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融化恐释放病毒?不速之客还有更多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anhua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7日,一篇预印本论文指出,青藏高原的冰芯中发现了许多未知病毒,结合全球变暖的大环境,很多人开始担心:冰川融化后,会不会释放这些被历史冰封的“不速之客”?它们会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呢?
   无处不在的病毒:海洋输出更胜一筹
   这次研究使用的冰芯于5年前采自青藏高原的古里雅冰川,其中一根来自冰川顶部,根来自高原区域(山腰),最深的一根冰芯样本取自冰川表面以下49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对这些冰芯中的病毒与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古老病毒,其中包括28种未知病毒。
   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惊讶。人类的文明史不是消过毒的,环境中其实长期存在各类病毒与细菌,除了冰川,在深海与高空都有它们的踪迹。
   过往研究表明,冰川冰芯样品里微生物的数量为每毫升100~10000个,而在深海海水中,每毫升含微生物数量为10000~1000000个,比冰川里多得多。如果是更小的病毒,整体的数量级还要更高。
   除了相对清洁的冰川融化释放的未知病毒,海洋大气间的循环也在不断输送深海微生物到人类可接触的环境中:病毒可以在热盐环流作用下从深海升到海面,然后通过海面气溶胶参与大气循环甚至在其中进行变异,之后再由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通过降水落到地面。当然,适应了高压高盐环境的深海微生物能不能在地表存活是另一个问题。
   人们的认知习惯倾向于弱化相对熟悉的风险,对新产生的风险(例如冰川融化)则会更为关心,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伴随冰川消融,未知病毒的释放就是“灰犀牛”而非“黑天鹅”,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注:“黑天鹅”,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负面连锁反应甚至颠覆性影响;“灰犀牛”,指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更有可能,同等风险的事已经发生过了,只不过相对于环境的瞬息万变,人的认知和理解是滞后的。
   举个例子,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用到紫外灯来杀菌消毒,但紫外线同样还是基因变异的诱因,使用紫外灯可以杀菌,却不排除有诱变出超级细菌的风险。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更多关于细菌和病毒的研究,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险进行定量估计。
   单就这篇论文而言,其实并未涉及风险评估的部分,更多是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手段对新病毒进行了分类尝试。论文作者还提供了一种比较靠谱的对样本做抗污染处理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切掉样品表面,然后用酒精和清水分别洗掉一层,这样剩下的冰芯样品就是“干净”的、没有外界污染的了。再对其进行测试,就可以知道里面有没有病毒,有哪些种类的病毒了。
   整体来说,该领域目前还处于研究的初期,对于实验结果我们不用过度解读。
   自然记录:南极冰川藏毒更久
   看到“古老病毒”,大多数人会感觉兴奋,但更古老的病毒应该封存在南极。因为冰川的形成需要降雪成冰,还需要存在至今,地球上最符合这个条件的地方就是南极洲。2017年,《科学》杂志曾报道过来自南极洲的270万年前的冰芯,这已经是当时能测到的最古老的冰芯。而科学家估计,南极洲冰芯甚至可能有3000万年前的记录。而对于其他常年冰雪覆盖的地方,例如格陵兰岛或阿拉斯加,那里最古老的冰川也不超过10万年。
   这篇论文使用的冰芯来自520~15000年之前,相比地质时期动辄百万年的时间跨度,这份记录还不算特别古老。根据形成时间来看,这部分冰芯累积的是第四纪全新世的病毒或微生物,更直观地说,这部分病毒曾经与我们的智人祖先共存于同一历史时期(但不一定接触过)。
   虽然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检测到它们,但不一定是第一次跟它们打交道。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其实非常有限,一方面是因为分析方法不足,另一方面是存在“未知的未知”。大自然在地球上埋藏了很多线索,冰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冰芯样品可以返溯几万到几十万年前大气环境的样子,是历史的一个断面。这样带有时间戳的线索可以让我们了解病毒的演化过程,但这些病毒很可能在今天的其他环境介质里也存在,只是还没有被研究人员关注到。所谓“新”,指的是我们的发现时间而不是其出现的时间。
   理性探讨:病毒毒性究竟如何
   那么,如果冰川融化真的释放了未知病毒,其毒性会如何呢?人类基因组计划检测到了人类大概2万个基因,然而基因只是DNA序列里有功能的那一部分,人类基因组里其实还保留了大量的所谓“垃圾信息”。在这些垃圾信息里,有相当一部分被认为来自病毒。据估计,人类基因组里大概有10万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片段(已嵌入细胞基因组中可遗传的病毒片段),占了人类基因组总序列的8%。
   病毒只能通过宿主生存,对其最有利的进化策略不是把宿主干掉,而是整合到宿主的DNA里去表达,甚至都不用表达,安静地复制就好。因此,人类个体是“我”,也是“我们”。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可能无数次被病毒袭击,但通过疾病表现出来的却可能是病毒中生存策略的“失败者”。例如马尔堡病毒,在不发达国家的致死率可达100%,但爆发后导致整个区域的宿主都死亡,那病毒也就无法继续传播了。
   最成功的病毒已经学会与,人体和平共处。例如流感病毒,较高的传播能力与较弱的致死率可以让其每年都形成一次人群间的流行。另一个正在发生的病毒侵袭出现在澳大利亚的考拉身上,但这种逆转录病毒并未让考拉患病,而只是整合进了考拉的基因组中进行复制。
   宿主死亡后,病毒随之成为环境中的颗粒物,其蛋白质外壳其实对恶劣环境并不耐受,或者说其耐受的恶劣环境是人为定义的,人们习惯的环境参数对于这些病毒则可能是致命的。
   因此,当我们看到未知病毒,没必要特别往病与毒的方向考虑,正如细菌有鼠疫杆菌这类有害菌,也有辅助消化的有益肠道菌群,病毒也存在有益病毒。比如,很多肠道菌中寄生的噬菌体,实际在帮助我们抵御外来有害菌种。而且病毒为物种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基因库,相比于高等生物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病毒的基因突變速率要快很多,在侵染宿主的过程中可能成为物种灭绝的推手,但也很可能为宿主提供应对生存危机的外来援助。
   疫情流行时,人们对病毒持负面态度,但进入微观领域,病毒本身是没有态度的,它们只是在不断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来复制自己和延续生存状态。也许这些来自冰川的未知病毒是“不速之客”,但目前需要更多证据来说明其(病毒群体)危害,甚至是优点。进化很多时候是一把双刃剑,经常有得有失。比如,患有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患者就对疟疾具有免疫力。所以,在没搞清楚其毒性前,对未知病毒的风险需要谨慎考量,而不是因为名字就产生恐惧。
   不止病毒:冰川里的来客还有更多
   其实,从冰川里过来的客人并不单是病毒,还有大型运输船。近些年来,由于北冰洋冰川融化,北极航道有可能从季节性航线转变为常规航线而不再需要核动力破冰船。地球的形状决定了极地航道在经济,上的巨大优势一直接穿越极地,可大幅降低海运成本。
   经济发展作为内在动力,在事实上推动了物种迁移与入侵,为物种传播提供了快速通路。举个例子,大型航船的压载水舱其实促成了很多物种入侵事件,例如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泛滥,就是压舱水的释放引发的。因此,物种入侵的风险会伴随航线缩短而提高,其中当然也包括病毒传播的风险。
   假设未知病毒释放在无人区,那么其最终还是会以另一种形式随冰雪沉积而无缘跟人类接触,但如果气候变化拓宽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路过冰川消融区的远洋货轮可能成为风险载体,将未知病毒送到其可以生根发芽的地方。
   目前,我们缺少对未知病毒的公共医疗负担的经济评价,一条航线的开通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否可以对冲公共医疗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风险,眼下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对未知病毒的了解还是太少。不过就已知的物种入侵事件而言,相比入侵后的损失,初期的航运贸易获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总结起来说,冰川里的来客迟早要来,但不必恐慌,我们只是需要些时间与研究,来做好访客登记工作。
其他文献
卡冈图雅(Gargantuan)是2014年上映的硬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那颗巨型黑洞的名字。借助卡冈图雅黑洞,电影的主人公库珀进入未来人类为他建造的一个神奇的六维空间,并从那里给过去的女儿传递信息。在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星际穿越》里,卡冈图雅黑洞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不仅扭曲时空为复杂的故事搭建舞台,还首次将超大质量黑洞逼真地展现在大银幕上,并由此在全球引发了一场天文科普的热情
期刊
微信粉丝“酱油妹”问:  病毒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有人说流感病毒杀不死,只能等它自己死?  得了流感就只能靠硬抗吗?  使用过氧乙酸、84 消毒液之类的东西喷洒环境可以消灭流感病毒吗?  我们为什么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病毒学博士于涛答:  第一个问题:病毒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生命,但具有部分的生命属性。独立的病毒无法完成任何生命过程,不表现出任何生
期刊
一些有争议的说法,比如地球是平的,或者杏仁可以治疗癌症,很容易被证明是错误的。然而,如果一种观点背后有“坚实”的研究支持,而且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所做的研究,那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推翻了。  饮用水中的氟化物问题就是这种情况。饮用水中加入氟的做法已经有数十年了,并且被不断证明这样可以减少儿童和成人的蛀牙。  但是有些人认为,氟是危险物质,他们散布耸人听闻的报道来阻止使用氟。  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氟化
期刊
在天体物理学中,没有比空间有多大这个问题更大的实证问题了。下文简述的就是有关宇宙的大小和形状的观念史。  空间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但是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银河系旅行指南》中这样描述:“空间巨大、超大、无比大,大得令人难以置信。我的意思是说,你可能认为道路漫长,最终在化学家那里落脚,但这只是沧海之一粟。”  从某种意义上说,宇宙的边缘很容易标记出来:即一束光从时间的开始可能飞越的
期刊
这又是一个其结果事实上比我预想的还要糟糕的问题。  首先,几乎所有河里的动物都会死去。有几种鱼类将会彻底灭绝,还有很多品种将会受到极大伤害。  而且随后所有的冰都会融化。冰融化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热量,但在题中描述的这种情况下,美国境内的所有河流只是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所以它们很快就会融化。这会导致局部地区空气温度下降,但相对整个大气环境的热量收支情况而言,这只能算是一點儿小变化。  我们可以用冰山融
期刊
黏菌的集体智慧  地球上存在着已有几百万年历史的理性生物,但是,这里绝不是指智人的智慧,而是指由几千个不长脑袋的微小生物个体——黏菌——组成的群体。黏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微生物,其进化历史可追溯至数亿年前,在其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应环境求生存的能力。是的,就是这种原生物,在抱团的时候,其工作能力远超一些先进计算机和软件,能够解答数学问题,并且绘制地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个人与集体  人们对黏菌不
期刊
南极松岛冰川上刚破碎的冰山。松岛冰川及其邻近冰川的融化,将西南极冰原的中心與海洋连接了起来,并将大量的冰排入海洋   在地球的两极和高山区,覆盖着大量年代久远的天然冰体,它们由地球上高寒地区的固态降水持续覆盖形成。蓝色星球用几千万年的时间,将她85%的淡水冻结在这些庞大的冰体中。它们覆盖着地球的两极、中低纬度区的高山,地球陆地1/10的面积曾属于这片冰雪世界。   而现在,越来越温暖的气候,正以前
期刊
记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怎么储存记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诺贝尔奖得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与麻省理工学院神经回路遗传学研究中心所长利根川进正带领研究团队研究记忆痕迹如何在大脑皮层中形成长期记忆。  其实记忆痕迹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就被提出来了,利根川进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证明了这些很早之前就提出的设想,但是有一点与设想的不同:记忆痕迹并非逐渐上传到前额叶皮层,而是直接上传到前额叶皮
期刊
2019年,创刊38年的我们休刊了,在报刊式微的背景中,我们很意外,自己的离开,让大家如此挂怀。   飞碟探索》是一本太特殊的雜志。很多人会因为它,回忆起那样一个年代——大家都曾无比好奇地望向天空,都曾热烈讨论碟状物体的飞行,都曾勇敢地想象人类之外的智慧生命,都愿意相信地球之外的宇宙中有无限可能。每个阅读过《飞碟探索》的人,都有过一段成为“公民科学家”的时光,那是好奇心与想象力被无限激发的时刻,如
期刊
识别地球之外的生命并不那么容易,如果那个地方的生命组成不是我们熟悉的材料就会更加困难。在1967年的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柯克船长和他的船员调查了嘉纳斯六号星上的神秘谋杀者。那是一个名叫“奥尔塔”的岩石怪物,被界定为有生命的外星生物,与地球上的碳基生物很不相同。 确立生命的标准  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的科学家被称为天体生物学家。对他们来说,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给生命确立一个基本的定义。这样,当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