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的辱没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lu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历朝历代总免不了要发生一些辱没斯文的事件。到了汉武帝一朝,一直被国人尊奉为雄才大略、威武刚烈的刘彻也干过此类勾当。人们不禁要问,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且麾下文人骚客如云,诸如董仲舒、公孙弘、东方朔、司马相如等等,他怎么会有如此不良记录?不错,刘彻尊重文化不假,但耻辱人才也真,腐刑司马迁就是一例。
  其实,司马迁一生喜怒哀乐、迁升荣辱,皆与武帝息息相关。他甫入仕途,就得到了武帝的宠信,一路擢拔而来:28岁为郎中,秩三百石;38岁为太吏令,秩六百石。此官职品级虽不算高,但职掌天官,典司图籍,是皇上亲近之臣,用如今的话阐释,就是御前高参。这还不算厉害,他追随武帝36年,伴驾从巡竟达26次之多!掐指算来,当朝同僚,谁享有过如此殊誉!当然,司马迁也是一个知恩图报文化人,汉武帝的信任,让他意气风发,便下定决心为当今圣主亦为大汉王朝干出一番业绩。可惜的是,他的感恩之情最终没有融化蛰伏在武帝内心里的那份残暴。
  君臣关系转折的节点在于“李陵事件”。天汉二年,李陵率5000部卒,孤军深入,北击匈奴,一路拔寨略地,搅得大漠一片狼烟。单于惊恐之下,便集倾国之力,用八万人马将他死死困住。李陵且战几退,激战数日,虽杀敌万余,却终因敌众我寡,粮尽矢绝,最后只得向匈奴投降了。此消息传到朝廷时,武帝邀约众臣,正在为远征军的节节胜利而祝贺。而李陵投降之举,无疑是给他当头浇了一盘冷水,颜面尽失。最可怕的是簇拥在皇上跟前的那帮群臣,见主子不悦,便开始大肆诋毁李陵。一分钟前李陵还是英雄,一分钟后李陵就变成了狗熊。司马迁蔑视的就是这类嘴脸,当武帝询问他时,一个文人的率直与倔犟就显露无遗了:李陵领5000步兵,牵动了匈奴举国之力,且歼敌万余,功过可抵。至于投降一说,犹未可信。用假降保命,再图大汉之业,恐怕是其真意。于是,武帝派公孙傲戍守边关,伺机迎回李陵。此公一去年余,寸功未建,恐皇帝不满,便借一俘虏之口谎报李陵正为匈奴训兵,准备随时攻汉。武帝震怒,遂杀了李陵全家。其实,有汉人为匈奴练兵不假,却是李绪并非李陵。可怜李陵就如此这般地成了可耻的叛徒,而司马迁也因此获“诬罔”之罪。
  “诬罔”之罪,即欺君之罪,当判死刑。按汉律,在两种情况下也可以免死,一是用钱赎死,二是腐刑代死。恼羞成怒的武帝一开始就堵塞了司马迁赎死之路。如何堵的?一是将赎金从过往的20万金提高到50万金。司马迁不过是一个书生气的文官,50万金恐怕他穷尽一生也难有如此进账;二是密切观察有无资助者。资助就意味着与皇帝作对,作对就是寻死。呜呼,有钱者不肯相助,无钱者无法相助,此刻的司马迁,是否发出过“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叹?
  依司马迁刚烈的秉性,他极有可能选择轰轰烈烈的死,问题是武帝决不会让他像英雄一样倒下,他必须对这类桀骜不驯的文人进行一番羞辱,挫其锐气,损其傲骨,并在这一过程享受帝王的威严,而且,留下司马迁一条性命,还可以掩饰他骨子里的血腥与残暴,收获一份爱才惜才的美誉。所以,当帝王的内心阴暗到了如此地步时,司马迁想死也难了,而腐刑就成了他无可奈何、也是唯一的出路了。
  腐刑又称宫刑。史书载:“宫,淫刑也,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也就是说,所谓宫行,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从字面理解,宫刑的对象,一开始可能是淫行者,而把宫刑强加给一个文化人,没有先例可循,因此,汉武帝对司马迁人格与尊言的耻辱也就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司马迁宫刑过后,在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里,悲愤地写道:“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此可见,宫刑之厉,摧残之烈。
  问题是,这还不是司马迁最后的命运。宫刑过后,汉武帝又任他做了中书令。此职为内廷总管,一般由宦宫担任。身体残缺,已让司马迁受辱,再充任此职,更令司马迁心受煎熬!有人说,这是汉武帝惜才使然,又说,这是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一种补尝。呜呼,先折其身,后摧其心,如此补尝,是残暴,更是缺德。
  司马迁如何死的?史书找不到答案。但存三种说法:一是归隐山野,自然而终;二是被武帝近臣所诛;三是他活到了武帝之后,寿终正寝。其实,司马迁怎么死都不重要,即便是被武帝所杀又如何?因为腐刑之痛,对于一代傲骨铮铮的文豪而言实比杀头更甚。重要的是,汉武帝借文人的立威,且用了最阴损的手段,终是亲手把自己捆绑到了历史的耻辱之柱上。因此,腐刑于司马迁而言是大不幸,于中国文化史而言是大不敬,而于汉武帝而言则是大悲哀、大罪孽。
其他文献
王素与蔡襄、余靖一起,被史官并称为“昭陵贤御史”(宋仁宗赵祯的陵墓名曰“永昭陵”,“昭陵贤御史”犹言宋仁宗时的贤御史——作者注)。见诸《宋史·王素传》的王素“请罢不急之赏”,可谓这位“贤御史”之“贤”的一个显例。当时的情势,用蔡襄的话说,叫做“生民困苦,四夷骄慢”,国家内忧外患,边境很不安宁,急需用钱的地方很多,朝廷上下却是挥霍无度,没有节制,“中外无名之费”数倍增长。“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
期刊
李逵这个人在梁山上是最奇怪的,这种奇怪由一件事可以看出:这位被江湖上称为黑旋风的家伙一方面似乎风格特别草莽不羁,嗓门大,爱喝酒,爱杀人,心思简单,以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著称,他对于忠义或替天行道之类的大道理也没什么兴趣,但另一方面,他却是宋江最信任的人,他一见宋江则毫无脾气,仿佛自我矮化到泥土里。一句话,他在宋江跟前和在别的地方,完全是两个人。  不可否认,到了梁山泊,李逵的個人事业确实达到了顶点,
期刊
建文四年(1402)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率军进攻山东,企图一鼓作气,扫清进军京师的障碍。不料他面对的是铮铮铁骨又英武强干的守将铁铉。燕军连攻三个月都攻不下济南,于是便阴谋掘开黄河大堤,引黄河水灌城。  为了济南百姓的安危,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他派壮士暗地里在城门上置下千斤闸,又让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济南城快被淹了,我们就要死了。”不久,还尽撤楼橹防具,派城中百姓长者做使者,到燕王大营跪
期刊
据史料记载,当年周成王大封天下时,见楚国的祖先其貌不扬,其国又在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地,因此就册封了他们一个姓氏“芈”,发音取自羊叫的“mie”(音同“咩”),鄙视之情可想而知。  后来,秦并六国后,芈的读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至宋仁宗时期,在丁度等人编纂的韵书典籍《集韵》中,终于确定了这个字的读音:  芈姓,诸楚所出。芈,羊声也。母婢切,音弭。  “芈”这个字的读音暂时解决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女
期刊
1973年的某个深夜,年近六旬的顾准独坐在京城的某个牛棚之中。  那时,最爱他的妻子已在绝望之余自杀了,亲密的朋友相继背叛消沉,连他最心疼的子女也同他划清了界线,而那场“文革”浩劫,似乎还没有任何终结的迹象。  人活在那样的时节,似乎真的走到了尽头。但读书人顾准就在这时开始写书了。  他默默地在一本小学生的习字簿上写着字,他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写下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神游千古,忧在当
期刊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
期刊
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南迁,在湖南长沙筹组“临时大学”,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大”。1939年开始恢复招生,从全国各大学优秀毕业生中遴选,报考者须先交论文,论文通过后再进行笔试,笔试之外还有口试。周法高获得考试资格后,在重庆傅斯年寓所参加口试,由于答辩时间很长,午间他一边吃着包子,一边回答老师问题。他的作答不仅没有引起反感,反而得到傅斯年的垂青,建议他从事汉语历史语言学的研究,由此奠
期刊
唐太宗是个求贤如渴的君主。尽管身边有一干能臣良将,依旧多次发布求贤令,希望将天下英豪皆揽入朝中。  这天早朝后,唐太宗召见左右仆射房玄龄、杜如晦,想请他们推荐一些青年人才。唐太宗等了很长时间,房玄龄、杜如晦还没来朝见。他有些不高兴,又让执事太监传自己的口谕,限两人半个时辰内到达,否则以轻慢君主之罪论处。半个时辰很快过去,房、杜二人满头大汗赶到唐太宗驻地。他们跪在地上说自己公务缠身,耽误圣上不少时间
期刊
一个春天的早晨,妈妈就将父亲和我们哥几个早早地叫起,说:咱家后山墙有点堆了,趁着天好修一下!  正要准备开始动工的时候,忽然传来唧唧喳喳的鸟叫,我忙抬起头,见一只麻雀正在我们的头顶不停地盘旋,叫声一声比一声急。这时,父亲手指房檐,大声喊道:“看,这里有一窝小麻雀,怪不得这鸟这么叫呢!”父亲心疼这些小生灵,随手把窝连同小鸟端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在了离我们不远的一块平地上。  那鸟窝,是用一根根柔软的
期刊
春节过完了,大批农民工和大学生纷纷踏上了求职的征程,开始了新一年的奋斗。  而在民国时,由于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人们求职更不容易。先来讲个就业的故事:据《中州轶闻》载,那时,有个河南人叫靳志,他不仅致力于国学研究,还留学英法,精通英文、法文。正因为他精通此两种外语,先是被录用到外交部工作,后又到重庆另一个部做笔札工作,正好用他中国旧文学的功底。他曾经自我解嘲说:“亏我洋货国货俱全,可供顾客选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