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及政策取向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回顾辽宁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渊源与发展历程,总结辽宁产学研技术联盟运行体系的现状及特点,特别是从实证的角度,概括分析了辽宁省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的经验,并针对辽宁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今后辽宁产学研联盟建设政策取向应从改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入手,优化联盟与平台体系建设。
  【关键词】产学研联盟 发展史 特点 政策
  
  辽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渊源与发展现状
  据辽宁省科技志记载,产学研合作联盟的起步,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时称“科技攻关”。是由当时的科技群众团体为组织者,以特定的技术难题为目标,而开展的短期科技协作攻关的行为。如1980~1982年省机电工程学会组织科技工作者针对电力生产中的10大课题进行的科技攻关;1981年省计量测试学会组织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及计量部门的专家等先后3次为抚顺铝厂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等等。这些由行业协会、学会为组织者展开的技术攻关,针对生产实践的技术难题展开针对性很强的研发,其成果被迅速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创造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后,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作为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沿袭下来,并不断扩散、深化。
  自上世纪90年代,辽宁产学研合作上升到以长期、全面合作、制度化运行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2000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2001年11月东北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辽宁两个影响最大的理工类高校,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具体机构,分别与29家和30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在技术、人才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效益得益于创新,院校人才受惠于联盟,这种携手互赢的合作方式与实践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全省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机制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产学研联盟的形式与内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从过去简单的单一项目合作,发展到融技术、资本、人才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各具特色的战略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全面激活了创新要素,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也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成果资源充分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有效地发挥了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省产学研技术联盟已发展到513家;全省90%以上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都是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完成的。辽宁省“十一五”以来在高档数控机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重型燃汽轮机、混合动力汽车、石化冶金关键设备等750多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都有产学研联盟的支撑。一大批全省重大自主创新产品的背后,不仅凝结着企业研发人员,而且还凝结着国内、省内众多高校院所专家的智慧与心血。产学研联盟已成为辽宁科技与经济结合,支撑企业创新发展,激发院校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平台。
  产学研技术联盟运行体系的特点
  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和运行机制。无论建立的产学研联盟的对象、合作期限等具体因素如何,产学研联盟的目标和宗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建立全面的、深入的、可靠的、灵活的和高效的战略联盟关系,以创新成就各方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也是相近的,就是围绕企业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出资金、出题目,院校出专家、出技术,建立某种相对稳定的合作组织,形成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开发,实行成果共享和利益共享。而且,这种组织和机制基本上是按照市场经济模式来运作的。
  产学研联盟运行模式的基本特点。辽宁产学研联盟运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设置的灵活,人员管理制度的激励机制和资金管理的规范灵活等方面。一、采用灵活的设置形式。关于产学研联盟中心的设置,可以是企业把自己的技术骨干派到院校去,也有院校把专家派到企业工作。二、不断创新科研人员管理制度,鼓励技术创新。关于合作研究人员的管理,和以往院校人员兼职进行技术研发不同的是,如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组织一批科研人员,完全退出教学业务,全职从事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这是一个创新的管理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三、研发资金的投入方式灵活有效。企业的投入是主要来源。企业可以对院校研究人员包工资、包费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成果购买费、奖励金,或是一揽子投入项目经费,工资费用由院校承担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合而灵活的方式。
  产学研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辽宁省产学研技术联盟最有特色、影响最大、合作层次最高的是校企合作委员会制,部分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往往采用和院校共建研究院的形式,而多数企业则采取和院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校企合作委员会制以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最为典型。这种形式既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也有详实的工作章程,严格执行年会制度,频繁沟通互访,政府部门(如省经济委)承担第三方责任。其中,包括高层定期会商、信息优先发布、项目优先合作和考察访问优惠接待等原则的规定,体现了互利互惠精神,提供了长期稳定合作的激励机制。紧密规范的内在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是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度成功的重要原因。而校企共建研究院制的联盟形式适用于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要求企业投入较大,对合作院校的科研实力要求也较高。校企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制是我省联盟中最普及的一种方式。这种形式也适用于中小企业,因而普及面较广。这种合作方式多数是一揽子签定一批合作项目的协议,利用双方的研究设施,由院校研发人员为主,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按计划分步进行研发。合作项目的批量化和合作时限的连续性是这些合作联盟的主要特点。
  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的政策支撑
  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化、规模化,辽宁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辽宁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十多个文件,在科研单位用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制定了优惠政策的措施。特别是2006年辽宁省科技大会上发布的《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规定》中,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更加突出。如“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对解决企业生产和研发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政府各类计划给予优先支持。”此后,产学研联盟作为政府资助与扶持的重要标准,使得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为之改革。一改以往科研院所作为科技项目的承担主体的惯例,辽宁省围绕牵动全省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来制定科技计划指南,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通过承担企业的研发课题才能拿到项目,确保科技计划立项符合市场需求,将院校、科研单位的价值取向引导向市场需求、满足企业实际需要上来。从而,使企业成为重大科技项目的主要承担者,使科技计划从源头上就成为产学研合作的粘合剂。2006年起,辽宁省政府设立了产学研联盟专项资金。它和同年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资金,以及已有的科技三项费、企业技改资金等政府扶持资金一起,实现了对产学研联盟的多重覆盖式支持,对推动全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及实现成果的产业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取向
  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情况看,还存在着运行机制不合理的矛盾。比如,政府部门共同推进联盟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以利益为纽带、成果共享、风险共担责权明确的联盟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才激励机制、特别是院校科研人员人事管理体系改革应有全面的突破;中小企业产学研联盟的建设还需加快进程。此外,加强金融、信用等配套体系的建设也非常迫切。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加速产学研联盟建设的政策取向,应主要从改革机制入手,优化联盟和平台体系。一、优化科技管理机制。统筹全省科技管理部门,形成引导与管理产学研联盟的和谐组织机制。同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项目承担机制,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评级制度。按照规模、绩效等要素建立等级标准,将科技资源向优秀的联盟倾斜,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范围、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的融资渠道,以经济效益和规范运作来吸引更多的投入。二、建立更广泛的宣传和沟通的渠道,加大对校企、院企共建合作委员会、研究院、技术开发中心经验的总结推广,尤其要总结和宣传合作机制好、经济效益突出、多方共赢的典型经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三、继续探讨产学研联盟的有效模式,引导支撑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使之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倡并鼓励院校和科研机构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允许并鼓励专家全身心地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作。鼓励院校、院校派出人员与企业建立多赢的利益共享机制。同时,以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为平台,鼓励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资源向产业最前沿集聚,形成持续创新的产业链。四、围绕辽宁支柱产业和重点高技术产业,围绕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完善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共性服务平台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实现多方的内在利益共赢。(作者为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入才的需求结构和素质要求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也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变化需求的全新课题。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建设与发展,广西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如何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便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广西 物流人才 培养途径     物流业是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先领域,其增加值
如果没有相当的把握全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战略认知能力,是绝对不敢撰写出这部预测未来世界棋局、宏观经济大趋势,以及国际货币、大宗商品、房价、股市走势的鸿篇巨制的。这既是对未来不可预知的金科玉律的挑战,也是对个人智慧极限的一次挑战。只有了解了大趋势的走向,才能知道世界与中国未来的走向。    时寒冰的呕心沥血之作——《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一书,已由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摘要]国家形象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持久努力。构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针对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制约因素,需要采取积极的战略对策,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  [关键词]国家形象对外宣传文化    国家形象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彰显,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国家形象
2017年夏秋之季,我受邀接两件小活计,一是参加《群众》杂志社主办的“江苏城市赋”征文评审,二是去淮安某中学为省里办的读书活动作开幕式讲演。因第一件事,我当时发言谈到赋的兴盛及体义,从两湖(楚地)、蜀中(四川)谈到陕西(长安),而对赋与江苏的关联,主要介绍了南朝萧统的《文选》与刘勰的《诠赋》,前者总集七代文章,38类文体,而“赋”居于首,后者论赋名言如“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等
[摘要]5·12大地震发生后,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和谐,也有利于促进各地区协调平衡发展。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和谐社会 现实意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夺去
【摘要】国家法的实施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但在彝族地区,由于传统习惯法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国家法与习惯法适用中的关系紧张,究其原因,在于彝族地区人民法律意识上的错位和解决方式上的冲突。给予习惯法一定的发挥空间,实现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互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优势,维护社会秩序。  【关键词】彝族地区 习惯法 国家法 冲突 互补    国家法不完全符合彝族社会的需要  新中国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还面临许多瓶颈制约。从上海宝山农村发展可以吸取一些基本经验,比如在区域总布局中谋划农村发展目标、在城乡产业一体化中壮大农村经济、在生态环境一体化中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共享发展成果提高民生保障、创新体制统筹城乡综合管理。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发展 宝山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
【摘要】城中村改造存在改造难度大、管理难度大、普遍受益难度大等问题。对城中村的改造,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模式来实现经济管理体制、社会文化、政治政策以及物质形态空间的完善。要从城中村物质形态空间方面考虑,根据城中村的区位、类型以及区域规划的要求,分别对待。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综合治理    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部推动力,尤其是迅速发展的外生型城市化过程造成了土地供给的有限与城市
【摘要】老年产业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紧密联系,政府推动老年产业发展是民生义务,更是执政责任。在老龄化趋势下,应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调整产业机构,提高有效供给,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和推动地区老年产业发展。  【关键词】老年产业 老龄化 国外经验    日本老年产业发展状况及成功因素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已经步入老龄化
【摘要】近来,关于学术造假的新闻不绝于耳,而对产生这种丑陋行为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最不应忽视的是造假者科学精神的缺失和核心价值观的扭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为学三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术探究的意义、坚持的必要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这一学说的丰富内容与深邃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探究 毅力 自我实现 王国维 为学三境界    科学研究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