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能让符号活化、美化、性情化,它是魅力无穷的学科。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载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目前,大量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重视并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更重视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它塑造心灵、建立人格以及培养审美趣味的功能,人文性和工具性总是未能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再加上中考这个指挥棒,致使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缺少真正的文学教育,学生难以从这种固定的、呆滞的模式中感受到语文之美,甚至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用生命体验的审美眼光解读作品
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并以巧妙的手法用文字将之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形式。因此,它凝聚着作者的辛勤与才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弥散着人文的光芒和魅力,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引领学生解读作品时,让学生学会用伴随强烈生命体验的审美眼光去感受作品,破解作品,领悟作品中蕴含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要做到这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如默读、朗诵、对话、表演等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体验。其间,教师应依据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在沉思默想中进入作品情境,任由其思想与心灵在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境界里自由驰骋,尽情领略审美活动中的种种乐趣,并在体验与欣赏中开阔视野、认识社会、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才会愈发浓厚,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实现。
二、精讲精练、多阅读多讨论,全面改革课堂结构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本身具有不定性和模糊性,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中自己去领略、去感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阅读可以以某种方式为主,多种阅读方式交错使用。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以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优美的写景抒情文适宜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魅力,碰触作者心灵;大多数小说、戏剧适宜以分角色朗读为主,学生有板有眼的表演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可融入作品中,从而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体味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意义;诗歌则适宜以自由诵读为主,学生放声的自我陶醉式的诵读,可以激发联想和想象,全面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感受。当然,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应朗读、默读、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交错使用,才能把握作品丰富的蕴意、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语感。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感受、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并进行激烈的有针对性的讨论,教师要在讨论中起到统摄作用,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与高效。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敢说话、说真话,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应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担负起讨论式教学中平等的、首席的职能,以其高超的技艺、丰富的阅读经验引导讨论教学的主流。
三、课文内外、课堂内外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文学作品只是大量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范例,而学生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更广阔的内涵,需要接触更广泛的文学精品。可以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学朱自清的《春》,可指导学生阅读他的另一篇散文《匆匆》,也可以指导学生读郁达夫的同类作品《故都的秋》。教师还要精心挑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学精品,指导学生阅读。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谌容的《人到中年》、贾平凹的《月迹》等,让学生在更丰富的艺术境界中品味到更多形式的美。
教师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主体。当然,语文教学在重视文学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实用文体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写作实用文的能力,才能全面推进新课改,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大麻森大善彰中学)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更重视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它塑造心灵、建立人格以及培养审美趣味的功能,人文性和工具性总是未能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再加上中考这个指挥棒,致使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缺少真正的文学教育,学生难以从这种固定的、呆滞的模式中感受到语文之美,甚至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用生命体验的审美眼光解读作品
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并以巧妙的手法用文字将之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形式。因此,它凝聚着作者的辛勤与才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弥散着人文的光芒和魅力,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引领学生解读作品时,让学生学会用伴随强烈生命体验的审美眼光去感受作品,破解作品,领悟作品中蕴含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要做到这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如默读、朗诵、对话、表演等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体验。其间,教师应依据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在沉思默想中进入作品情境,任由其思想与心灵在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境界里自由驰骋,尽情领略审美活动中的种种乐趣,并在体验与欣赏中开阔视野、认识社会、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才会愈发浓厚,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实现。
二、精讲精练、多阅读多讨论,全面改革课堂结构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本身具有不定性和模糊性,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中自己去领略、去感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阅读可以以某种方式为主,多种阅读方式交错使用。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以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优美的写景抒情文适宜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魅力,碰触作者心灵;大多数小说、戏剧适宜以分角色朗读为主,学生有板有眼的表演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可融入作品中,从而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体味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意义;诗歌则适宜以自由诵读为主,学生放声的自我陶醉式的诵读,可以激发联想和想象,全面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感受。当然,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应朗读、默读、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交错使用,才能把握作品丰富的蕴意、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才能培养学生强烈的语感。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感受、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并进行激烈的有针对性的讨论,教师要在讨论中起到统摄作用,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与高效。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敢说话、说真话,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应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担负起讨论式教学中平等的、首席的职能,以其高超的技艺、丰富的阅读经验引导讨论教学的主流。
三、课文内外、课堂内外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文学作品只是大量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范例,而学生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更广阔的内涵,需要接触更广泛的文学精品。可以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学朱自清的《春》,可指导学生阅读他的另一篇散文《匆匆》,也可以指导学生读郁达夫的同类作品《故都的秋》。教师还要精心挑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学精品,指导学生阅读。如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谌容的《人到中年》、贾平凹的《月迹》等,让学生在更丰富的艺术境界中品味到更多形式的美。
教师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主体。当然,语文教学在重视文学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实用文体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写作实用文的能力,才能全面推进新课改,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大麻森大善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