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正视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及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差异 分层作业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30
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反馈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的重要形式,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在很长时间以来都采用统一布置、统一收阅、统一批改的模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时间完全被批阅作业所牵绊,学生的学习似乎就是为了完成好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经历了小学6年的学习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优、中、差的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在每节课的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中,不同差异的学生所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也是不同的.然而他们完成的作业却是一样的内容和标准,这就势必造成学习后进生无法准确有效地及时完成,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完成作业及教师对待作业的态度出现两个不良倾向:
一是学困生在一次次无法正确完成作业的心理打击之下,逐步采用“偷看、抄袭、瞎做、不做”的方法来应付教师的检查,交给教师的作业不能真实客观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无法给教师提供参考的依据.
二是教师在一次次催交作业、一次次训斥学生的过程中无法体验到教学成功的乐趣和收获,加之大量作业的批改和少许无效作业的影响,逐步压缩教师研究教学、思考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也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打折扣,反过来又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没有对班级学生的差异存有清醒而明确的认知,要避免出现这样的不良倾向,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作业,改变固有的教师独批的僵化模式,用分层设计、分层批阅、分层评价的形式开展教学,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作业完成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分层作业的内容要因人而异
在设计作业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依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将不同的问题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主要面向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这类题目主要以思考、探究为主,如几何图形中的证明题题,解方程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等.B层主要是面向大部分中等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基数较大,因此设计的问题主要依据教材提出的要求和书本中的题目为主,旨在巩固课堂所学的概念和知识,适当进行一些深化理解.这些学生的作业主要设计与例题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能够将课堂所学的定律和方法进行举一反三.而C层主要是面向少部分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的作业主要以记忆概念、定律、定理等为主,并进行例题的再练习,着力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三类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主要是体现“思考、巩固、记忆”的数学学习规律,让不同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有所发展.这些作业虽然分为三层,但每层的学生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一段时间内,如果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所进步,B层学生可以选择A层作业完成,来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运用能力,而C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B层作业完成.总之,分层作业就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通过这样的作业来激励自己、提升自己.
二、分层作业的评价要因地制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的评价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要让评价契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发挥评价对每一位学生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个体学生的差异,对于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我们采用了分层批阅的梯度评价模式.
1.评价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即A、B、C三类作业的完成首先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教师在A、B两个层面的学生中选出6名学生,教师对这6名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评价,接着让A层的2名学生负责对A层面的其他学生作业进行批改,A层的另两名学生则对B层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而B层的2名学生则对C层的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在学生批改结束后,将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在班级中统一进行讲解.在学生批改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检和了解,这样既能了解学生批改情况,也能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2.评价的反馈情况要及时跟进.在学生进行互评作业的时间里,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教学,寻找帮助后进生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并结合反馈得到学生的作业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答.在A层学生出现的问题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并适当进行点拨;而对于B层学生,则可以让全部正确的学生尝试解答A层的作业来提高自己,对出错的学生则进行当面辅导,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再进行同题练习,巩固理解.在C层学生的反馈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与这些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及时肯定作业中的进步,并将仍存在的问题和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集中个别辅导,直至让学生正确掌握运用.在C层学生的辅导工作中,教师尤其需要端正心态,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借助分层作业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逐步走向成功.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关键词]差异 分层作业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30
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反馈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的重要形式,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在很长时间以来都采用统一布置、统一收阅、统一批改的模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时间完全被批阅作业所牵绊,学生的学习似乎就是为了完成好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经历了小学6年的学习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优、中、差的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在每节课的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中,不同差异的学生所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也是不同的.然而他们完成的作业却是一样的内容和标准,这就势必造成学习后进生无法准确有效地及时完成,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完成作业及教师对待作业的态度出现两个不良倾向:
一是学困生在一次次无法正确完成作业的心理打击之下,逐步采用“偷看、抄袭、瞎做、不做”的方法来应付教师的检查,交给教师的作业不能真实客观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无法给教师提供参考的依据.
二是教师在一次次催交作业、一次次训斥学生的过程中无法体验到教学成功的乐趣和收获,加之大量作业的批改和少许无效作业的影响,逐步压缩教师研究教学、思考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也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打折扣,反过来又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没有对班级学生的差异存有清醒而明确的认知,要避免出现这样的不良倾向,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作业,改变固有的教师独批的僵化模式,用分层设计、分层批阅、分层评价的形式开展教学,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作业完成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一、分层作业的内容要因人而异
在设计作业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依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将不同的问题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主要面向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这类题目主要以思考、探究为主,如几何图形中的证明题题,解方程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等.B层主要是面向大部分中等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基数较大,因此设计的问题主要依据教材提出的要求和书本中的题目为主,旨在巩固课堂所学的概念和知识,适当进行一些深化理解.这些学生的作业主要设计与例题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能够将课堂所学的定律和方法进行举一反三.而C层主要是面向少部分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的作业主要以记忆概念、定律、定理等为主,并进行例题的再练习,着力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三类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主要是体现“思考、巩固、记忆”的数学学习规律,让不同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有所发展.这些作业虽然分为三层,但每层的学生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一段时间内,如果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所进步,B层学生可以选择A层作业完成,来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运用能力,而C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B层作业完成.总之,分层作业就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通过这样的作业来激励自己、提升自己.
二、分层作业的评价要因地制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的评价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要让评价契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发挥评价对每一位学生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个体学生的差异,对于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我们采用了分层批阅的梯度评价模式.
1.评价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即A、B、C三类作业的完成首先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教师在A、B两个层面的学生中选出6名学生,教师对这6名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评价,接着让A层的2名学生负责对A层面的其他学生作业进行批改,A层的另两名学生则对B层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而B层的2名学生则对C层的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在学生批改结束后,将出现错误较多的问题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在班级中统一进行讲解.在学生批改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检和了解,这样既能了解学生批改情况,也能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2.评价的反馈情况要及时跟进.在学生进行互评作业的时间里,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教学,寻找帮助后进生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并结合反馈得到学生的作业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答.在A层学生出现的问题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并适当进行点拨;而对于B层学生,则可以让全部正确的学生尝试解答A层的作业来提高自己,对出错的学生则进行当面辅导,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再进行同题练习,巩固理解.在C层学生的反馈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与这些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及时肯定作业中的进步,并将仍存在的问题和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集中个别辅导,直至让学生正确掌握运用.在C层学生的辅导工作中,教师尤其需要端正心态,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借助分层作业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逐步走向成功.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