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因此通过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实施不断深入和扩大,问题教学在全国各地各学科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化生物课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利用探究式教学原理,构建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设置生物情境——提出生物问题——解决生物问题——应用生物问题”为主线,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此,我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安徽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非常的妙,非常的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涨。再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网时我播放目前正流行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草→喜洋洋→灰太狼,学生看到后异常兴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二、引导学生探究,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质疑答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问题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讨论”、“技能训练”、“探究”等,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如在学习人类色盲遗传时,我指导学生思考:(1)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还是显性基因?人类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3)正常色觉及色盲的基因型是什么?(4)可能婚配的遗传图解怎样?启发学生总结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并由此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等。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掌握了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探索,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如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①如何提出实验的假说?(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②如何设计实验?指示剂用什么?如何使用?(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③实验结果如何?(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④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核酸种类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三、展示问题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因此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讨论成果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正如大文豪肖伯纳(G..Bernard Shaw)所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教师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探究活动在班中宣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总结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归纳总结是问题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问题活动和效果作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将大大促进他们的再次或者下阶段开展探究活动。评价时,要注重过程评价,但也不要忽视结果评价。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所以,教师在对问题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时,要把握时间,讲究简洁,注重人性化,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内容应包括本节课所探索的生物学知识的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小结和整个课题的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总结和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
一、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问题性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安徽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非常的妙,非常的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涨。再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网时我播放目前正流行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草→喜洋洋→灰太狼,学生看到后异常兴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二、引导学生探究,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质疑答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问题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讨论”、“技能训练”、“探究”等,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如在学习人类色盲遗传时,我指导学生思考:(1)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还是显性基因?人类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3)正常色觉及色盲的基因型是什么?(4)可能婚配的遗传图解怎样?启发学生总结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并由此分析近亲结婚的危害等。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掌握了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探索,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如在“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①如何提出实验的假说?(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②如何设计实验?指示剂用什么?如何使用?(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③实验结果如何?(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④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核酸种类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三、展示问题成果,交流彼此思想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这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不同的探究,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因此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讨论成果要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全体学生都可以分享成果,共享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新课程倡导的“全体发展”理念。正如大文豪肖伯纳(G..Bernard Shaw)所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教师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探究活动在班中宣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总结效果,进行教学反思
归纳总结是问题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问题活动和效果作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将大大促进他们的再次或者下阶段开展探究活动。评价时,要注重过程评价,但也不要忽视结果评价。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所以,教师在对问题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时,要把握时间,讲究简洁,注重人性化,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内容应包括本节课所探索的生物学知识的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小结和整个课题的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总结和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