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4-01
课前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导,引导学生做好课前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材的重点,达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状况。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课前预习时走马观花式浏览教材,不做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导致预习的质量大大打折扣或根本没有落实到位。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以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这一课为例,通过助学单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
一、基课标、理教材,自主阅读有方向——方向性
新课程标准反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指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方向性航标,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有明确的方向性。为了帮助学生能利用好教材,首先,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标,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的经验制定出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和“知道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其次,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等,确定本节课重难点为“社会听证制度的作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依据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设置突出主要知识点、关键词的预习填空题由学生来填写。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阅读时,边看边划(划教材,做标识),在动手写写划划的过程中就对整节课学习的基本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以上内容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而设计的,所以可以帮助学生依据学习的逻辑很好地把握学习内容,有利于解决学生无从下手或走马观花的问题,做到通篇阅读,理清教材,把握主干。
二、抓重点、找疑点,自主学习重思考——思辩性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通过自主思考或与同学互动学习,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解决,在这一课前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针对教材及学习资料的批判、分析、思考,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带着自己的困惑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并争取老师辅导解决问题,教师的辅导也应注意对学生在学习上辩证思维的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这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极大的作用。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平时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有必要辅之于。探路拐杖进行必要的支持。例如《民主决策》这一课,在自主学习单的“抓重点找疑点”的环节中,有关“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这一重点内容,教师以表格式的对比归类引导学生从内容、依据、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找差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其中“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与“社会重大事项公式制度”都是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决策机关在作出决策之前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社会民众的意愿,为决策草案的拟定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是在草案已经拟定后进行公示以保证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很显然这两个制度是在形成草案前后的两种制度,学生若能善于辨别、思考,努力寻找知识的关联和发现疑难点,学生的思辩性思维必然得到突破和发展。
因此,这一环节是展现学生个性极为重要的一条途径,也是为上好政治课极为重要的辅垫,更是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必要途径。希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敢于质疑,提出不解的乃至不赞同的内容和观点,要富于思辨精神,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画画教材就完事了。
三、重整体、构框架,自主建构求完整——整体性
学生在立足整体的基础上把握重难点知识,克服和避免断章取义式地学习或碎片化地学习。整体性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习学科知识一定要着眼于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和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整体、有序、优化的教材知识体系。
在《民主决策》这一课中,学生的自主构建图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能把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直接方式及其意义找出来进行构建但忽略了间接方式,这是大部分同学的问题;二是能找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却不能或很少从公民和政府两个角度进行细化标明的,可见能从知识广度和深度去自主构建的学生相对较少。面对学生自主建构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在这一环节,就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辅导,帮助学生如何从整体上去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1)以教材中的蓝体字为主干。一节课内容有几大块几大点往往是以蓝体字来划分的,因此引导学生以蓝色字部分作为知识体系的主干来建构,就有了“树干”。(2)以段落为单位找出知识要点。在小主干知识部分引导学生要认真阅读,每一段落必有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这样就不容易出现知识点的疏漏,知识树不断丰满,就有了“树叶”。从这两方面入手,知识的思维导图基本建构对学生来说就不会太难了,以此方法类推,单元知识的整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立足整体,把握主干,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连,力争把握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而言,刚刚开始学习建构知识网络阶段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求不可太高,学生能进行粗框架建构就算达到目的了,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整体了解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随着课前自主阅读环节知识网络构建的训练深化,学生的整体性建构能力必然会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理解力也随之增强。
四、限时间、练基础,自主检测知问题——问题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教师可从多方面去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言笔者仅从课堂自主学习的环节去寻求突破口,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围绕基础知识和重难点内容设计五到七个选择题,规定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相关习题,使学生在思考和判断中,提高思辨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就《民主决策》这一课而言,紧扣本节知识点,设置七道基础选择题,在试题设计上要求必须是涵盖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其中涉及本课的重难点的题,学生出错率还是挺高的,这个出错率是学生课前反馈到时黑板上来的数据可以看出还是“民主决策的方式”这一重点和“听证会”这一难点上。教师有了这样的初步的诊断和预先根据经验的预估情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实施的重点和方向就更加明确了,而学生也能在课堂教学的学习中针对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学习,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助学单任务驱动的方式从“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构建——自主检测”四个环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方向性、思辨性、整体性、问题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查验自己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不仅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助益多多。事实也证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然是大有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海莹.《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国教育报2014.02.28
课前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导,引导学生做好课前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材的重点,达成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状况。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课前预习时走马观花式浏览教材,不做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导致预习的质量大大打折扣或根本没有落实到位。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以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这一课为例,通过助学单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
一、基课标、理教材,自主阅读有方向——方向性
新课程标准反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指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方向性航标,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有明确的方向性。为了帮助学生能利用好教材,首先,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标,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师的经验制定出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和“知道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其次,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等,确定本节课重难点为“社会听证制度的作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依据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设置突出主要知识点、关键词的预习填空题由学生来填写。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阅读时,边看边划(划教材,做标识),在动手写写划划的过程中就对整节课学习的基本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以上内容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而设计的,所以可以帮助学生依据学习的逻辑很好地把握学习内容,有利于解决学生无从下手或走马观花的问题,做到通篇阅读,理清教材,把握主干。
二、抓重点、找疑点,自主学习重思考——思辩性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通过自主思考或与同学互动学习,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解决,在这一课前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针对教材及学习资料的批判、分析、思考,还是解决不了的可以带着自己的困惑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并争取老师辅导解决问题,教师的辅导也应注意对学生在学习上辩证思维的引导,促进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这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极大的作用。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平时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有必要辅之于。探路拐杖进行必要的支持。例如《民主决策》这一课,在自主学习单的“抓重点找疑点”的环节中,有关“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这一重点内容,教师以表格式的对比归类引导学生从内容、依据、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找差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其中“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与“社会重大事项公式制度”都是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决策机关在作出决策之前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社会民众的意愿,为决策草案的拟定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是在草案已经拟定后进行公示以保证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很显然这两个制度是在形成草案前后的两种制度,学生若能善于辨别、思考,努力寻找知识的关联和发现疑难点,学生的思辩性思维必然得到突破和发展。
因此,这一环节是展现学生个性极为重要的一条途径,也是为上好政治课极为重要的辅垫,更是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必要途径。希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敢于质疑,提出不解的乃至不赞同的内容和观点,要富于思辨精神,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画画教材就完事了。
三、重整体、构框架,自主建构求完整——整体性
学生在立足整体的基础上把握重难点知识,克服和避免断章取义式地学习或碎片化地学习。整体性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习学科知识一定要着眼于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和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整体、有序、优化的教材知识体系。
在《民主决策》这一课中,学生的自主构建图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能把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直接方式及其意义找出来进行构建但忽略了间接方式,这是大部分同学的问题;二是能找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却不能或很少从公民和政府两个角度进行细化标明的,可见能从知识广度和深度去自主构建的学生相对较少。面对学生自主建构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在这一环节,就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辅导,帮助学生如何从整体上去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指导:(1)以教材中的蓝体字为主干。一节课内容有几大块几大点往往是以蓝体字来划分的,因此引导学生以蓝色字部分作为知识体系的主干来建构,就有了“树干”。(2)以段落为单位找出知识要点。在小主干知识部分引导学生要认真阅读,每一段落必有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这样就不容易出现知识点的疏漏,知识树不断丰满,就有了“树叶”。从这两方面入手,知识的思维导图基本建构对学生来说就不会太难了,以此方法类推,单元知识的整合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立足整体,把握主干,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连,力争把握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而言,刚刚开始学习建构知识网络阶段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求不可太高,学生能进行粗框架建构就算达到目的了,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整体了解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随着课前自主阅读环节知识网络构建的训练深化,学生的整体性建构能力必然会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理解力也随之增强。
四、限时间、练基础,自主检测知问题——问题性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教师可从多方面去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言笔者仅从课堂自主学习的环节去寻求突破口,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围绕基础知识和重难点内容设计五到七个选择题,规定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相关习题,使学生在思考和判断中,提高思辨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就《民主决策》这一课而言,紧扣本节知识点,设置七道基础选择题,在试题设计上要求必须是涵盖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其中涉及本课的重难点的题,学生出错率还是挺高的,这个出错率是学生课前反馈到时黑板上来的数据可以看出还是“民主决策的方式”这一重点和“听证会”这一难点上。教师有了这样的初步的诊断和预先根据经验的预估情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实施的重点和方向就更加明确了,而学生也能在课堂教学的学习中针对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进行学习,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助学单任务驱动的方式从“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构建——自主检测”四个环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方向性、思辨性、整体性、问题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查验自己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不仅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养成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助益多多。事实也证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然是大有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海莹.《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国教育报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