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伏笔手法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x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技巧,它常常表现于叙事过程中,是作者刻意铺设的对未来可能或者将要出现的事情的暗示和对读者的提示,它常常表现为很随意,却蕴含着十分重要的信息。将这种写作手法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常常能够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纵观外国的一些文学大师,大都是应用这一写作技巧的高手。研究分析他们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伏笔手法应用于文学作品创作的作用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享誉全世界,他的小说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这种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他的小说常常在结尾处让人既感到在意料之外,又感到在情理之中,能够产生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让读者回味无穷。那么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让他的小说具有这种艺术魅力呢?那就是他小说中应用的令人叹服的伏笔手法。
  伏笔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让文章能够更好地发展,在前文中为后文的发展铺设一定的线索,后文可以在这一线索的基础上深入发展,能够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了文中的伏笔,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脉络,读者就可以跟着作者的思路,顺利地了解故事的发展乃至结局。但是,好的文学作品中的伏笔,并不像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那么明确,它们往往不露痕迹隐藏在文本的叙述过程中,以看似闲笔的状态被作者一笔带过,但是这里面深藏着重要的信息,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因素。一些粗心的或者好奇心重的读者,往往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急于知道故事的结果,而一味地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常常会把这些隐藏重要信息的线索忽略掉,而这有时恰恰就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为了让读者在最后豁然开朗,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二、外国文学作品中伏笔手法的应用——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伏笔手法被他应用得炉火纯青,信手拈来。本文就以他驰名世界文坛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来看看他是如何运用伏笔手法来进行小说创作的。小说前面提到,琼珊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她也不舍得离开这个令她留恋的世界。在她的心里,当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掉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是这些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支持她坚持活了下来,这些彰显生命的绿叶是她的精神支柱。在小说的结尾,读者知道有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一直没有掉下来,因为那是一个叫贝尔曼的画家画上去的,并且这位画家为了画这片常春藤叶而不幸去世。小说的结尾令每一个读者都潸然泪下,贝尔曼先生的善良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小说的艺术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了读者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那么,小说在哪些情节运用了伏笔手法呢?在小说的前文,有一段穿插于琼珊床榻上卧病的文字描写。琼珊身患疾病,她的心中充满绝望和恐惧,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将不长久,她惶恐不安,静静地等待牧师来为她举行临终忏悔。窗外是一个阴沉沉、空荡荡的小院子,离她的窗口20英尺以外的墙壁上,攀附着一棵很老的常春藤,这棵常春藤是那么衰老,生命几乎将走到尽头,寒秋正在剥夺着它最后的也是仅剩的一些生机,一片片叶子在秋风中飘落下来。琼珊躺在病床上,远远地望着墙壁上挂着的那几片仅存的绿叶。她一片一片地数着这些墙壁上的落叶,她知道这些落叶落尽的时候,冬天就来了,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她的朋友苏艾也深知她的心理。
  看到这些文字,大部分读者都会对这段文字所表达的那种凄凉、悲伤所感染,不知不觉中会关注琼珊的生命,注意力会集中到这几片绿叶,关注到这几片常春藤叶与琼珊生命延续的紧密关系。在这里,作者就巧妙地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首先,琼珊的窗户很小,离墙面也有20多英尺,这对于一个久病体衰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段较远的距离,在这么远的距离去辨别一片藤叶,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琼珊卧病在床不能够多角度地观察墙上的藤叶,辨不清其具体情形,这也在情理之中;其次,院子阴沉沉的,所以光线不好,藤叶又很小,看不清楚也不足为奇;再者,琼珊重病在身,已经极端衰弱,视力也肯定非常差,看不清楚墙上的藤叶也在情理之中;最后,常春藤已经枯了,大部分的叶子已经落尽,在一夜风雨中为什么还有一片叶子能够留下来,这是留给广大读者的悬疑。所有的这些,无不是为以后贝尔曼先生为了救琼珊而去画一片假的常春藤叶埋下伏笔。从这里,人们能够看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渲染,一方面是为了衬托琼珊的境遇,激发广大读者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也是为故事的发展设下伏笔。
  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读者又看到了作者所设下的第二处伏笔,那就是: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墙壁上常春藤枝条上的叶片都脱落干净了,只剩下一片叶子还附在墙上,这可是最后的一片了!它虽然也染上了枯败的黄色,但是它的绿色还是那么深、还是那么亮,让人远远地就能够看到,特别是能让屋子里躺在病床上的琼珊看到。在这里,作者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对这片硕果仅存的常春藤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他不仅特别描写了它鲜亮的绿色,还仔细地描写了它的形状、它的姿态。读到这里,读者能够感受到这是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同时能够看到这是作者对后文发展所埋设下的伏笔,隐隐地产生诸多疑惑:一夜风雨为什么仅有一片常春藤叶能够留下来?这叶子为什么还有那么鲜亮的深绿色?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这片叶子的形状和姿态?这些无不都预示着这片常春藤叶是一片假的树叶,是画上去的,而且画得那么好,那么逼真,从中能够看到画这片叶子的艺术家具有多么高的艺术造诣。
  故事发展到这里,如果琼珊还看不穿这片叶子是假的,那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她还年轻,她还留恋着这个世界,仅有的一片绿色是她生命的支柱,她不想也不敢看到那片绿叶掉落。在她的心里,常春藤还活着,她就还活着。读到这里,读者应该能够明白,这片绿叶肯定是画上去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画上去的。他的目的就是要给重病在床的琼珊以生命的鼓励,而这却付出了他生命的代价。另外,小说的前文曾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贝尔曼先生虽然穷困潦倒,但他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他总想创作一幅佳作。而这一片在风雨中画上去的常春藤叶,一幅倾注了画家的心血、付出了他的生命、挽救了重病在床的琼珊的作品,难道还称不上是佳作吗?这也是作者为后文的发展刻意而为之设下的伏笔。
  三、外国文学中伏笔手法的普遍应用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多处运用伏笔写法,这些伏笔都暗含了许多后文发展的重要线索。这些伏筆的设置,使得小说整体结构流畅,前后衔接自然,读来让人感觉到无尽的情趣,充满了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当然,这种伏笔的写作手法,在外国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如《羊脂球》《麦琪的礼物》《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等。这样的写作手法,读者在外国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中会常常碰到,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伏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重要的写作手法,它能够使文学艺术作品显得更加严谨,结构更加顺畅,能够让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这种文学创作手法在外国的文学大师作品中常常被用到,而且能够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能够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认真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其对伏笔这种写作技巧的应用,借鉴与学习文学大师的创作手法,对于读者今后的文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秦妍(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他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朴素且坚定的生态意识也沉淀在了他的血脉中。沈从文通过开放的生态意识和真挚的生命情怀,正视湘西在现代文明语境中趋于极限的成长现实,关注湘西生态,追求天人合一。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结合生态哲学创作了《边城》,把自然和文学进行有效融合,以预言的形式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就是人性的危机和人类文明的危
期刊
有时候  也会轻易  被自己的踌躇所羁绊  好像 很久没有了书写的消息  害怕断了的章节  不能铺就瑰丽、生动的人生故事  打扰断断续续的记忆  把过往的回忆擦拭得斑驳无形  关于过去的春夏秋冬  书写了很多故事  也藏匿了很久的期盼  虽然一直耕耘不息  但还是不曾有回甜的岁月  有的只是增加年岁的无尽惆怅与忧急  不知人生旅途还要等待多久  才会留下自己努力跋涉的轨迹  來年不渴望处于桃花源 
期刊
人们对“敬畏”一词的解读,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字面上理解,它具有“崇敬”和“畏惧”的含义;二是从含义上理解,它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虔敬态度。而敬畏生命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则是要求人们要表达对一切生命的虔敬。  一、生平及著作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传达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人物之一。1875年,施韦泽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
期刊
惯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对个体生存困境进行表现的现实主义电影,在当前的中国却不被制片人看好。想在票房市场分一杯羹,现实主义电影显得颇为吃力,往往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而在去年,一部《我不是药神》却在票房市场中突围成功,口碑一边倒,豆瓣则给出了9.0的高分,年度票房约为31亿,成为少有的“较好也叫座”的佳作。本文将从叙事因素的类型化方面对该影片的市场优势予以分析。  类型混搭往往能够产生令人惊
期刊
元代中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便是其中一位。贯云石,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自幼接受汉文化,能诗文、通音律、善书法,自成一家,尤以散曲最为著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汉文化接受情况,意在从文化层面追溯西域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  贯云石,字浮岑,号成斋、疏仙、酸斋,又名小云石海涯,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散曲作家。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的他,是元朝开国大将阿里海涯之孙
期刊
在灿如星海的民族传统曲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举世公认的二胡名曲,甚至可以作为我国二胡乐器的代表作。在这首曲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音乐的挚爱,悠长曲折的音符好似涓涓细流一样沁人心脾。它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流派是我国江南风情的集中体现,这种风格的音乐娓娓道来,十分适合抒发个人情感,整个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和命运,让人听后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一、阿炳与《二泉映
期刊
《逍遥游》飘逸潇洒,作为《庄子》的开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说是庄子美学和哲学的纲领。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战国时期和当今社会的思想肯定有所出入。但是,庄子那种超然脱物的境界和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有同样的地方。逍遥、自由以及小大之辨的精粹,人们仍需发展,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得更彻底,不要走弯路。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其核心思想是道。在美学方面,庄子认为最大的美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人工的美
期刊
作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时,无疑为宋代二程之后发扬洛学传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对闵学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时对佛学的精粹之处进行了吸收,又对佛学不合理之处做出了批判,还探讨了儒学和佛学有哪些一致性,用以发展儒学。杨时是坚定的儒学继承者和发展者。  杨时作为程颐、程颢二兄弟洛学文化的嫡系继承者,对于理学在北宋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杨时也是佛理研究的大家,但杨时之所以学习佛
期刊
《声入人心》作为一档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它用新的视角使高雅音乐映入大众眼帘,并为大众青睐,它的突破与成功对高雅艺术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节目中经典与流行的融合、美声与通俗的碰撞,这一崭新的审美体验和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形式使得高雅音乐更趋大众化,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人们对高雅音乐的新认知。  湖南卫视制作的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于2018年11月正式播出,节目共12期,廖昌永、尚雯婕
期刊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认为,“人类对红色的偏爱,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张扬和追求”。红色既象征生命的能量、蓬勃和骚动,也象征血的悲壮、伤痛和死亡,但不管是活力还是血腥,都会让人激动、振奋。在中国,红是流行色,是中国人最崇尚的颜色,寓意平安、丰收、尊贵、和谐、浪漫、热烈、浓厚、团圆和发达等,被雅称为“中国红”。  “中国红”是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本文以色彩对比为切入点,以性别理论为工具,对主打“中国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