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 Brown 教你在纪录片中用画面讲故事

来源 :数码影像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a1114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次双子星奖和加拿大记者基金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加拿大籍摄像师、资深记者Patrick Brown加盟北京零频道第十五期纪录片工作坊。在影像基础课上,Patrick Brown携自己的纪录片《卓旺的教堂》,结合拍摄实践经验,为我们讲述了纪录片摄影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用画面讲故事等纪录片创作的基本问题。本刊编辑对课堂内容进行了精心整理,让不能近距离聆听讲课的读者朋友们也能感受纪录片大师的风采。
  
  1 谁是纪录片的“脸”?
  
  通常情况下,在纪录片里,可能是导演自己在讲故事,甚至入镜做一些解释,或者有些写好的剧本旁白,做一些配音;有时候纪录片会请一些名人,可能是著名演员,或者大学的专家学者,他们在片子里作为主要的人物来讲故事。到底应该由谁来充当记录片的“脸”,Patrick Brown带着自己的纪录片《卓旺的教堂》为大家讲述自己的看法。
  《卓旺的教堂》在拍摄快结束的时候,才决定用谁的声音来讲述这个故事。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是一个西方人,或者其他不在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来叙述的时候,只会显得比较高姿态,不能真正进入那个角色。比方说在故宫里面拍摄,是不可能见到有皇帝和宫廷斗争的轶事的,所以只能像一个导游一样来进行讲解和解说,把故事讲得非常清楚,但对于观众来说还是犹如隔岸观火。
  但是,像《卓旺的教堂》一样,如果用一个村民来讲述,让村民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就避免了因位高者突然出现,破坏影片和谐氛围的问题,不会给人居高临下之感。然而,这样也会有另外的问题:一是可能这个人的普通话不太好,二是他的沟通和表达不太好。如果我们给他写好台词剧本,一旦他照着写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自然度就大打折扣,显得非常生硬。现在片子中看到的采访其实是采访了很多个小时,在这段时间,你要不断地提醒他:当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某一天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想要的事情说出来。然后再从这么多个小时的采访里,去截取一小段一小段可用的素材。
  当然,一个纪录片中会涉及到很多个人的脸,到底怎样选择,Patrick Brown的回答是选择有趣有特点的脸。拍的时候会拍很多人的脸,也许拍三个小时,每个人脸拍10秒钟,有时候先拍你,再拍他,也可能等到面部表情有变化再拍。可能一开始拍大的、广的镜头,选择不同角度,可能站着蹲着;接下来拍中景,两个人一组、三个人一组,看怎么组接起来;最后可能会拍脸,拍特写。讲到这,Patrick开玩笑地说,对于摄像来说,也许会更愿意拍长得好看的脸,但是他在拍的时候会尽量抵制住这种只拍好看的人脸的诱惑,尽量去多拍更多的有代表性的人。因为如果只是选择那些长得很漂亮的脸孔去拍,到编辑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村子不应该全是长得很漂亮的女人,而应该还会有长得丑的老头。他在拍摄的时候也看到有很多的小孩在唱歌,他们成群结队,很可爱,但如果一直拍他们,拍了过多的素材,就会让人产生在一个教室里面的错觉,没办法让人感受到整体的氛围。所以拍摄的时候需要不断寻找一些更有代表性的人物。
  
  2 怎样让片子更流畅?(用画面讲故事)
  
  前期拍摄是片段性的,所以保持整个片子的流畅非常重要。创作者需要把不好的地方做一些掩饰。在大毓的素材里构造出一个完整的东西,有的地方压缩,有的地方放大。总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讲好一个故事,让其看起来很流畅。
  对于《卓旺的教堂》这个片子来讲,实际上有40~50个小时的素材,才做成一个小时的片子。
  Patrick在课堂上展示了片子中一段唱赞美歌的片段。
  Patrick认为这段三分钟的片段把整个故事给撑起来了。影片的讲述者说,“唱赞美歌让我们什么困难和烦恼都没有,只有开心和高兴。”我们一定要把新教堂建好!帮助采访对象讲完故事是纪录片的重要功课。在这个片段的拍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是看到这个人的脸部特写,然后镜头开始摇到那些唱歌的人,这样的话对于大家来说是比较新奇的,因为一开始你好像听到的是乐队在唱歌,但是你看到的是这些农民在唱,而且他们唱的很好,这个时候对于观众来讲是很惊奇的一个点。”Patrick接着讲述了之所以这样拍摄的独特考虑。“当眼前出现的东西是比较让你震惊的时候,我们就会设想如果一些儿童在看电影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可能他们会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会发生什么?”于是,在《卓旺的教堂》里便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一开始,这些人就扯着嗓子唱着赞美歌。这个时候不做过多的解释,如这些人为什么在唱歌?悬念产生了,观众会想继续往下看,因为他们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唱?后来怎么样?
  在用画面讲故事这个层面,Patrick再次提到了纪录片中的“脸”。纪录片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脸,很多的面部表情,观众看片时会随着片子中人物的视线去观看相应的内容,这就类似于一种广告效果,跟着别人的面孔去看是人类的一个基本习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面孔总是特别有兴趣。另外,脸部特写对于后期剪辑也是非常有用的,我们拍摄一组画面或一个镜头时,如果里面没有人出现,也没有人的脸出现的话,那这个片段的东西常常是很无聊的,没有办法引起人的注意。
  包括纪录片在内的视频短片在讲故事时还会涉及到转场问题,在这点上,Patrick觉得让你的人物走出画面是让片子从一个场景换到另一个场景的一个有效而自然的方式。
  
  3 关于最基本的剪辑
  
  差别性组合拍摄的时候要带着剪辑的思维去拍,你要假设你是坐在屏幕前编片子,你想要的镜头是什么?你想要的素材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由一系列的素材、一系列的片段组成,这些片段里面要有一组组不同的镜头。
  画面就好像建筑用的砖头一样,用这些砖头来垒起一部部纪录片。这些画面可能有5秒、10秒或者15秒的,如果有足够多画面的话,就可以做一些转场,使片子看上去比较完整。要实现一个自然的过渡,那就需要让两个镜头放在一起,把两个镜头拍得很不相同,可能先拍个中景,再换到特写:或者通过换角度,可能开始是在正面拍的,然后再转到另外一个面,至少要有30度的转角,这样的话把两个镜头编排在一起才比较自然而不突兀。如果转角不足30度,也不会做到理想的效果。
  对于初学者和刚入行的人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可能拍了很多关于同一拍摄对象的同类镜头,这样当坐在机器前面要剪辑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麻烦。如果拍的时候全是脸的话,剪辑出来只会很跳,也没有连贯性。Patrick以课堂上放片子的工作人员为例,如果拍摄的时候你拍到了他的脸、DVD、手和房顶上的风扇,这样你在剪辑的时候,你可以剪辑有他的脸、手、DVD和整个屋子里的情况, 在看片子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是那么跳、那么突兀,而是一系列连贯的动作,看起来就会很流畅。所以拍摄的时候除了拍摄讲清故事主线的镜头外,常常需要拍些细节镜头,比如可能会有很多手的动作,戴了眼镜的话会有眼镜的特写。片子中的人物是一直在说的,可是当你剪辑的时候就需要切换到手的上面、眼镜的上面。
  作为观众,可能在30秒内画面中有各种各样的镜头出现会很享受,但是如果一直是同样镜头的话会显得很沉闷,所以剪辑里会需要各种各样的镜头。
  怎么选择剪辑点在Patrick看来,最好的剪辑点是你眼前的对象要离开镜头的时候,如果你镜头前是一辆车开过,那下一个镜头就可以是任何画面,因为车已经开过去,观众就会期待下面到底是什么。
  比方说你要拍一个人从镜头前面走过,如果是不专业的摄像或者是家庭DV拍摄的话可能会拿着DV跟着人一直走。Patrick给我们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老王拿着摄像机跟着太太一直走,这样拍出来的画面就完全没有切入点,找不到任何的剪辑点;可是对于比较专业的人来讲,就会让他从镜头前走过去,然后切到另一个镜头里面。基本上家庭DV拍摄时不会停顿,上下左右摇摆,这种情况在后期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办法去剪的。所以,拍摄的时候不要想着一次性地把所有动作全部拍下来,你要拍的是一系列的画面,对镜头一定要有一定的限制。
  对于跟着人一直走这样的镜头Patrick是不太认可的,但是在《卓旺的教堂》里也有一个这样的镜头。画面中的村民走进教堂,然后再转换场景。这个行进中的镜头如果拍摄完美的话,可以使观众随着主人公的行走,第一次进入影片的主题——正在修建中的教堂,但是Patrick对这个镜头并不满意,由于没有拍够也没有拍好这组镜头,使之成为唯一的一个他走进教堂的镜头,到最后只能用这一个使得在后期剪的时候很不方便。所以这个地方看起来不是很自然流畅,如果当时多拍几次他走进教堂的一些镜头就能避免这个问题;又因为当时没有用一个三脚架来拍,使镜头有些微晃动。总之,就是因为这组镜头拍得不够好,所以在后期的时候给剪辑师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回到脸的问题。比方说已经架好机器调好焦,然后可能你记完笔记抬起头,这个镜头就结束了,抬头就是你的剪接点,这就跟你拍车开过去、人走过去是一样的。突然间抬起头、突然间低头,甚至是一些比较微小的,可能眉毛动一下,这种表情有一个变化的时候,都可以成为剪辑点,切到下一个镜头。
  带着剪辑的思路拍摄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尽其所能,充分考虑后期剪辑的需要。
  可能在后期剪辑的时候会用到插入和交叉剪辑这种方法。比如拍王太太泡茶,泡茶的时候可能会让她多重复几遍这个动作,因为这种情况是可以控制的,我们要在可控制的时候来保证它拍得更好。具体来说,可能第一次拍的时候是比较广的镜头,在她还没有特别意识的时候先拍个全景,看见她在泡茶;到第二次的时候完全地拍特写,机器是对着杯子的,然后再让她往里倒茶。因为第一次镜头里面已经有了她很自然地泡茶的过程镜头,在这个特写里是对着杯子,只要让她往里倒茶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她是不是很自然已经不重要了。这样就有了一组比较完整的镜头。
  但是比方说在拍婚礼的时候就不能这样做,因为它所有过程只有一次,不可能让他再来一次,所以拍婚礼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地多拍,后期才能有足够的素材剪辑。对于拍婚礼或者葬礼的时候,第二天可能要回到拍摄地点再补拍一些建筑和周边环境等空镜,方便后期剪辑。
  
  慎用你的摄影机
  
  稳Patrick特别强调了纪录片里镜头“稳”的重要性。比如刚才这个人走进教堂,如果是有点抖的,会让观众感觉到他不是在一个故事里面,而是知道自己在看一组拍的电视片段。这种身临其境的错觉感也是好莱坞电影特别强调的。所以他认为,在拍纪录片的时候如果能用三脚架就一定要用三脚架。有时候在人群里拍,为了稳定,也可以把摄像机放在肩膀上。当然,如果手持跟拍比较稳的话也可以,但是在电影里面,最好用斯坦尼康固定,让镜头更稳。
  推拉摄像机上面有变焦的功能,可以推近拉远,人们很爱用它,Patrick更倾向于不要轻易地推拉,而选择固定的镜头。虽然有时候它很有用,比方说你要拍一个比较细小的东西,那你当然需要变焦到面前对着它拍,如果是平时的一些拍摄的话就不要随便地乱变焦。
  手动曝光与自动曝光现在的摄像机有一些比较神奇的功能,比如自动聚焦、自动做白平衡还有自动曝光。Patrick自己很少用这些功能,因为这种自动的功能是取一个平均值,所以你拍出来的画面全是取了平均值的。如果你让摄像机自动地调焦或者自动地做一些曝光,焦点就可能出现在你身上,还有可能在你们俩中间的位置,也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的焦点,所以不管是在学的时候还是在拍的时候还是尽量用手来调。自动曝光是非常危险的,假如说就是在拍他,本来已经都调好了,拍得也挺好的,但是如果有人走过来的时候,光可能被挡,拍出来的素材可能就是他的脸一会白一会黑。
  当然,自动曝光也有它的用处,比如可以检查屋子里的光线,可以根据这个功能手动地来调曝光。有一些情况,比方说从外面拍着进到一个屋子里面,因为室内光和室外光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你只有一次机会来拍这个,这个时候调到自动曝光,同时白平衡也调成自动的,所以在机器进去的时候它会自动调,因为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用手动的来控制。还有一点,即使是自动调的,也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所以在要进门的时候就先拍他要进门,机器再到屋子里面去拍他在屋子里面,这样就是两个镜头,单在屋子里面的时候就是自动的。
  
  5 声音的重要性
  
  有一部纪录片叫《Septerber Issue》,内容是有关VoGUE杂志出九月号刊的故事,片长大约90分钟,他们的摄像师和录音师是一直在跟拍和跟录的,Patrick认为它在技术层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卓旺的教堂》。虽然《卓旺的教堂》没有专门的录音师,但是在他看来,声音在纪录片里比大家想象的更重要。由于需要支付录音师很高的工资,所以常常只有在成本比较高的影片中会用专门的录音师:而在只有两三个人的小团队里面,我们就要想别的办法。比如说王太太往茶杯里倒茶的镜头,你是在一个比较远的位置拍的话,当然录进去的声音很小,这种情况下就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无线麦,可以把无线麦放在茶杯的附近一个位置;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摄像机上的话筒只去录声音,让王太太再倒一次茶,这样的话摄像机就录到了声音。《卓旺的教堂》里声音就特别重要,因为是讲他们唱歌,如果是一个人去拍,跟着他们跑就会把自己喘气的声音也录进去,所以他 在拍的时候就买了一个数码录音机Zoom,它是可以录四个轨道的,大概可以录制60个小时,他拍摄的时候用了四个话筒,两个往前,两个往后。
  在《卓旺的教堂》里没有看到人们说话的镜头,因为他们讲的是傈傈族的语言,根本听不懂,即使对拍摄者来讲听懂了,放出来也是没有人听得懂的;但是对于VOGUE杂志拍的这个纪录片,所有人用的都是英语,又因为他们一直从事与拍摄相关的工作,所以他们知道怎么去跟摄像师配合,声音、交流对话都是很自然的,所以在《Septenber Issue》就没有用任何旁白和采访的东西。《卓旺的教堂》用的都是同期声,因为他想记录下村民们美妙的歌声,而这些歌曲对于Patrick来说又相当熟悉亲切,它们都是他小时候唱的传统的基督教的一些歌。
  所以,就需要在技术层面和达到比较自然的层面做一个平衡。
  
  6 采访小窍门
  
  对于坐下来的采访,给主人公设定一个地点,然后面对面地去做一些交流,对于初学者和刚开始做的人经常犯的错误就是问问题的方式。
  采访的目的是要让采访对象来讲一些什么,来解释一些什么,而不是去展示采访者自己有多聪明。所以,在采访的时候最最主要的是让你的采访对象来说话,所有的陈述都让他来做。比如在荷兰人海蒂·霍尼曼拍的纪录片《永远》里,有一个人是从伊朗来的,他是在法国当出租车司机,因为他很喜欢诗歌,讲到诗歌的时候他突然间就停下来了,当他停下来的时候采访他的人没有直接开始问下一个问题,而是停在那,就是停在那儿,他停顿了一会,又开始继续讲。当采访者沉默不说话的时候,被采访对象能够感觉到他为什么要沉默,然后他接着说“有的时候其实我也喜欢唱歌”,采访者就问他“你现在唱吗?”他回答说不唱。当他问他能不能唱几句的时候,他说不能,后来就一直沉默,这个时候他会觉得自己不能这么沉默下去,于是他就开始唱。所以,在采访人的时候,最好不要过多的去说话。
  有的时候,没有什么指向性的问题也能起到很好的交流效果,比方说“哎,真的吗?”,“是这样的吗?”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就能让他继续讲下去。《卓旺的教堂》里没有任何拍摄人员的声音,对于摄像或者同伴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被采访对象说出最好的话。
  
  7 关于打光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Patrick自己会花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布光,因为布光的时候背光、顶光、面光都要去打;在没有足够时间或者设备的情况下,比方说你到了,一个村子里,没有电,那你就没有办法再打灯,这个时候就需要尽量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在强光的时候,你需要用ND filter(滤镜)减少曝光,用它去减少光量。另外,在采访中让采访对象出现在显眼的位置也非常重要,比如在一个很黑的房子里面,让门外的自然光进去,被采访对象大概要坐在自然光照到的地方,通过调节光圈,使人脸比背景更亮,因为你想让观众注意他说的内容,于是让人的脸成为焦点,其它的地方虚化。
  这还涉及到一个景深的问题,比方说你要去采访某个官员,在比较难看的办公室采访,如果你的焦点是在这个人身上,然后旁边的环境虚化的话,还是同样的很难看的办公室,但是你拍出来的效果会比之前要好很多倍。
  
  8 后朗调色
  
  在拍摄的时候有室内的室外的,有各个不同地方的,这样就造成拍出来的素材白平衡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使在拍摄的时候你可能会告诉摄像师,比如在这个地方会调白,然后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还会继续地调白,你单个去看的时候每一组镜头的白平衡是没问题的,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在拍摄完成的时候,你需要到后期工作室去做一个较色,使影片的颜色一致。《卓旺的教堂》调色就调了两周,这个工作是值得找一个比较专业的人来做的,因为他们有专业的屏幕,专业的软件。尽管如此,你永远做不到把所有的东西调得完全一模一样,但是至少不会让观众看一眼就能看出很大的差别。对声音的处理也是这样,也是值得去找一个专业人员来调的,使其有一个平衡,让录的声音有一个更好的效果。
  
  9 关于设备
  
  《卓旺的教堂》用的机器是索尼PMW-EX3。第一,便宜:第二,在中国用大的摄像机拍摄经常会吸引警察过来,给拍摄造成不必要的麻烦。Patrick他们给EX3装了一个FUJINON专业广播级镜头,虽然是只有1.2英寸的小画幅,但已经足够用了。剪辑用的苹果的final cut pro,Patrick特别推崇这个软件,很好用。
其他文献
2011年3月索尼在国内正式发布的PMW-F3,秉承多项影视节目制作领域的技术标准,以不到2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重新定义了便携式数字电影摄影机。创新设it的PL镜头座、超35mm成像器件、HD—SDI双链路输出、RGB & S—LOG输出能力以;E3D-UNK功能,成就了PMW-F3的高度。    创新的PL镜头座设计    索尼这个品牌的创造九在PMW-F3的镜头接口设计上再次表王见得淋漓尽致。
期刊
上面的这段话是《天之界》开篇的第一段解说词,那个苍老道劲的声音在雪山草地间回荡,昭示一个古老高原民族的悠悠岁月。  2012年“精英100”索尼影视制作精英扶植计由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和《数码影像时代》杂志社联袂打造,到2012年已经是第二届了,致力于和中国影像人一起培育、发展中国的低成本、高效率35mm“电影感”的制作市场。作为动态影像行业的领导者,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一直关注业界的多样性和多元
期刊
相对于2000年广播电视数字化开始后的双向网络改造浪潮,2010年跨行业业务、技术的三网融合政策颁布所产生的“冲击波”威力要远远高于以往;6月30日12个试点城市名单揭晓,也将这些城市推上了行业和媒体关注的风口浪尖。  时隔一年之后,我们发现三网融合的发展并没有大家所预期的那样势如破竹。我们有必要再来审视国家去年年初所拟定的三网融合时间表: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
期刊
虽然,现在有不少厂商推出一机双镜式的3D摄影机,让使用者可以很轻松地进行3D拍摄,但是这些一机双镜式的3 D摄影机用于外景拍摄作业上,难免会有所限制,例如有拍摄距离的限制、Stereobase无法随自己的意思调整等问题,如果想要能更自由的进行3D拍摄,最好还是使用两台摄影机搭配3D Rjq的方式比较好。  由于3D拍摄作业会遇到不同的拍摄场景,无法单靠一种3D Rig就能适用所有的拍摄场景,必须根
期刊
2011年,佳能先后推出XF105、XF100和XA10三款超便携式专业摄像机,随后又在消费级摄像机领域新添了一款性价比极高的“万元级”高清摄像机——HF G10。可以想象,一款售价破万元的高端家用DV,应该是怎样的配置构造?可以想象,一款与专业摄像机有着同样血脉的DV,究竟有多么的优秀?可以想象,一款采用HD CMOSPro影像感应器的DV,应该能得到什么样的画质?    杀手锏之“最可靠”  
期刊
2011年5月6日,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以下简称“索尼”)在位于北京电子贸易中心的中关村鼎好电子城隆重举办“索尼影视专业制作乐园”开业庆典,索尼高层领导和多位媒体记者出席了此次活动。这是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面向广大专业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员的一项重要新举措,旨在建立以实体体验店为基础、并融入实体体验,交流沙龙,培训,信息交流网站等多项专业服务的综合平台。  目前随着产业的成熟与技术发展,中国电影电
期刊
Blackmagic Design于2011年4月11日发布HyperDeck Shuttle,这是一款能把无压缩10 bit SDI或HDMI视频采集到固态硬盘(SSD)的新型硬盘录像机。作为一家致力于质量和稳定性的提高,并时刻关注用户需求的公司,Blackmagic向业界推出了多款口碑极佳的产品。始终坚持“为从事影视制作的人们提供最好的制作工具。”HyperDeckShuttle有着外观小巧、
期刊
EFP多机位摄影作业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快”。也就是说,多机作业是很有效率的制作节目方式。因为多机作业所录下来的影像,都是经过选择的,就像后期剪辑出来的画面,所以多机作业录像后的节目,已经比较接近完成,在后期上,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处理影像的剪接。多机作业其优点在于:对于一般必须不中断进行的节目,可做不间断的多画面变化的播出。让摄影机放置在最符合拍摄效果的位置后,透过导播的指挥、调度,摄影師的专业
期刊
从国内第一个移动电视频道——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以来,移动电视传媒走过了整整八个年头。现在,不仅车载移动电视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而且手机电视、户外数字接收器等也大步加入到了移动电视的行列。可以说,中国的移动数字电视已经度过了高速成长期,进入到了稳定发展期。透视八年来中国移动电视的成长过程,作为传统电视的延伸和补充,移动电视将固定接收转变为移动接收打破了蜗居在家收看电视的传统,吸引了户外受众闲置
期刊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7DN-60的CF卡NTFS格式的具体使用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具体讲解一下如何通过摄像机的1394线缆控制DN-60录制功能的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DN-60都是通过摄像机冷靴支架,从而安装固定在摄像机上。如果拍摄大段的纪录性质的视频素材,摄像师可以直接操作DN-60实现录制工作,但是如果是一些片断式的素材,例如新闻,采访等,那么摄像师在DN-60端的操作就显得捉襟见肘了,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