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与成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eife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告子说:“食色性也。”这话是承认生存和享乐为人生两大欲望的。佛教灭欲求成佛,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道教更聪明,也可说是更狡猾些——承认欲,满足欲,以享天年。这“享”的极致该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吧。不用说平常人有这样的妄念,就是那些年轻时曾励精图治,不屑于求仙问道的帝王们,晚年也常常会陷入“长生”的梦魇之中不能自拔。
  长生、成仙的重要办法就是炼丹服药。该是自汉朝开始吧,服丹药成为一种风尚在士大夫中盛行开来。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服“五石散”而成“行散”的风度和轻裘缓带的高逸,是一般人难望其项背的,因为其实“五石散”是剧毒的!为成仙而冒生命危险和今日为美味而舍命吃河豚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吃了这“五石散”之后是要用各种办法去“散发”,才不至于死去的,喝热酒就是散毒的好办法。大概魏晋间名士的好酒亦与此有关吧。
  上溯到西汉前期,我的家乡古淮南国的王——刘安,也痴迷于炼丹术,他召集八公于山中一边著述一边炼丹,据说后来鸡犬都跟着升了天。他成不成仙我们暂且不管,不过因炼丹在偶然间发明了豆腐这美食确是我们后人该记住的,因为我们豆腐之乡的长寿村那是吃豆腐吃出来的,这点恐怕淮南王刘安也不曾料到。公平地讲,道教的炼丹确乎产生了一些最早的所谓“化学家”,但大多荒诞不经。道教的末流,常常无知地外求丹药,其实如果说真有能让人“返老还童”“长生不死”的丹药,那也只能是人人都有的精、气、神而已。一味外求只能如《红楼梦》里的贾敬一样,虽放弃了万贯家产、祖宗爵位,到头来还是早早地死在丹药之上,死在成仙的梦想中。
  丹药看来是真不行了,那茶呢?丹药是金石,茗茶为草木。唐以后的“茶”字构造不就是人在草木之中吗?于是乎,虔诚执着的道教信徒们也就在茶上作起了文章。据说炼丹大家葛洪在江西三清山修道炼丹时不仅爱喝茶,甚至还把茶加入丹药之中。这法子不知道灵不灵,但想来总比有些奇思异想的炼丹家把什么鱼眼睛、鸟羽毛、狗尾巴加入丹药可信些吧。另一炼丹家陶弘景,他说茶是能“轻身换骨”的,不过他这“山中宰相”估计也难成仙。因其虽在山中,却心怀政局,但由此也可以想见道教对茶的认同。还是我的家乡,南朝时八公山里住着位昙济道人,友人去拜访他,道人设茶茗,他们对茶的评价是“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看看,他们把茶奉若仙露琼浆!
  其实这样抬高茶是修道者成仙的急切愿望所致。茶哪有这么神奇的功效?按神农氏的说法也不过是能解毒,就是这文人其实比道教信徒们容易满足,他们往往不敢奢望身体的羽化,只求精神上能有成仙般的快乐!尤其是生活于困顿和失意中的他们,饮茶的愉快感受便成了精神胜利的依托。生活于中唐,号称茶仙的玉川子卢仝就是这样。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简直成了茶诗的绝唱!这诗的创作和陆羽《茶经》的写成及赵赞提议实行“茶禁”
  (征茶税)成了唐朝的三大茶叶事件!
  《茶经》开千年茶道之始,茶禁肇历代茶税之端,而卢仝这一生贫寒的诗人写出了茶诗的巅峰之作。且看他写饮茶感受的部分: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牛饮到六碗已经可以通仙灵,七碗喝下去终究是要成仙的了。不过,卢仝只说“唯觉”,只是感觉而已,精神成仙!
  卢仝他想不想成仙呢?当然!从小生活在道士云集的王屋山,受了道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点可以从他留存的诗集中看出,远离俗尘,不为物累,凝然守心,逍遥自在的道家思想充溢其中,何况他又处在道教如此兴盛的唐代呢。他的祖先“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龄就有学道炼丹的经历啊。可他终究是个文人,人世的心和成仙的梦该是常常交织在一起的。很不幸,他还继承了其先祖耿直孤僻的性情,不仅诗风奇险怪异、酣畅淋漓,更有一股痛贬现实的文人老毛病,不然他为何要作那一千七百字的长诗《月蚀诗》来讽刺宦官专权呢?虽说他死于“甘露之变”的宦官误杀之中,可谁让他结识那正直的、主张削灭阉党的王涯?谁让他在中唐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斗争白热化的时候还在王涯的家里喝茶?谁让他在诗中讽刺宦官是吞食月亮的蛤蟆精?说到底是秉性使然。卢仝并不能真正像道士们那样炼丹求成仙,从这点看,他被宦官误杀也算是死得其所。
  要看卢仝的真性情,且继续看《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他在抒发完羽化之感后,笔锋一转: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成了仙又怎样?他们身在永隔风雨的仙山之上,知道万千命悬崖巅的茶农们的辛苦吗?孟谏议啊,孟谏议,你能为苍生请命吗?卢仝啊,卢仝,有如此的悲悯情怀怎能成仙?遗憾的是后世的人们往往忽略了这诗的最后几句,而一味陶醉在成仙的梦境中。
  卢仝这个一生嗜茶如命的寒士,最终也没能羽化仙去,他只活了四十余岁就死在了宦官的狞笑声中。死得很惨,传说是头颅被钉了钉子而死……
  苏轼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一丸药成不了仙,七碗茶也同样不行。喝茶想成仙的话,也只能如卢仝一般,“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作回精神的神仙吧。
其他文献
6月中旬,某茶叶网站花5万元购买了一饼“88青”普洱老茶,后被多位业内人士鉴定为仿品,并在茶界引发热议。在各执一词、专家都无法判定的情势下。有业内人士居然说出了这样的结论——是否能买到真品茶叶,完全要靠运气。  这样的说法让人哭笑不得。其实当笔者听到这则消息时,只是淡然一笑。对于普洱茶近些年的乱象,笔者想到吴疆在《普洱茶营销》一书上写的“普洱茶拥有众多的秘密,其实都不成为秘密。但却成为实现暴利的武
期刊
据已有的研究,在茶的鲜叶中,水分约占75%,干物质为25%左右。茶叶经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有700多种,其中有机化合物,包括初级代谢产物蛋白质、糖类、脂肪及茶树中的二级代谢产物一多酚类、色素、茶氨酸、生物碱、芳香物质、皂甙等。茶叶中的无机化合物总称灰分,茶叶灰分(茶叶经550℃灼烧灰化后的残留物)中主要是矿质元素及其氧化物,其中大量元素有氮、磷、{甲、钙、钠、镁、硫等,其他元素很少,称为微量元素。
期刊
去年10月,四川农业大学茶学教授唐茜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繁育出一茶树新品种——“紫嫣”。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古典很唯美,而用它试制的茶,泡出的汤色则更是梦幻:先是淡紫,然后逐渐变成葡萄紫、酱紫乃至紫红。  它很像葡萄汁或黑加仑果汁,神秘的紫色颇具诱惑力。不过,它喝起来跟普通绿茶基本无异,鲜醇爽口,并带有一点特殊的花香。  “紫嫣”的选育耗费了唐茜团队十年的心血。它的“梦幻色”,并非像六大茶类那样是加工后
期刊
我喝过不少猴魁,包括亲自到黄山区喝到的茶,茶虽有芬香,饮之甘清甜美,却未能令我感动。而此次遇到的两款猴魁,用心品饮之后,确觉此茶与常茶不同,有些个人独特的品感,也就将它记录下来。  猴魁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安徽的太平县,以其大叶扁平的外形与清甜甘冽之味而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不明白,猴魁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历史上,安徽盛产尖茶,如泾县特尖等。百年前,当时最好的尖茶,却出自太平县猴坑的茶农王魁成的
期刊
宋人痴迷于茶,也沉醉于花香。于是乎,遂在举国上下引发了一场香茶热。在众多的香花中,茉莉花以清悠素雅闻名遐尔,由它窨制成的“茉莉花茶”更是芳馥了千年的时光,特别是产于福州的茉莉花茶以淡雅鲜灵之姿,成为中国茉莉花茶中的翘楚。  福州茉莉花茶最早载于北宋词人柳永的《满庭芳·茉莉》:“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北宋时,福建、广东一带的茉莉花就闻名全国,有张邦基《闽广茉莉说》记载:“闽广多异花,悉清芬
期刊
备受关注的“全球茶业第一展”——第十四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13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广州茶博会)将于11月21-25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盛大举行。本届展会,规模超过50,000平方米,展商来自中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场全球业界的盛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展会多年来所体现的全球业界“风向标”效应必将令世界瞩目。  广州茶博会在2012年开创全国茶展之先,首次开设“专业
期刊
事茶,可谓器不厌精。究竟其间,方得茶之况味,皆得弄茶之趣。事茶日久,在一水间蓄炉十来只,炭品五六种;安吉竹炉、潮州红泥炉、风炉仔、南丰白泥炉、丽江铜炉、香格里拉黑陶炉、临沧铁炉、泥炉、日本火钵、柴窑烧陶炉……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性格,适宜不同的茶时用之,择日一一道来。  “松下煎茶试竹炉,涛声隐隐起风湖。老僧妙思禅机外,烧尽山泉竹未枯。”清夏微雨后,竹炉内炭红如炽,偶有橄榄炭在火中绽开之声,银壶水沸时
期刊
印象中,论及品茶,无非一茶一席,几人几座,很少会经历这么一场响应各地,百号人聚,内容丰富、场景变换,却又组织有序的循迹品茗会。令人不禁感叹,原来品茗之事,动静皆宜,一切外物,凡与茶相关,皆不显杂。而这一切不能不感恩于《海峡茶道》杂志及金陵茶人老崔,茶友们才得此机会在以“茗读金陵,荷美茶香”为背景下,优雅从容地展开循迹游茶的动态画卷。泛舟“禁地”:一湖烟雨一壶茶  较之往年,南京今年的雨季有些姗姗来
期刊
日本新潟县燕市,从一千多年前的中世时期器开始生产铁器,此后铁器的加工工艺被一代代的职业匠人所继承和发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一地区成为东日本重要的生产菜刀、小刀、农具、木工用具、铁钉等的金属制造中心。大约在1764-1771年之间,仙台的铜器制作工匠藤七迁居至此,他带来了高超的“鎚起铜器”制作技术,同时结合燕市地区出产的优质铜材,为此后燕市的“鎚起铜器”工艺奠定了基础。  所谓
期刊
品饮岩茶,一般都采用精雅的瓷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而用建盏作为冲泡和品饮岩茶的工具却从未尝试过。对于建盏与岩茶关联的认知,一直都只停留在文史资料中那段关于宋时文人士大夫斗茶场景的记述。在石老师的禅茶课上,百岁香茶与建盏的结合,让人眼前一亮,它的口感、滋味以及身心的感受都迥异于盖碗冲泡,让人在这浊世中体会了一把完全不同的清幽脱俗。  ●茶品:洋墩岩百岁香  ●置茶量:3克  ●器皿:建盏冲瀹品茗(孙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