用为动词还是活用为意动用法?2003年6月第1版教材第一册P5《沁园春·长沙》注释②:“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按照教材注释来理解,“粪土”原作名词,现在理解为“把……当作粪土一样”。通俗的说“把……当作粪土”,“认为……为粪土”,应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而非活用为动词。教材注释为当动词讲,更不如说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更贴切些,这样,可以更早的让学生感知名词的意动用法,对于今后学习名词的活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这种用法来源于课本,学生能找到依据,也有相关的例句理解,学生不觉得陌生,好理解,好记忆,好掌握。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不用于意动,但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当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时,这时的名词就活用为意动用法。在2004年6月第1版第三册的教材中P94有关词类活用,是这样陈述的: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例如: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把……当作老师,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②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以……为友,“子”,以……为子,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所以,按照以上原则,以及保持教材中注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建议教材改注释为:“粪土”,活用为意动用法,把……当作粪土一样。
  第二,名词前的动词作一般动词用还是活用为使动用法?2003年6月第1版第一册P86《烛之武退秦师》注释31:“阙”jué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
  按教材注释,“阙”既可以理解为“使……减少”,活用为使动用法,也可以理解为“侵损,削减”,作动词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麻烦了。这个“阙”字,在名词“秦”前到底是作一般动词用还是活用为使动用法?教材注释的不一致性和模棱两可很容易使学生犯迷糊而不得其解。
  我们知道,名词前的动词,既可作一般动词用,也可活用为使动用法。那么,什么情况下作一般动词用,什么情况下活用为使动用法?
  根据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知识手册》P500中使动用法的相关知识可知,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因此,我认为,教材应注释为:“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使……减少,活用为使动用法。另外,2004年6月第1版第三册P113《阿房宫赋》注释22:“族”:作动词用,灭族。原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同样地,我也认为应改此注释为:“族”:使……灭族,活用作使动用法。
  第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还是活用为使动用法?2003年12月第1版和2006年6月第2版第二册P92《过秦论》中注释12:弱秦:削弱秦国。按教材注解,“弱”形容词作动词用,弱:削弱。但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修订版)P459注释,“弱”属形容词使动用法,在2004年6月第1版第三册的教材P94有关词类活用中,形容词作使动用法是这样陈述的:表示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或状态,那么形容词作使动用法。
  所以,教材应注释“弱”为“使……削弱”而非“削弱”,属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而非活用作动词。
  第四,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还是活用为意动用法?2003年12月第1版教材第二册P102《兰亭集序》中,注释14:“固知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作动词用。既然注释都标注为“把……看作一样(相等)”,我认为,“一”“齐”应理解为数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更合适些。2006年6月第2版教材P105注释24依旧是这样的注释。
  第五,形容词有无活用作状语?2003年12月第1版教材第二册P104《归去来兮辞》注释19:“进矫首而遐(xiá)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遐:远。从注释看,到底“遐”译为“远”还是“向远处”?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P656注释,“遐”作形容词用。我认为,原文注释译为“向远处望望”这种译法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形容词活用作状语“向远处”的想法。我建议改为“远望”,整句可译为:时时抬起头远望。
  第六,形容词有无活用为名词?2004年9月第1版和2004年11月第2版第四册P152《愚溪诗序》注释21:睿(ruì):明智、通达。我认为: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所以,“睿”这个形容词处于主语位置上应作名词用,译作“明智、通达的人”更贴切些。这种翻译,就与上一个分句“智而为愚者也”的翻译相通,学生易推理和把握。
  关于词类活用现象,教材安排有专门章节来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有效地指导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学习古文也是有规律所循的,也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喜欢学习古文了。
  
  三、对较难理解注释的质疑
  
  例1.2003年6月第1版教材第一册P9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10:“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接着。字典中有无此义?这种翻译太难让人想到。虽说翻译要求做到“雅”,但我认为这必须以直译为前提,而且需要符合人们的阅读与理解习惯。如果真的不能做到这点,凭着感觉去理解和把握,学生就无所适从,是不乐意去接受的。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就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即,按前一句注释9“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到……上。我认为这两句是对应关系的句子,“加”与“因”的翻译应该是对应或一致的,这样才不失并列关系原则,让人容易明白。所以,我认为按《古代汉语字字典》P589来注释“因:动词,连续”和P245注释“加:动词,加上”,更容易让人接受。
  例2.2004年9月第1版第四冊P154《赤壁赋》注释9:“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飘去。如:到。注释10:“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我认为“之”字用法是一样的,均属于定语后置标志。“所如”:“所”字结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到目的地”,同样,“茫然”:旷远的样子。译为“茫茫的”。两句合译为:任凭飘去目的地的小船,越过那茫茫的江面。这样,学生才会运用语法知识去解释和理解两句的意思。
  总之,教材注释要清晰、准确、明白地表达意思,用者才不会模棱两可,而教材也才会更加突显其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的特性。
其他文献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开头的十分钟是很关键的,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学也就容易进入佳境。本人就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课艺术进行了一些探索,以下谈谈导课的方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  这是一种在政治课教学中最普通最常用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前一节课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呢?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也就是要求学生以教学的客观载体——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的原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联系社会实际,作能力迁移实践。而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毋庸置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要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也相应的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尊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这一职业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一度成为别人羡慕的职业。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相对忽视了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并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有助
一、一次思维导图与教学的结合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英国“大脑先生”东尼·博赞始创的创造性工具思维导图,在西方世界已相当盛行,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作与教学等领域,而在我国尚处于引进与发展阶段。伴随着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凸显,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已引起我国教育界部分相关人士的热切关注。虽然思维导图可以施展于各个思维领域,但对思维逻辑、理解和发散能力要求较高。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结构主义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如何通过明确学习目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等方法来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让每个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关键词】小组 合作学习 英语 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作为《英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枞树、火鸡、五彩缤纷的装饰品……圣诞最令人动心之处远不止这些,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饱含心意的礼物吧,浓浓的温馨氛围才是让人安眠的梦幻曲。
天赋所引,执意求学  看書、画画、唱戏是宋世义小时候的最爱,“我们家小时候不让画画,觉得那是歪门邪道,怕耽误学习,唱戏也是,只有看书、写字可以。”但是家人的反对也泯灭不了宋世义对艺术的热爱,初中毕业的他执意报考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从此开启了“艺术人生”。  1961年,宋世义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雕塑专业。从那时候起,他开始接受专业、系统的美术学习。学校的课程多而杂,但勤奋好学的宋世义从没觉得
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现代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给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时要求人有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在教育中,原有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和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教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激发我们不断去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使教育魅力无所不在。    1 教育意图的隐蔽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利于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发智力,不断提升自己,全面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意识,还时间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的一个个精彩都是他们用心编制、辛勤创造的,只有因学生而精彩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带有艺术性的课堂。要变革传统
历史教材主要由课文和地图(插图)两部分组成。与课文相比较,地图集地域性、综合性和直观性特点于一身,是信息量大、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历史地图册和历史教科书的插图,它们共同构成中学历史教材的地图体系。因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插图)可以促进历史教学效果。本文以必修Ⅱ专题二第1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设计为例,谈谈个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地图的运用。    一、图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