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守墓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内心的呼声,疏离而微弱,很少有人能够听见。即便听到了,眼里也是疑惑与不解。一天天,他的沉迷与孤寂,却在一步一步放大。家人、亲戚、好友,甚至村里人都在劝他,可怎么劝,都是枉然。古语说,六十而耳顺。人到了退休的年龄,什么话都应该听得进去了,可他就是一根筋。好多熟悉的人碰到他,都摇摇头说,既然退休了,回乡就回乡呗,何苦去守墓呢。说完,迈开步子都擦身而过了,还禁不住回过头补上一句,我说老胡,真的弄不懂你,不是说你想不通,是我们想不通。探问的人多了,老胡脸上尴尬的笑容就少了,他也不搭腔。在老胡眼里,类似的问询,多少有些愚钝,或者悲哀吧。
  如果不熟悉老胡的人,怎么看,他都是一位村庄老头儿,个子小,瘦瘦的,弱不禁风的样子。即便,让你猜上十遍,根本也不会想到老胡退休前从事的职业是警察,而且是一个干了三十多年的老警察。老胡的名字叫周钦,却有一个绰号,人称“狗豚”。从绰号里,不难想象他对人的忠实程度。俗话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个人在县城退休了,回到生养的村庄去养老,本来无可非议。偏偏,老胡像没睡醒似的,都快进入古稀之年了,还说要去为先祖守墓。老胡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守墓我又不是头一个。当年孔子死后,他的学生报答老师教诲之恩,在墓前守丧三年,有一个叫子贡的,还守了六年哩。何况,我是昌翼公的三十六世孙,尽点儿孝道也是应该的。老胡说话的声音,虽然软绵绵的,却极具冲击力,一下子在家里炸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在子女极力找由头反对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父亲眼圈是红的。老胡幽幽地说,你们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我认准的事,我去做。现在三言两语的,跟你们也说不清楚。时间一长,相信你们还是会理解的。
  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抵触归抵触,犹疑归犹疑,子女只好随他去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村庄,村庄里又有一个什么样的先祖,让老胡如此决绝与死心塌地呢?
  “吾族自世祖明经公从义祖姓,卜居婺源考川。”这是我在《考川明经胡氏宗谱》谱序中首先看到的一句话。宗谱是村里的胡志刚老人收藏的,已经残损了,要翻开都必须小心翼翼。谱序中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村庄千年的过往在宗谱中还是留下了印记。沿着宗谱上的记载去还原,因为村庄与历史事件发生勾连,有着清晰的辨识度:天复四年,也就是公元904年,曾靠跟着黄巢起义发家的朱温(朱全忠),降唐之后叛变谋反,逼迫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在御驾东迁时,唐昭宗与何皇后意识到大势将去,凶多吉少,秘密将幼子托附给了宫廷近侍郎胡三。胡三是婺源人,他冒着杀头,甚至株连九族的危险,历经磨难才将嗷嗷待哺的皇子抱回婺源,并在考水(原名考川)隐居起来,保住了皇家一条血脉。在那场叛乱中,昭宗帝、何皇后,连同九位皇子,总共有二百多人相继被朱温的心腹蒋玄晖残杀。之后,朱温把将近三百年的唐朝划上了句号,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胡三无儿无女,“遂养皇子为嗣,君随臣姓,将皇子易李为胡”,取“大得覆翼”之义,名为昌翼。二十一年后,胡昌翼以《易经》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这时,胡三不得不把珍藏的御衫、血书,以及江山易主的事件一一告诉了胡昌翼。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像电闪雷鸣一样向他劈来。胡昌翼死也不会想到,养育了自己的父亲只是义父,而亲生的父亲竟然是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
  如果作为一个历史故事,旁人听来只是多了传奇性而已。毕竟,朝廷离自己太远了。然而,胡昌翼不一样,被害的是他的至亲。再说,他自己也是当事人之一。即便隔了这么多年,胡昌翼仿佛还能够感受到那种残暴与血腥,以及惨无人道。一个正常的人,遭遇这样的大起大落,弄不好都会惊得傻掉。何况,他还是一位皇子呢。好在,胡昌翼能够分得清看得明,他能够从极度的悲怆与沉郁中摆脱出来。
  胡昌翼隐遁了吗?没有!他选择终身不仕,开始研究经书,耕读乡里,讲学传道,“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在婺源北乡至婺源西南乡的必经之路上,在考水与瑶湾的田野中,在“绎思斋”与“明经堂”里,胡昌翼一袭长衫的身影,为村庄科第绵延、簪缨联翩埋下了伏笔。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十月三日,胡昌翼像接到了山水的神谕,他安然地融入了考水的黄杜坞中。从皇子到布衣,人生有再大的落差,最终莫过于一把黄土。
  无疑,人称“明经翁”的胡昌翼,成了明经胡氏的一世祖。他一生倾心研究《易经》,著有《周易传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易经摘疑》一卷。胡昌翼对后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与妻子詹氏生了三个儿子。他的长子胡延进北宋时平蜀有功,被敕封中王,赐居安徽绩溪的胡里村,成了近代国学大师胡适、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先祖;次子胡延宾入仕,迁到了歙州(今安徽歙县);最小的儿子胡延臻世居考水,以经学传家,代有名儒。“父子四进士”、“七哲名家”,是一个氏族通往望族的根本。而在考水村明经胡氏后裔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皇室贵胄的基因。
  老胡对考水连接着长安的那场变故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时间节点,是了然于心的。他讲起“太子墓”(民间的口误,准确的表述应是皇子墓),如数家珍。老胡觉得,自己退休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先祖的墓地看护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先祖的故事。
  恰恰,这样的事在考水村也被忽略了。黄杜坞墓地,一个被松树、杉树、灌木,以及土壤遮蔽的地方。考水村口,黄杜坞边,人和鸟都在窃窃私语。这样的窃窃私语,或多或少增加了老胡的寂寞与孤独。
  老胡的决定,与他的癖好无关。尽管,他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而第一步却迈得异常艰难。况且,他的老伴在这样的当口去世了。我想,他的心目中,一定有一种情结在滋养与支撑着,不然,他早垮了。一个人,只要内心是坚定与稳固的,再大的困难也很难压倒。
  那是1996年初春的一天,正当老胡孤立无援的时候,村里的胡志刚和胡湘保,先后和他走到了一起。远在安徽西递的明经胡氏后裔胡晖生,到考水寻根问祖時也倡导修缮“太子墓”。几个人一拍即合,筹备修葺墓地。在2002年3月老胡任總负责人的一份《关于重修始祖唐太子古墓纪要》里,我还看到了胡再堂、胡迪春、胡志刚、胡迪镛、胡好女,以及绩溪、黄山、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明经胡氏后裔的捐助名字。虽然,捐款的数目不均等,但他们都是将以自己的方式,在向先祖致敬。   简陋、粗糙、漏光,是老胡在黄杜坞坞口出资搭建的小木屋,便是他守墓落脚与生活的地方。老胡给小木屋起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明经棚。老胡在明经棚的生活场景,让每一位去墓地的人心生愧疚与敬意。按常理,老胡的子女都成家立业了,他有稳定的退休工资,生活不会如此拮据。可老胡的积蓄与工资都花在了修墓,以及往返外地搜集史料与村史馆的创办上。
  为了修葺祖墓,老胡的节俭到了近乎吝啬的程度。墓园从遮蔽、荒芜、狼藉,到修葺、复原,其过程不是一二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重见天日的“太子墓”,确实让人震撼:高约二米,直径约五米,墓形“八卦式”,分别用刻有“乾、震、坎、艮、坤、巽、离、兑”符号的青砖砌成墓体,墓顶为阴阳鱼的太极图。坟前的青石碑上,“始祖明经胡公之墓”八个大字是阳文篆字。在墓的左侧,还有一块儿石碑,刻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所下的诏书,即“赠封昌翼像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昌翼奇才,君父王嗣,懿德惟乡,严光并志。”想必,宋太宗在自己登基不久,能够下诏明确昌翼公皇子的真实身份,并称赞他是与东汉严光一样著名的隐士,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好几年,捐款、修葺、守墓,老胡有着太多的片段与故事。与其他人相比,老胡没有多么高尚,只是把想做的事与良心搁心里了。而重新让村里人讲述时,都觉得那是老胡一种日常化的状态。一个个都说老胡能够吃苦,他有怎样的吃苦法,又列举不起来。更多能够记起的,是某次某个隔阂,是某县某村明经胡氏后裔到墓园的拜祭,以及某地某个文史界人士的到访考察。说得最多的是,明经胡氏始祖昌翼公逝世一千周年与诞辰一千一百周年,那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还有,修葺的墓园台阶,每上九级就有一个平台,总共有九十五级,寓意昌翼公的生命历程是九十五岁,亦蕴含“九五之尊”的意思。
  在村长胡再堂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老胡整理留下的《考川明经胡氏村史馆资料》《考川明经胡氏村史录像资料》,文字是打印的,纸都已经泛黄了,不少地方还留有订正的笔迹。老胡在《考川明经胡氏村史馆资料》的后记中说:“我为了找回失传的史料,曾多次走出祖先(村庄)大门,分赴明经胡氏外迁支派走访,历时五年之久(1994年——1998年),由此可见陈列史料来之不易。這些史料的找回,全靠有原始谱牒的明经胡氏支派,他们为祖先事业作出了无私贡献,这使我终生难忘。”在老胡的记述里发现,村史馆的解说还是通过我原来的同事王勇进帮忙录制的。
  其实,老胡记述的那个年月,我在媒体从事新闻工作,也到过老胡的村史馆。老胡对外称“考川明经胡氏村史馆”,实际上是设在家中老屋里的。隐约记得,老胡把村史馆分了始祖容像、考川阳基图、历代源流图、赠赐源流家庆图、始祖古墓图等等。《考川明经胡氏家训》上说:“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源;和顺,齐家之风;谨慎,保家之气;忠孝,传家之方。”丰富翔实的史料,厘清了明经胡氏的脉络与源流,一幅接一幅,把老屋的墙壁挂得满满当当。也就是在那里,我看到了考水村的最初过往与沉淀。
  后来,我看过几张老胡在墓地为寻宗而来的明经胡氏后裔讲解的照片,他专注的神情里,似乎有了倦容,身上的衣服,显得宽大。照片虽然是瞬间的定格,而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热诚,以及他所沉迷的语境。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尽管,老胡还有许多对人世间的爱与眷念,但他没有等来2011年的春节。他去世后,就葬在考水至大田路边的远坳坞,隔黄杜坞的一世祖昌翼公墓只有二百米的样子。想必,老胡这样的选择,是他目光可以看到祖墓的地方。在与胡再堂村长一起追忆老胡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他在黄杜坞踽踽独行的身影,听到了他那微弱的咳嗽声。老胡是考水村老人中的一员,如果他们聚在一起,或许我一眼就能够认出他瘦弱的身影。
  佛家说,有因就会有缘起。老胡走了,却带来了更多人的虔诚。汉龙的家在瑶村坦,他是考水村的外甥。2012年的清明,漢龙与兄弟去黄杜坞扫墓,三叩九拜之后,他在昌翼公墓前栽了二棵柏树。栽下一棵树,等于栽下了一份思念,栽下了一份愿景。柏树长得高耸而青翠,每一枝一叶,都是对根的认同与对先祖的尊崇。
  最近在考水村的一次采访中,我拨通了老胡儿子的电话,可惜无人接听。老胡的女婿我是熟识的,他在上饶工作,电话接通后,他沉默了许久。他说,岳父苦心孤诣,却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有人还辜负了他一片心。我完全没有想到,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与隔阂,让他有如此想法呢。
  重峦叠嶂的玛瑙尖、汪禺尖、南峰尖、珊瑚尖,像莲花花瓣一样包裹着考水村,槃水河依然在潺潺流淌,而明经胡氏宗祠、集义堂、孝友堂、世德堂,以及祠堂里钦赐的匾额都失去了踪迹。这,是否意味着一个村庄秩序的建立与散佚呢?贯穿其中,又有多少是村庄与村人的维系与坚守?站在时光的门槛上,我只有在故纸与故人的踪迹中去追寻。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杜坞昌翼公墓前扫墓的明经胡氏后裔络绎不绝,不知道他们之中,是否会记起一个名叫胡周钦的回村守墓人?
其他文献
小远告诉我,老树王上的毛毛虫会飞,我不相信,直到我亲眼见到。  老树王是全村年龄最大的一棵树,站在河岸上,腰身粗如脸盆,上面布满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树疙瘩,不时会爬出一只松鼠,捧着果子,探头探脑。  老树王枝繁叶茂,我从小喜欢坐在树下,抬头望着浓密的叶子背后青蓝的天空,做着不着边际的梦。那条河在天空的倒影下,悠悠流向远方,它寄托了我很多白日梦,像一个老朋友,从不泄密。  我没有什么朋友,小远是最好的一
期刊
最后一次写写你们,英雄  写我们仓促、意外的相遇。  这漫山遍野的万棵苍松,  用千百年的时光,  修炼着伟岸刚直。  他们的胆气热血深入坚石,  却被柔软的人心拒绝。  没有表情的天空下,  英雄们深陷寂寞。  我知道,只要我在山巅振臂一呼,  就有阵阵松涛雷霆的回应。  他们就会重回人间,撑起天空。  可我不能,我选择沉默和离开,  像一颗松果的飘落。
期刊
我越来越频繁地回到乡下老家,  每次来似乎都在送别。  送别那些熬不过病痛和寒冬的老人,  送别那些离开乡间的事物——  比如最后一头被卖掉的毛驴,  荒草掩没的小学校。  也好像在不停地搬运,  把瞬息坍塌着的残缺时光,  运回到过去。  往昔啊!  如今她一改平日的庸常平淡,  以其艳丽的身姿和馥郁的气息,  吸引我注目她。  光阴的灯盏一秒矮过一秒,  最终归于宁寂的黑暗。  日渐丰满的往昔
期刊
今夜,我就是在大地上逡巡的  贪婪的狐狸,起伏的山峦  樱桃和流水,挥霍着温柔与芬芳  粉红的蚕豆花,甚至还有油菜花的香气  我把双手置于胸前  有如我在黑夜里反复地歌唱  月光泻进窗棂,没有言语  云雾正退向远山  这是三月,或者四月的雨后  向晚时分的彩虹,盛开在村庄的天空  我所感恩的土地在春天的道路上回过头来  告诉我丰收的细节  我看见疲惫而忧伤的乡亲  在夜色中回到村庄  更像一抹在羞
期刊
这是我的名字写在大地上,现在我才知道  我的父亲当时是何等的才高八斗、心高气傲模样  他想把村庄和秋天一起收聚起来作为儿子的殿堂  却没有想到原来落木萧瑟正是秋诗的基础格调  于是在我的眼里,村庄的秋诗就是一首大江东去  秋风扫过落叶,砍瓜切菜才知道收割需要舞锹动刀  村庄最沉重的其实就是秋天,在漫天遍野的玉米地  你会看到,原来成熟就是开始衰老,青葱的谷穗变得金黄  你会看到,原来英俊的向日葵不
期刊
一夜北风,地头的杨树掉了最后几片叶子,这时候村庄的外围就显得格外寂寞了。  河边的荒地仍立着秋季的遗老,那些玉米杆子像极了败下阵的将军,他们的细软被季节劫掠一空,只剩失色的红缨长矛立在风里,唰啦地喊着疼。而菜园的萝卜不久前刚被平板车运回村里,此时正在院落一角覆着泥土抵御寒冷;白菜则被整齐地码在蜂窝煤旁边,耐心等候一双手将它们送往炊烟根部。被遗忘的菜园只有稀落的几点绿意,那是香菜或者蒜苗,因为稚嫩,
期刊
被镂空的北风里只剩下金子  它们虔诚地将光芒举到高处  那么耀眼,满山谷都燃烧起来  像隆重的节庆,像随心所欲呈现的  欲望,我肯定它们是叛逆者  万物萧索,它们手持火把坚定地行进  请允许我以岩鹰的姿态掠过山谷  在火焰里恢复王者的自尊  请允许我与你们雄壮的队伍  结伴而行,你们是太阳的子孙  不要惊动任何一株沙棘  我把它们看作是顿悟的苦行僧  冰雪里的素斋,风沙里的经卷  它们默诵,用善意
期刊
风生水起  再停一会儿,风开始小吹  百合就能把花香装进篮子  送你提上,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春天  此生尤短。还有多少时日  多少人可供等待。云飘着飘着就没了  仿佛脚步,越走越旧,越走越孤单  坐在暮色渐起的山坡  一行清泪匆匆赶路。已知结局  不是风干便是滚落,何不放慢脚步  远處风生水起,一群水鸟上下翩飞  最好颠覆自己一次,把光阴别在腰间  随意游走,让万物看见集体崩溃  被雷声碾过的
期刊
我的脑袋饿了。相信我  太阳下山前我想去偷一壶酒  被耳朵吃掉的音乐  越填越空  像小时候听课走神  左耳进,右耳出  相信我,我怀念傻傻的童年  怀念爬到桑树顶的孩子  怀念那双赤脚在枝头上荡悠  那时的蝉鸣一听就饱  怀念在阿婆家玩火的孩子  左点点,右点点  那时的火光一喝就饱
期刊
轨迹  田园已远  “最后的蟋蟀,刚刚安静”  发芽、凋萎,各安身命。包括一些原本  站累了的秸秆  也会躺下。秋风十里,每一捧没来得及  刮走的流水,都往低处流  水向你借过你的影子  退至水的本身。眼前的水远了  是流走的姿势  弄乱了细节  那个渐行渐远的人,突然转向  想要,从密林深处逃回来  寄 居  随着更多的叶子被摔落  光秃的树身。准确地说,从未见过世面的  肉身,“悄然移过天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