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三农”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总面积为26853平方公里,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长江、珠江支流的重要发源地。区内山高坡陡,耕地零碎,土层瘠薄,河谷深切,岩石裸露,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相当严重,是典型的岩溶贫困地区。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地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突破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试验区以来,试验区采取了“五子登科”的立体生态农业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整体规模效益。全区森森覆盖率从治理前的9.03%上升到2000年的19.62%,为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根本和切入点的西部大开
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来,一直呈减少趋,1999年为384万人,比1965年减少了70%。而且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退休期的临近,农业劳动力减少和高龄趋向将进一步加剧。目前,农业劳动力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一半,其中,女性又占很大比例。由于劳动力不足,宝贵的耕地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加上近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国际化,日本食品自给率不断下降。据日本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9年日本食品综合自给率仅为41%,另外59%需要进口。同时,人口的减少与高龄化使农村活力
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农村进入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突破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突破了单一的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农村经济结构。这些根本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农村的改革始终是按邓小平同志的构想展开的。小平同志善于农业的论述十分丰富,认真研读和邻会他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农业经济思想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内
当前,我国实际上已不存在孤立的农村发展之路,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已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农村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实现城市化的时候。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是其演进的重要因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地方性经济向区域性经济转化的起点,而市场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则能有力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本文将以浙江省为典型案例着重分析农村市场网络的完善与城市化的推进之间的作用机理。文中的农村市场网络是县及县以下的行政区域中由不同层次、不同各类、不同规模、不同空间的市场之间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须依赖的系统。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至1999年底,共有城市667个,建制镇1.9万多个,城镇化水平灰30.9%,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中国城镇化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中国乡镇企业对此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造成乡镇劳动力因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的非同步性而滞留在农村,又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改变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促进企业集聚,是目前城镇化与乡镇企业发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或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变化,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从反映这种变化的表1可以看出,1985-1993年,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恶化或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由726.2亿元减少到672.0亿元,损失减少了7.5%。其中,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好转,经济损失由398.1亿元减少到309.8亿元,下降了22.2%,对我国生态损失的减少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耕地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经济损失由233.0亿元增加到234.6亿元,上升了0.7%;草场和水域生态系统仍处于退化或恶化状态,经济损
目前退耕还林还草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我们对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两地重点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情况及所碰到的政策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甘肃考察的重点是陇东的兰州、平凉、天水、定西4地7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土地;内蒙古考察的重点是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盟4个旗(县),属于在的风蚀沙化区。这些地区分别代表了我国两大不同的生态地理单元,基本能够说明我国西部黄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另外,陇东基本属于人多地少的地区,而内蒙古基本属于人少地多的地区,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上具有较
中荷扶贫项目资金的主体是赠款。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无偿的资金援助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对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到户扶贫项目,则存在使用效率低、缺乏持续性等问题。受国内小额信贷扶贫和贵州省草海“村寨发展基金”项目的启发,1998年中荷扶贫项目设计了“社区基金”并开始试点。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在运行机制上,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农产品供求格局上,告别了过去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年年有余。同时,伴随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和问题,即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收困难。据此,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明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1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将此“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并进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的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的2高速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结构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90年代后以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许多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相对过剩,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