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谐发展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uti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谐发展。中学生具有活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语文学科独特的丰厚情感具有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健康人格、和谐情感发展的独特优势,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熏陶,感悟文本的崇高精神境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和谐情感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特别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情感和谐发展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课程标准中有关“情感”的表述达到22处之多,体现了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的思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文化属性,必然就会有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成分。“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不是附加的,而是固有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泓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诗意,荡漾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实在渴望一种心与心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和谐而灵动的语文课堂。
  一、教师要发挥良好情感的引领作用,让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每个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教师而对其所教学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如《背影》一文的教学,初步阅读时,有的学生认为写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样不值一提的小事,没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就结合自己做父亲的感受,述说父子深情,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日夜为自己操劳的艰辛,引发了学生热爱自己父母的情感,在这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背影》,学生已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学习,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接受了伟大的人伦情怀的熏陶。
  二、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进文本
  文本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作者高尚情感熏陶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数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第,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人文精神,《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有所悟呢?这些人文瑰宝,在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中闪现,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中迸发。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与作者对话,让学生的灵性得以舒展,情感得到熏陶。
  三、构建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积极发展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合作与探究。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极大地促进了情感体验的提升与发展。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如《散步》一文,学生对母亲坚持走小路,有的学生认为小路上有菜花、鱼塘、桑树这些平常的景物,但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母亲选择走小路。有的学生认为母亲之所以喜欢走小路是因为这里的景色充满生机。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景色,而母亲多病,病人特别渴望有生命力的景色。学生通过辨析认识到走大路或小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悟和领受人间挚爱亲情。
其他文献
在PFID系统设计中,利用基于软件的FSK解调方法,对标签向阅读器发射的射频信号进行解调,采用最大似然准则,即最小距离接收机,从数据中恢复出信号。对PFID系统设计中发送和接收的误
战老汉今年67岁,家住黑山县四间房乡。1997年5月11日,他骑自行车行至黑大公路一十字路口拐弯处时,恰与后面骑自行车的本县一青年霍某相撞,双方发生口角,霍某据理力争,丝毫不让。无奈,战某提出
【摘要】游戏的根本特性是非功利性的。教学即游戏的观点可以为改善特教教师与残障学生不堪重负的现实教学生活提供启迪,由于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他们的游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人文主义的式徽、特教教师学生观与游戏观的偏差和特殊教育面对现实时候的无奈造成了特教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因此我们试图从展示真我、珍惜当下、保持童心和创造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寻找应对策略。  【关键词】特教教师 游戏精神 应对策略
文章结合雷击现场的实际,以理论计算方式分析了地下光缆线路与市郊孤立大树间的防雷隔距,包括对穿放在塑料护套中的地下光缆线路耐雷电冲击的防护隔距安排的分析。
文章介绍了第4代移动通信(4G)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4G移动通信需要解决的多项关键技术。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载波传输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输入多
【摘要】围绕职教教师到相关专业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不但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而且也使企业取得相应成效, 通过进一步实践和思考改进、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制持续化原则,可从中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 挂职 思考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是完全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社会各有关企事业都
【摘要】英语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教育的主体地位。首先,注重基础知识掌握,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其次,重视学生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表现为在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以初中语文人教版文字和语法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广大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字和语法 问题 改进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漏洞也在逐渐凸显。尤其是文字和语法方面的探讨篇幅较少,因此在教学上就会造成教师教学的不足。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其中的不
本文详细介绍了设置股道分割点信号机应考虑的技术条件,相关电路设计图及各电路图描述,包括6502电气集中网络线电路修改、控制台点灯电路、信号机点灯电路设计。也可作为微机联
秦沈线山海关至锦州南段多为丘陵地区,路堑较多,路堑地段,部分地区出现弱场区现象。为使路堑地段弱场区的场强覆盖达到良好效果,增设了太阳能直放站。考虑到首次在铁路应用,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