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历史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erme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饰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认识和区分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更是一种民族重要的社会文化符号和载体。黎族妇女传统服饰是其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其民族发展的“活化石”。
  黎族因居住环境、语言、服饰等的不同,其内部分成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黎族不仅创造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且纺织艺术和服饰文化在我国纺织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为我国史志所称颂。其中润方言的纺织工艺与服饰,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润方言分布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人口5万多人。传统服饰大都是自纺、自染、自织、自绣。
  服饰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认识和区分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更是一种民族重要的社会文化符号和载体。黎族妇女传统服饰是其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其民族发展的“活化石”。
  润方言妇女服饰构造独特,色彩鲜丽,由头饰、贯头衣、筒裙组成(图一 润方言妇女服饰)。头饰包括头巾、梳子和发簪。头巾有绣花和不绣花两种,平时缠的是不绣花的头巾,参加各种活动时,则缠上绣有美丽、精致花纹的头巾。巾长1米多、宽约30厘米,折成长条状,一层一层地缠在头上。头上插梳子和骨簪,插梳子较为普遍。梳身是用竹片制成,宽约3厘米,由骨、银或铜做梳柄,梳柄上刻有花纹图案。骨簪原为男子头饰,但随着发型的改变,又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图案而逐渐受到女子的喜爱。它是润方言妇女的珍贵头饰,长约20厘米、宽约2厘米。上刻单人头像或双人头像,还雕有花草和动植物纹、几何纹等。纹饰精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 所谓的“贯头”,颜师古解释说“著时从头而贯之”。 早在《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述了黎族人民穿的贯头衣,这种贯首衣今天在润方言居住的地区仍然可以看到。贯头衣可说是人类最早的服饰形式,也是人类从无纺时代进入纺织时代后的一种古老服饰。润方言的贯头衣一般为蓝色和黑色的自织棉布。长袖无领、无钮。中间一块较长,正中开个“V”形领口,用红布条滚边或小珠子作装饰,在此块布的两侧剪开两个袖口,袖口绣上花作为边饰。衣下摆绣着图腾图案,以人纹、龙纹为多。衣的两侧下方以白布做底,绣上黑、红、黄、绿、紫等色线,图案以人形纹和动物纹为主,这部分精美图案就是著名的双面绣。润方言的双面绣,工艺精巧,最有特色。在白色的平纹布上,运用各种色线,绣成正反一模一样的双面绣图案。在粗犷的质地上表现出丰富而统一,绚丽而细致的色彩效果。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梁钊韬先生对双面绣给予极大的评价:“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润方言黎族)妇女则长于双面绣,而以构图、造型精巧为特点,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图二 双面绣)
  黎族妇女的下裙,无褶无缝,形状似布筒,又称为筒裙。润方言筒裙长度约30厘米,由裙头、裙身、裙尾三部分组成。裙头较窄,花纹简单,一般以黑、白、褐色织成纵向花纹,图案是小米、植物果子或小动物等;裙身通常以白线作基线,织进红、蓝、黑和少许的黄、绿色线,绣上人纹、蛙纹等图案;裙尾由两块同样花纹的布料缝合而成,多以黑色为基色,镶进反差较大的红、白、黄色线,也有镶进云母片的,主要图案是人纹、蛙纹、龙纹等,花纹精致,制作工序复杂。其筒裙为黎族五大方言妇女筒裙中最短的一种服饰。
  润方言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自然景物。在造型上,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纹饰,把人物的动作或活动,自然物中的鱼虫鸟,山川景物等图案,抽象地在服饰上表现出来,构成既淳朴又绚丽且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构图上,主要以母体图案组成,子体图案作陪衬。一般是母体图案多为人形纹,子体图案为动植物纹及其他纹样。在色彩上,以黑色为主,黑色表示吉祥、庄重和驱邪逐妖;红色,以红见喜,表示兴旺、尊严、权贵;黄色表示快乐、平安长寿;白色视为纯洁素雅、吉祥如意。黎族妇女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纺织工艺把大自然中吉祥或美的物体内涵,织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也织出她们的思想和情感。
其他文献
在黎村里,你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图景,在房前屋后、树荫下,妇女们坐在草席上,脚蹬绕线木棍,微躬着腰在飞快地穿梭着织布。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绚丽多彩的黎锦就从此诞生。  黎族妇女自七八岁开始学习纺织,人人都擅长纺织,每个妇女都有一套加工棉花、纺纱、染色、织布工具。纺纱织布是妇女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主业之一,白天除了田间劳动、家务之外,主要从事纺纱织布。在黎村里,你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图景,在房前屋后、树荫下,妇女
期刊
作为传承人,她崇高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令人动容。她用双手编织着属于黎族人民的“民族魂”;用她的坚守告诉我们黎锦技艺在走过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后,仍将生生不息。  她用双手织出的黎锦承载着一个不朽的民族精神;她用对黎锦的执着和挚爱抒写着她的织锦人生;她用黎锦技艺传承属于黎族人民的特有文化内涵。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  乐东县千家镇永益村,这里农田肥沃
期刊
远远的,看见她们有的手拿针线,有的拿布料,聚精会神地在布料上来回的绣着。走近一看,只见一缕缕色彩斑斓的棉线,如同一道七色的彩虹,在黎族姑娘手中变得灵动。  在亭亭屹立的槟榔树下,有一群穿着贯头上衣和短式筒裙的黎家姑娘,三五成群席地而坐。远远的,看见她们有的手拿针线,有的拿布料,聚精会神地在布料上来回的绣着。走近一看,只见一缕缕色彩斑斓的棉线,如同一道七色的彩虹,在黎族姑娘手中变得灵动。自古以来纺纱
期刊
黎锦植物染料的制作技艺,是我国保留沿用至今最为原始的染料制作技艺。造靛法制作染料,揭示了印染的起源,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对民族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她们逐渐掌握了各种植物染料的制作技艺。她们制作的染料,以植物为主,矿物为铺,多数为野生,少数为人工栽培。制作染料的植物可利用的部分包括心材、树皮、茎块、枝叶、花、果等,其中心材、树皮
期刊
作为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高规格文化产业展会,深圳文博会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风向标。本届文博会主展馆设八大专业展馆,分别是文化产业综合馆、创意生活馆、影视动漫游戏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设计精品馆、新闻出版馆、美术馆及工艺美术馆;另外在深圳保利剧院设置一个特色馆——演艺产业馆。  2010年,深圳文博会2号馆创意生活馆首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这是文博会创立以来首次设立“非遗展区”
期刊
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丢失不损坏就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物质文化是依附在人身上文化形式,人在则在,人亡则亡。保护人和观念,要比保护简单的物质更伤脑筋。要知道仅《故宫》一部纪录片的拍摄经费,虽然超过了浙江省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总和,但其唤起的社会认同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  非遗要借助传媒的力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借助传媒的力量,通过现代传媒面向大众,与大众沟通。传媒与其连篇累牍地报道某位歌星
期刊
黎锦属于棉纺织品,统称“织贝”,汉代开始一直作为地方贡品进贡于皇室中央政府。龙被是织贝中的精华,是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织锦美术工艺品。  1975年至1977年,我就读于广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当年民间民族织锦课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金景山传授,我从那时开始认识海南黎族织锦。毕业后被安排到海南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海南民间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工作。1980年至1982年,金景山教授受海
期刊
黎锦的纺染织绣技艺是享誉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龙被是黎锦中的精髓,代表了黎锦各种技艺的最高成就,也最能反映黎族妇女的想象和创造力。  黎锦的纺染织绣技艺是享誉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龙被是黎锦中的精髓,代表了黎锦各种技艺的最高成就,也最能反映黎族妇女的想象和创造力。  黎族在有纺织史之前,经过了相当长的无纺时代。“树皮布是一种无纺织布,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布料”(人类学家
期刊
海南岛和台湾岛是中国两大宝岛,虽远隔重洋,但两地民族织锦如此精妙,异曲同工令人感慨。  台湾的原住民与海南的黎族是同源而异流。两地先住民的文化生活多数是相类似的,就以传统的纺织业一端比较,两地的纺染织绣技艺展现出异曲同工之妙。四五年前,笔者曾与周伟民、唐玲玲教授前往东方市江边乡西方村探访,在大榕树下,一位七旬老人正在织绣,村中小朋友们就在旁边。第一次目睹如此精湛的技艺,心中感到十分激动。  海南黎
期刊
2005年度的国际模特界同过去一样热闹,新人辈出,老资格的依然星光灿烂,对此人们早已十分熟悉;然而,还是有两件新闻出入预料,令人大开眼界。    从小镇姑娘到新一届国际模特王后    据《休斯敦时报》等报道,全世界规模最大的BBDO广告公司发言人约翰·史特林日前正式宣布,根据2005年度的最新调查数据综合资料,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对超级女模们目前收入调查与市场潜力分析得出的综合评价,目前全球身价最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