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销所处的环境和工作的内容已经彻底改变,随之而来的,对内,企业的架构正在发生变化,辅以新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在产业内部,原来存在于创意、数字、媒介等领域之间的界限被不断解放,品牌与代理机构持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前宝洁(P&G)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熊青云宣布加盟京东集团,作为中国外企中的标杆人物及公认的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专家,她跳槽的行业选择在营销圈内激起极大反响。而这仅仅是营销圈跨界的案例之一。对于站在市场前沿的营销人们,几个职业现象近些年特别明显:
营销人职业流动频繁:尽管作为一个站在市场前沿的群体,营销人(市场、品牌、公关等)的压力及流动率相对同企业其他岗位一直相对较高,但是随着互联网化更多的新岗位被创造出来(数字营销经理、大数据分析等等),传统行业新的品牌及新的行业的突起(互联网品牌公司如小米、互联网手机品牌、P2P金融公司),新的机会给予了年轻的营销人不断超速上升的可能,跳槽率也进一步提升,这应该是每一个营销人都深有感触的。
跨行业跳槽频繁:如果说本行业跳槽是营销人一种职业常态,我们近期看到的是饮料快消跳槽到服装行业、快消跳槽到3C乃至奢侈品行业,并且更多是传统企业广告主跳槽到互联网企业。跨行跳槽的频率与职位高度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营销被互联网颠覆,无论是品牌传播、公关整合及电商渠道等等,拥有“互联网思维”的营销人有了更多一招鲜吃遍天的可能,行业与行业的界限较以往更为模糊。
工作关联密切:正如之前“跨界”章节所谈到,跨行业的品牌联合营销、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跨界乃至同行业竞品之间的联合营销大大增加,这就造成了营销人之间拥有了更多形成“弱关系”的机会。
最终,结果就是不同的营销人之间形成巨大的“弱关系”乃至“强关系”网络。而拥有自己强大关系网络的营销人,有了更多跨界合作的品牌机会与资源的重整和释放。相信最终,营销“大师”不再是机场那些录像上的演讲者,更多会出自吃透自己品牌并且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合纵连横出更多项目,用更高性价比做营销的新营销人——“整合大师”。
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完成“营销人间的勾搭”就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探讨。
传统方式:求学、形成强关系,线下活动、联合会形成弱关系。过往,读MBA、EMBA是职业人扩充自己人脉资源、打造强关系的方式——毕竟大家为了一个单纯的目标周期性碰面、成为朋友,这对于职场人来说非常难得;另外,参加一些不同主题的线下活动,例如媒体组织的营销品牌会议、同行业研讨会等,就是跳跃性搭建人脉的传统方式,还有联合会例如一些行业联合会、同地区人才联合会和同事与前同事组成的联合会(宝洁校友会)等等。
新方式:微群。除了传统方式,微信这种相对私密的“朋友圈”的产生,将以前QQ群、BBS版主这种志同道合者的集合发挥到了更高层次。而营销人、企业人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微信群,许多人从未见面,却已经达成了千万元费用的品牌联合促销活动,例如由汤臣倍健公共事务总监陈特军所创建的“蓝莓会”。
【方法论】
对于营销人的建议
●坚持合作,不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未来是合作的未来。问问自己,你和公司内部相关部门、社交媒体、移动平台和公关公司以及消费者关系如何?可否改进此关系?
●在给予的基础上建立关系。不光就个人而言,研究表明,最成功的人际关系建立者和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是给予者。简要的说,是在你并不知道以后想要用这些关系去做什么的情况下,先在你的资本银行里逐渐壮大你的人力资本。
●想有更大的曝光度,就要为你的行业服务。参加各种协会、论坛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你也不会因此得到报酬,但是参与其中可以让你超越自己公司的范畴,在你的行业内增加知名度。你不仅会和其他商业领袖见面,还将和他们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而建立关系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一次共同努力。
●向“弱关系”敞开胸怀。
●如果你找不到双赢的办法,也许就不该请别人帮忙。
(2、3、4、5来自于斯坦福商学院相关人际学专家建议。)
Q&A
移动互联端营销人的联合与合作
《成功营销》:在你眼中,营销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陈特军:不确定性增大了。相较于以往稳定的关系,现在上下左右及类与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营销人的关系发生了重构。
而移动互联网也提升了营销人建立关系的效率。这个效率指的是速度,同时也是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标签迅速找到和我们亲近的人。以前可能只是通过一个职业标签,但是现在可以通过朋友圈快速清楚的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是否脾气相合,不见面也可以形成关系。
《成功营销》:你认为蓝莓会诞生与成长的先决条件是?
陈特军:基于一个前提,新关系的“无界”。这种“无界”源于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无界:原来的企业是内外分明的,现在即使是你的员工也会是你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可能会成为志愿员工,帮助企业完成调研、传播等等;第二是线上线下的模糊,聚焦到蓝莓会就是即使仅仅是线上认识,我们翻一翻他/她的朋友圈,也会对这个人有个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弱关系;第三是企业与企业的边界会模糊,我们可以用外包与众包的方式完成很多项目。同时,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媒体,企业跟企业之间都可以做到资源置换,彼此为对方传播。
《成功营销》:现在蓝莓会主要项目有两个:跨界合作与定期的营销人经验分享(主题演讲),目前跨界合作的经验是?
陈特军:我们组织的企业跨界合作,目前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企业间的联合促销。这是基于相同的品牌调性、粉丝互补的基础、时间点。例如春节的时候,蓝莓会中汤臣倍健、神州租车、尚品宅配、克徕帝珠宝定制等十个在各细分领域的品牌跨界合作,互为其他九家企业提供礼品,发起了“蓝莓跨界送豪礼”活动,同时十家企业自媒体矩阵联合推广,该活动自发报名,从策划到实施只用了一周。项目出台两周时间微博活动阅读过2000万,活动参与17万人,蓝莓跨界成为微博风云榜十大热词,同时微信活动参与140多万人次,每家企业微博加粉从数千到数万不等,微信增粉也有从几千到上万。我们还即将围绕“大学生”这个群体,以大学生的吃穿用住这个点,再组织一波联合营销。
这种跨界营销的优势是:第一,性价比高,例如我们的春节联合营销在各家企业投入约十几万的前提下,效果不错;第二,效果加倍。
但是跨界营销也有前提:合作企业之间必须体量大体相当,同时各自的决策机制相对比较灵活。
另外一种跨界,是我们未来想做的——打造企业营销上下游的跨界合作。例如一个企业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构想,预算有5000万,单独的一个乙方很难全面完成;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擅长趋势的乙方,例如数字营销公司+公关传播公司+活动公司等,甚至用一些领域的专家个人,临时组成项目组,共同为这家公司来服务。这种跨界随着“空间、时间”被互联网工作平台打破,成为可能。
《成功营销》:蓝莓会另外一个项目是营销人之间的经验分享,会有营销人每周定期给大家在线分享、回复大家提问,这个思想的火花碰撞也很有意思。
陈特军:这正是基于新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变得不确定。实际上蓝莓大讲堂和蓝莓群访,它都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大家彼此同学、互为老师。每个人分享是能产生价值的,这个价值体现对分享者来讲,第一个是个人深度提升,第二个背后业务的推广,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
《成功营销》:这种高质量人群的群是否有人数上限?
陈特军:在我们的实践中这种微信群,突破到100个人是一个坎:40个人可以接近于有效沟通,超过100个人,群就很难有效深度沟通了。所以我们用不同的标签再建立一些子群,例如地区、玩乐等等,大家通过子群完成深度沟通的目的。同时,群主的精力投入也十分重要。
《成功营销》:蓝莓会在运行中会有怎样的挑战?
陈特军:最大挑战是信息的对称问题和线上线下的这种融合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你的交流无效的,因此我们想通过不同的子群及标签让大家的关系由弱及强。同时,我始终认为,线上都是没有温度的,大家要把弱关系转化成强关系,还是需要见面。我们蓝莓会现在的合作还是仅限于促销层面,如何进行更为深度的合作,必须加强关系的深度。
前宝洁(P&G)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熊青云宣布加盟京东集团,作为中国外企中的标杆人物及公认的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专家,她跳槽的行业选择在营销圈内激起极大反响。而这仅仅是营销圈跨界的案例之一。对于站在市场前沿的营销人们,几个职业现象近些年特别明显:
营销人职业流动频繁:尽管作为一个站在市场前沿的群体,营销人(市场、品牌、公关等)的压力及流动率相对同企业其他岗位一直相对较高,但是随着互联网化更多的新岗位被创造出来(数字营销经理、大数据分析等等),传统行业新的品牌及新的行业的突起(互联网品牌公司如小米、互联网手机品牌、P2P金融公司),新的机会给予了年轻的营销人不断超速上升的可能,跳槽率也进一步提升,这应该是每一个营销人都深有感触的。
跨行业跳槽频繁:如果说本行业跳槽是营销人一种职业常态,我们近期看到的是饮料快消跳槽到服装行业、快消跳槽到3C乃至奢侈品行业,并且更多是传统企业广告主跳槽到互联网企业。跨行跳槽的频率与职位高度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营销被互联网颠覆,无论是品牌传播、公关整合及电商渠道等等,拥有“互联网思维”的营销人有了更多一招鲜吃遍天的可能,行业与行业的界限较以往更为模糊。
工作关联密切:正如之前“跨界”章节所谈到,跨行业的品牌联合营销、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跨界乃至同行业竞品之间的联合营销大大增加,这就造成了营销人之间拥有了更多形成“弱关系”的机会。
最终,结果就是不同的营销人之间形成巨大的“弱关系”乃至“强关系”网络。而拥有自己强大关系网络的营销人,有了更多跨界合作的品牌机会与资源的重整和释放。相信最终,营销“大师”不再是机场那些录像上的演讲者,更多会出自吃透自己品牌并且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合纵连横出更多项目,用更高性价比做营销的新营销人——“整合大师”。
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完成“营销人间的勾搭”就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探讨。
传统方式:求学、形成强关系,线下活动、联合会形成弱关系。过往,读MBA、EMBA是职业人扩充自己人脉资源、打造强关系的方式——毕竟大家为了一个单纯的目标周期性碰面、成为朋友,这对于职场人来说非常难得;另外,参加一些不同主题的线下活动,例如媒体组织的营销品牌会议、同行业研讨会等,就是跳跃性搭建人脉的传统方式,还有联合会例如一些行业联合会、同地区人才联合会和同事与前同事组成的联合会(宝洁校友会)等等。
新方式:微群。除了传统方式,微信这种相对私密的“朋友圈”的产生,将以前QQ群、BBS版主这种志同道合者的集合发挥到了更高层次。而营销人、企业人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微信群,许多人从未见面,却已经达成了千万元费用的品牌联合促销活动,例如由汤臣倍健公共事务总监陈特军所创建的“蓝莓会”。
【方法论】
对于营销人的建议
●坚持合作,不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未来是合作的未来。问问自己,你和公司内部相关部门、社交媒体、移动平台和公关公司以及消费者关系如何?可否改进此关系?
●在给予的基础上建立关系。不光就个人而言,研究表明,最成功的人际关系建立者和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是给予者。简要的说,是在你并不知道以后想要用这些关系去做什么的情况下,先在你的资本银行里逐渐壮大你的人力资本。
●想有更大的曝光度,就要为你的行业服务。参加各种协会、论坛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你也不会因此得到报酬,但是参与其中可以让你超越自己公司的范畴,在你的行业内增加知名度。你不仅会和其他商业领袖见面,还将和他们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而建立关系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一次共同努力。
●向“弱关系”敞开胸怀。
●如果你找不到双赢的办法,也许就不该请别人帮忙。
(2、3、4、5来自于斯坦福商学院相关人际学专家建议。)
Q&A
移动互联端营销人的联合与合作
《成功营销》:在你眼中,营销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陈特军:不确定性增大了。相较于以往稳定的关系,现在上下左右及类与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营销人的关系发生了重构。
而移动互联网也提升了营销人建立关系的效率。这个效率指的是速度,同时也是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标签迅速找到和我们亲近的人。以前可能只是通过一个职业标签,但是现在可以通过朋友圈快速清楚的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是否脾气相合,不见面也可以形成关系。
《成功营销》:你认为蓝莓会诞生与成长的先决条件是?
陈特军:基于一个前提,新关系的“无界”。这种“无界”源于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无界:原来的企业是内外分明的,现在即使是你的员工也会是你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可能会成为志愿员工,帮助企业完成调研、传播等等;第二是线上线下的模糊,聚焦到蓝莓会就是即使仅仅是线上认识,我们翻一翻他/她的朋友圈,也会对这个人有个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弱关系;第三是企业与企业的边界会模糊,我们可以用外包与众包的方式完成很多项目。同时,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媒体,企业跟企业之间都可以做到资源置换,彼此为对方传播。
《成功营销》:现在蓝莓会主要项目有两个:跨界合作与定期的营销人经验分享(主题演讲),目前跨界合作的经验是?
陈特军:我们组织的企业跨界合作,目前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企业间的联合促销。这是基于相同的品牌调性、粉丝互补的基础、时间点。例如春节的时候,蓝莓会中汤臣倍健、神州租车、尚品宅配、克徕帝珠宝定制等十个在各细分领域的品牌跨界合作,互为其他九家企业提供礼品,发起了“蓝莓跨界送豪礼”活动,同时十家企业自媒体矩阵联合推广,该活动自发报名,从策划到实施只用了一周。项目出台两周时间微博活动阅读过2000万,活动参与17万人,蓝莓跨界成为微博风云榜十大热词,同时微信活动参与140多万人次,每家企业微博加粉从数千到数万不等,微信增粉也有从几千到上万。我们还即将围绕“大学生”这个群体,以大学生的吃穿用住这个点,再组织一波联合营销。
这种跨界营销的优势是:第一,性价比高,例如我们的春节联合营销在各家企业投入约十几万的前提下,效果不错;第二,效果加倍。
但是跨界营销也有前提:合作企业之间必须体量大体相当,同时各自的决策机制相对比较灵活。
另外一种跨界,是我们未来想做的——打造企业营销上下游的跨界合作。例如一个企业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构想,预算有5000万,单独的一个乙方很难全面完成;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擅长趋势的乙方,例如数字营销公司+公关传播公司+活动公司等,甚至用一些领域的专家个人,临时组成项目组,共同为这家公司来服务。这种跨界随着“空间、时间”被互联网工作平台打破,成为可能。
《成功营销》:蓝莓会另外一个项目是营销人之间的经验分享,会有营销人每周定期给大家在线分享、回复大家提问,这个思想的火花碰撞也很有意思。
陈特军:这正是基于新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变得不确定。实际上蓝莓大讲堂和蓝莓群访,它都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大家彼此同学、互为老师。每个人分享是能产生价值的,这个价值体现对分享者来讲,第一个是个人深度提升,第二个背后业务的推广,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
《成功营销》:这种高质量人群的群是否有人数上限?
陈特军:在我们的实践中这种微信群,突破到100个人是一个坎:40个人可以接近于有效沟通,超过100个人,群就很难有效深度沟通了。所以我们用不同的标签再建立一些子群,例如地区、玩乐等等,大家通过子群完成深度沟通的目的。同时,群主的精力投入也十分重要。
《成功营销》:蓝莓会在运行中会有怎样的挑战?
陈特军:最大挑战是信息的对称问题和线上线下的这种融合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你的交流无效的,因此我们想通过不同的子群及标签让大家的关系由弱及强。同时,我始终认为,线上都是没有温度的,大家要把弱关系转化成强关系,还是需要见面。我们蓝莓会现在的合作还是仅限于促销层面,如何进行更为深度的合作,必须加强关系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