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世界之最,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0%,互联网行业也逐渐趋于规模化、整体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普遍文化程度较高因此在网络上的行为举动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发展意识形态,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应将网络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新闻传播;高校;网络“原住民”;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通过手机即可上网,因此社会思想也受到多元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针对网络原住民数量逐渐增多等情况,在新闻传播视角下应针对思政教育现状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结合当前的网络媒体技术注重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网络信息的传播成本降低、传播途径增多、传播周期缩短,因此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并不相符,有分析教育现状并采取个性化的新闻传播途径,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
一、高校网络“原住民”思政教育分析
(一)高校网络“原住民”的定义
最早的网络原住民概念起源于美国学者,他们将出生在90年以后的年轻人定义为网络原住民,由于90年后出生的人从出生到起整个成长过程都与网络世界息息相关,由于网络世界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因此对这代人的吸引力更强,网络甚至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全部,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也养成了这代人的生活特。网络原住民与网络的互相依赖性较高,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差异性,即便是90后也有不同的分类,首先是西部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其网络依附感不强。其次是具有传统思维意识的人,虽然也会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但是仍然保有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等其他信息传播的习惯。再次,部分人群经历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时代,但是现在网络的发展逐渐的代替了他们的部分传统新闻传播习惯。最后,则是新生代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出生和成长都与网络相随,网络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学习生活工具。
(二)高校网络“原住民”的特征
高校网络原住民是指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与网络接触密切的学生,他们既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具有网络原住民的特征。首先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很多人的ID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以虚拟化的身份出现,常常只是留下只言片语或飘渺的踪迹便消失不见,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实名制的普及,个人身份的真实性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网络原住民具有身份虚实相结合的特征。
其次,新生代大学生的独立思想意识更强,他们所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为广泛,加上年龄等特点,高校网络原住民不希望被框架式的准则所约束,而更喜欢追求独立自我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给了学生更多平台和机会,因此高校网络原住民希望打破常规、跳出传统的束缚,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关注[1]。
最后,传统新闻传播的话语权常常掌握在强势群体手里,而新生代的网络发展给了更多普通人的发声权和表意权,这也恰恰符合当代高校网络原住民的思想观念。在网络中的公共领域里高效网络原住民有更多发表观点的机会,同时言论自由也让新生代群体找到了情绪发泄的出口。平等的发声音权利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同时也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扩大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网络,但是很多不良信息的传播也能借助网络优势。
二、新闻传播视角下高校网络“原住民”思政教育探析
传统的新闻传播大部分都是以传播主体进行发生,而客体则只是被动的倾听,在新兴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改变,主客体有了更多的互动,互相的影响作用对传播效果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提升传播主体的功能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注重传播主体的功能性,所以从院校高层领导到一线教职员工都应该调整教学方案及教学思路,并对互联网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时代与工具互联网的应用性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以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宣传。当前的高校网络原住民都是年轻学生,他们并不愿意受着传统的思想束缚而是喜欢在平等互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因此教育工作者在传播过程中应改变自身的传播主体地位,要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观察问题、审视问题,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思想传播渠道,并利用网络寻找教学资源。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及国际热点事件进行网络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还可以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进行小型研讨,以线上沙龙的方式推进个性化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2]。
(二)注重传播客体的自身潜力开发
当代高校网络原住民成长过程和经历都受到各种网络思潮的影响,而且学生处于热血年纪,在很多事情上缺乏客观的判断,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高校网络原住民正视多元化社会的思潮涌动,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以客观、积极、冷静的态度对广大高校网络原住民进行思想安抚,并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分析,激發网络原住民自身潜能。我国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沉淀和思想精华是教育的重要支撑,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内涵哲学的思想灌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文化自信力,以坚定的信念过滤网络中的消极信息。其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建议以实例分析的方式帮助高效网络原住民对网络事件进行辨别与分析,告诫学生们要时刻保持冷静,对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要学会拨开迷雾看本质,杜绝盲目跟风。最后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完全的杜绝网络是不现实的,要注重“疏大于堵”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注重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增加适当的户外活动,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产和学习方式,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更好的提高思政教育效率,需要相关教育人员结合高校网络语言著名的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方案,站在受众群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华,林仕晖.高校"微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3):109-112.
[2]夏兰.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2019(12):10-11.
作者简介:余瑶(1992.01),女,汉族,安徽安庆,硕士,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教育管理
关键词:新闻传播;高校;网络“原住民”;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通过手机即可上网,因此社会思想也受到多元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针对网络原住民数量逐渐增多等情况,在新闻传播视角下应针对思政教育现状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结合当前的网络媒体技术注重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网络信息的传播成本降低、传播途径增多、传播周期缩短,因此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逐渐多样化和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并不相符,有分析教育现状并采取个性化的新闻传播途径,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
一、高校网络“原住民”思政教育分析
(一)高校网络“原住民”的定义
最早的网络原住民概念起源于美国学者,他们将出生在90年以后的年轻人定义为网络原住民,由于90年后出生的人从出生到起整个成长过程都与网络世界息息相关,由于网络世界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因此对这代人的吸引力更强,网络甚至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全部,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也养成了这代人的生活特。网络原住民与网络的互相依赖性较高,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差异性,即便是90后也有不同的分类,首先是西部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其网络依附感不强。其次是具有传统思维意识的人,虽然也会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信息,但是仍然保有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等其他信息传播的习惯。再次,部分人群经历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时代,但是现在网络的发展逐渐的代替了他们的部分传统新闻传播习惯。最后,则是新生代的青年群体,他们的出生和成长都与网络相随,网络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学习生活工具。
(二)高校网络“原住民”的特征
高校网络原住民是指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与网络接触密切的学生,他们既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具有网络原住民的特征。首先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很多人的ID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以虚拟化的身份出现,常常只是留下只言片语或飘渺的踪迹便消失不见,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实名制的普及,个人身份的真实性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网络原住民具有身份虚实相结合的特征。
其次,新生代大学生的独立思想意识更强,他们所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为广泛,加上年龄等特点,高校网络原住民不希望被框架式的准则所约束,而更喜欢追求独立自我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给了学生更多平台和机会,因此高校网络原住民希望打破常规、跳出传统的束缚,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关注[1]。
最后,传统新闻传播的话语权常常掌握在强势群体手里,而新生代的网络发展给了更多普通人的发声权和表意权,这也恰恰符合当代高校网络原住民的思想观念。在网络中的公共领域里高效网络原住民有更多发表观点的机会,同时言论自由也让新生代群体找到了情绪发泄的出口。平等的发声音权利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同时也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扩大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网络,但是很多不良信息的传播也能借助网络优势。
二、新闻传播视角下高校网络“原住民”思政教育探析
传统的新闻传播大部分都是以传播主体进行发生,而客体则只是被动的倾听,在新兴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改变,主客体有了更多的互动,互相的影响作用对传播效果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提升传播主体的功能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注重传播主体的功能性,所以从院校高层领导到一线教职员工都应该调整教学方案及教学思路,并对互联网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时代与工具互联网的应用性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以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和思想宣传。当前的高校网络原住民都是年轻学生,他们并不愿意受着传统的思想束缚而是喜欢在平等互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因此教育工作者在传播过程中应改变自身的传播主体地位,要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观察问题、审视问题,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思想传播渠道,并利用网络寻找教学资源。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及国际热点事件进行网络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还可以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进行小型研讨,以线上沙龙的方式推进个性化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2]。
(二)注重传播客体的自身潜力开发
当代高校网络原住民成长过程和经历都受到各种网络思潮的影响,而且学生处于热血年纪,在很多事情上缺乏客观的判断,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高校网络原住民正视多元化社会的思潮涌动,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以客观、积极、冷静的态度对广大高校网络原住民进行思想安抚,并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分析,激發网络原住民自身潜能。我国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沉淀和思想精华是教育的重要支撑,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内涵哲学的思想灌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文化自信力,以坚定的信念过滤网络中的消极信息。其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建议以实例分析的方式帮助高效网络原住民对网络事件进行辨别与分析,告诫学生们要时刻保持冷静,对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要学会拨开迷雾看本质,杜绝盲目跟风。最后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完全的杜绝网络是不现实的,要注重“疏大于堵”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注重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增加适当的户外活动,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产和学习方式,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更好的提高思政教育效率,需要相关教育人员结合高校网络语言著名的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方案,站在受众群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程华,林仕晖.高校"微思政"教育创新策略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3):109-112.
[2]夏兰.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记者摇篮,2019(12):10-11.
作者简介:余瑶(1992.01),女,汉族,安徽安庆,硕士,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