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一方面产业集群会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原有网络关系产生的封闭性、“搭便车”心理导致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战略与行动趋同、分工固化导致资产专用性,集群也在积累着风险,影响其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风险;持续竞争优势
集群作为市场机制与科层结构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中间性组织,兼有二者的体制性优势,大量相关企业的地理集中,以灵活专业化为核心的社会分工网络,积极向上的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在知识溢出基础上的技术互动创新机制,这些都是产业集群获得成功并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是,当一个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竞争力时,它就会有意无意地排斥其他方面的能力,形成阻碍集群持续发展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专用性风险
分工与专业化是产业集群的最基本特征。通过专业化分工,集群企业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众多中小企业中,然后,企业之间再通过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进行交易。这些专业化的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生产,便可以形成行业的范围经济。专业化分工要求企业间广泛合作,因此许多产业集群中的网络在特征上呈现为合作性,如小企业为了大额订单而相互帮忙,生产互补产品,共用机器,共享技术信息和合作营销等,而中小企业与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也可以基于原料、分包、服务等关系共生。由于产业集群同时具备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地理性临近和组织性临近等特点,加之基于浓厚的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企业间高度的相互信任,使得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既频繁又相对顺畅。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根据产业价值链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这就打破了原有单个企业纵向式经营结构,使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各专业性企业组织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从而使产业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专业化企业以最优规模进行生产经营,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也大大地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效率。
然而,专业化分工使区域集群内企业以最优规模进行生产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价值链纵向各环节的资产专用性。在集群内部沿产业价值链的纵向专业化分工,往往使各环节前后衔接与依赖程度较高,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无疑增加了企业间合作的难度,因此。通过增加企业资产的专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但是,拥有较多的专用性资产将降低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时,由于集群企业从事着相似却又有所差异的活动,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为集群企业间的相互模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从而节省了很多单独研发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集群企业先发创新的意识。当集群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很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而危及整个产业集群。对于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而言,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主要处在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在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该类集群发展通常是伴随着对集群“适应性预期”的增加,企业大量进入,并分布在价值链的相同环节,定位于中低端市场,趋同定位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技术溢出导致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地理空间的临近和紧密的网络关系,以及企业间畅通的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集群内企业间的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包括集群内企业间的员工社会交往、材料和资金相互拆借、产品与技术信息交流、客户及市场信息交流等),会使产业集群企业比集群外的独立企业更易获得协同与溢出效应,这种协同和溢出效应产生于集群的内部和单个企业的外部,通过对诸如专业人才市场、专业性服务机构的共享,以及知识与技术的溢出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很大程度上增强着集群的竞争优势。地理集聚为知识溢出提供温床,而知识溢出给整个集群带来产业回报,是集群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由于集群内部知识与技能的高度外部溢出性,使得大量集群企业都想坐享创新外部溢出的好处,并有效管理创新成本和产品成本而不愿自行研发投入进行创新。“搭便车”的思维模式在集群企业中滋生出创新惰性,完全模仿或复制其他集群企业的产品,导致集群内产品雷同化,从而破坏了集群的创新网络优势,严重地削弱了集群企业应变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导致集群的萎缩,集体效率优势不断削弱。对于轮轴式集群而言这种情况尤为突出。由于轮轴式集群内往往存在一个或多个龙头企业,而集群中企业的协作关系通常是以小企业在技术、财物、产品等方面对中心大企业的依赖为特征的,大企业与小企业间主要是单向知识学习(大企业向小企业传输),小企业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强。由于多数中小企业“搭便车”,追求短期利益,不愿自主创新,挫伤了“创新带头者”的积极性,最终产品趋同化。一旦市场饱和,在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必要的价格协调机制条件下,企业竞相压价,形成恶性竞争局面,势必影响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反应与行动雷同
集群的组织临近性有利于在集群企业间形成集体学习和知识共享网络,增加集群企业对知识吸收和利用的程度。组织学习包括信息沟通与知识传递。虽然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打破地域界限,并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成本。但是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尤其是隐性知识与技能的传递,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仍然是它们扩散与传递的最佳路径。产业集群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以及相同的文化背景,促进集群企业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分享知识和交流信息。畅通的资源交换与组合保证了集群企业间知识与技能的传递,特别是隐性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极大地促进着相互间的组织学习。然而,处于集群产业价值链同一环节层次上的多个企业,例如制造集群内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的生产制造过程的分工,除拥有相同的生产技能外,由于长期专注于在同一产业链上的生产组织运作活动。通过模仿及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互类似的组织形态、组织文化及操作惯例,并且拥有几乎相同的区位优势、生产技能、原材料的状况、技术水平和顾客及市场信息。因此企业逐渐趋于选择价值链上相同的功能环节,当他们面临相同的机会与威胁的时候,往往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战略决策,这种“趋同”就好比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集群的整体的“功能失灵”势必给集群的发展带来风险。严重削弱了错位竞争优势,增加了产业集群的脆弱性。如以前的瑞士手表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互补的伙伴间亲密的良好协同的连接、一致性,以及坚定以机械技术为导向,都导致集群长时间不采用石英技术,而这种技术在东南亚被发展用于大规模生产,众所周知的结果是瑞士手表产业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衰退。
四、集群网络的封闭性
集群区域的地方传统、文化价值观维持着人们日常的交往活动并且提供了商人生产、交换关系所赖以的惯例,它们为经济活动提供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厂商和企业家信息共享、交流、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稳定性力量与整合度意识,地方传统、文化价值观等社会资本因素的改变与其形成相似,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急剧性变迁时,这些社会资本因素往往无法及时更新并实现同步的转型,而是倾向于保持已有的文化特质,在既有网络关系中运行,从而使本集群的产业类型或技术文化在原有低效率的路径上持续演进,导致产业集群逐渐丧失其竞争优势。
当众多的集群企业只与某些核心企业发生经济联系时,实际上就是将本集群网络的发展风险高度集中于这些数量极少的核心企业之上。在我国一些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配套企业,他们往往承担着本地核心企业的某一或某些价值链环节的生产或加工业务,对核心企业的业务依赖性极强。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核心企业的命运就是集群中所有企业的命运。在核心企业顺利发展的情况下,无疑可以带动网络内其他配套企业的同步发展,并由此为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但是,一旦这些核心企业出现始料未及的退出或经营危机,将可能直接导致这些配套企业乃至可能给整个集群网络内的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整个集群衰落。
参考文献:
[1]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Reger,R.K.& Huff,A.s.Strategic groups:A cognitive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
[3]Molina-Morales.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affiliation on firm value cre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3,(11):156—169.
[4]王泽强.基于区域创新视角的产业集群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9):6—9.
关键词:产业集群;风险;持续竞争优势
集群作为市场机制与科层结构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中间性组织,兼有二者的体制性优势,大量相关企业的地理集中,以灵活专业化为核心的社会分工网络,积极向上的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在知识溢出基础上的技术互动创新机制,这些都是产业集群获得成功并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是,当一个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竞争力时,它就会有意无意地排斥其他方面的能力,形成阻碍集群持续发展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专用性风险
分工与专业化是产业集群的最基本特征。通过专业化分工,集群企业协同参与价值链的全部增值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系统被肢解为许多部分,分散在众多中小企业中,然后,企业之间再通过建立合作的网络关系进行交易。这些专业化的企业联合起来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生产,便可以形成行业的范围经济。专业化分工要求企业间广泛合作,因此许多产业集群中的网络在特征上呈现为合作性,如小企业为了大额订单而相互帮忙,生产互补产品,共用机器,共享技术信息和合作营销等,而中小企业与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也可以基于原料、分包、服务等关系共生。由于产业集群同时具备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地理性临近和组织性临近等特点,加之基于浓厚的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企业间高度的相互信任,使得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既频繁又相对顺畅。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根据产业价值链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这就打破了原有单个企业纵向式经营结构,使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各专业性企业组织生产或提供相关服务,从而使产业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专业化企业以最优规模进行生产经营,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也大大地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效率。
然而,专业化分工使区域集群内企业以最优规模进行生产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价值链纵向各环节的资产专用性。在集群内部沿产业价值链的纵向专业化分工,往往使各环节前后衔接与依赖程度较高,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无疑增加了企业间合作的难度,因此。通过增加企业资产的专用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但是,拥有较多的专用性资产将降低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时,由于集群企业从事着相似却又有所差异的活动,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为集群企业间的相互模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从而节省了很多单独研发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集群企业先发创新的意识。当集群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很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而危及整个产业集群。对于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而言,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主要处在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在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该类集群发展通常是伴随着对集群“适应性预期”的增加,企业大量进入,并分布在价值链的相同环节,定位于中低端市场,趋同定位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更为突出。
二、技术溢出导致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地理空间的临近和紧密的网络关系,以及企业间畅通的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集群内企业间的资源交换与组合渠道包括集群内企业间的员工社会交往、材料和资金相互拆借、产品与技术信息交流、客户及市场信息交流等),会使产业集群企业比集群外的独立企业更易获得协同与溢出效应,这种协同和溢出效应产生于集群的内部和单个企业的外部,通过对诸如专业人才市场、专业性服务机构的共享,以及知识与技术的溢出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很大程度上增强着集群的竞争优势。地理集聚为知识溢出提供温床,而知识溢出给整个集群带来产业回报,是集群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由于集群内部知识与技能的高度外部溢出性,使得大量集群企业都想坐享创新外部溢出的好处,并有效管理创新成本和产品成本而不愿自行研发投入进行创新。“搭便车”的思维模式在集群企业中滋生出创新惰性,完全模仿或复制其他集群企业的产品,导致集群内产品雷同化,从而破坏了集群的创新网络优势,严重地削弱了集群企业应变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导致集群的萎缩,集体效率优势不断削弱。对于轮轴式集群而言这种情况尤为突出。由于轮轴式集群内往往存在一个或多个龙头企业,而集群中企业的协作关系通常是以小企业在技术、财物、产品等方面对中心大企业的依赖为特征的,大企业与小企业间主要是单向知识学习(大企业向小企业传输),小企业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强。由于多数中小企业“搭便车”,追求短期利益,不愿自主创新,挫伤了“创新带头者”的积极性,最终产品趋同化。一旦市场饱和,在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必要的价格协调机制条件下,企业竞相压价,形成恶性竞争局面,势必影响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反应与行动雷同
集群的组织临近性有利于在集群企业间形成集体学习和知识共享网络,增加集群企业对知识吸收和利用的程度。组织学习包括信息沟通与知识传递。虽然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打破地域界限,并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成本。但是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尤其是隐性知识与技能的传递,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仍然是它们扩散与传递的最佳路径。产业集群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以及相同的文化背景,促进集群企业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分享知识和交流信息。畅通的资源交换与组合保证了集群企业间知识与技能的传递,特别是隐性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极大地促进着相互间的组织学习。然而,处于集群产业价值链同一环节层次上的多个企业,例如制造集群内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的生产制造过程的分工,除拥有相同的生产技能外,由于长期专注于在同一产业链上的生产组织运作活动。通过模仿及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互类似的组织形态、组织文化及操作惯例,并且拥有几乎相同的区位优势、生产技能、原材料的状况、技术水平和顾客及市场信息。因此企业逐渐趋于选择价值链上相同的功能环节,当他们面临相同的机会与威胁的时候,往往做出相似甚至相同的战略决策,这种“趋同”就好比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集群的整体的“功能失灵”势必给集群的发展带来风险。严重削弱了错位竞争优势,增加了产业集群的脆弱性。如以前的瑞士手表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互补的伙伴间亲密的良好协同的连接、一致性,以及坚定以机械技术为导向,都导致集群长时间不采用石英技术,而这种技术在东南亚被发展用于大规模生产,众所周知的结果是瑞士手表产业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衰退。
四、集群网络的封闭性
集群区域的地方传统、文化价值观维持着人们日常的交往活动并且提供了商人生产、交换关系所赖以的惯例,它们为经济活动提供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厂商和企业家信息共享、交流、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稳定性力量与整合度意识,地方传统、文化价值观等社会资本因素的改变与其形成相似,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急剧性变迁时,这些社会资本因素往往无法及时更新并实现同步的转型,而是倾向于保持已有的文化特质,在既有网络关系中运行,从而使本集群的产业类型或技术文化在原有低效率的路径上持续演进,导致产业集群逐渐丧失其竞争优势。
当众多的集群企业只与某些核心企业发生经济联系时,实际上就是将本集群网络的发展风险高度集中于这些数量极少的核心企业之上。在我国一些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配套企业,他们往往承担着本地核心企业的某一或某些价值链环节的生产或加工业务,对核心企业的业务依赖性极强。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核心企业的命运就是集群中所有企业的命运。在核心企业顺利发展的情况下,无疑可以带动网络内其他配套企业的同步发展,并由此为集群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但是,一旦这些核心企业出现始料未及的退出或经营危机,将可能直接导致这些配套企业乃至可能给整个集群网络内的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使整个集群衰落。
参考文献:
[1]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Reger,R.K.& Huff,A.s.Strategic groups:A cognitive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
[3]Molina-Morales.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affiliation on firm value cre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3,(11):156—169.
[4]王泽强.基于区域创新视角的产业集群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