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回肠出血的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tr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空回肠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山东省7个地市级医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空回肠出血住院患者72例,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13~85岁,平均47岁.所有患者空回肠出血经内镜、影像学或手术确诊.回顾性分析空回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及主要临床表现等.结果 72例空回肠出血患者中,肿瘤为出血常见病因,占58.3%,42/72,其他依次为炎症(9/72,12.5%)、憩室(7/72,9.7%)、血管病变(7/72,9.7%)、克罗恩病(3/72,4.2%).男、女病因构成比及空肠、回肠出血病因构成比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以便血和便血伴腹痛为主.手术仍是目前确诊的主要手段(54.2%),其次为胶囊内镜(23.6%)、选择性动脉造影(9.7%)、小肠气钡X线造影(6.9%)、结肠镜(2.8%)和小肠镜(2.8%).伴随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贫血、肠梗阻、腹腔脏器转移、休克、肠粘连、肠穿孔.结论 小肠肿瘤是引起空回肠出血的主要原因,且主要位于空肠;而炎症、血管畸形和憩室则主要位于回肠.应加强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在临床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患者男,31岁,因交通意外,于当地医院行肝不规则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术后2个月突发寒战高热并咳"脓性痰",诊断为左侧脓胸,行肺部病灶切除术、纤维板剥脱术、膈肌脓苔清除术.术后仍咳黄绿色黏液痰,诉味苦,每天量约200 ml,平卧时痰量增加以致不能入睡,无发热、偶有呕吐,为胃内容物,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后人我院.体检:左肺呼吸活动度减小,下叶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并闻及湿罗音。
期刊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EIS)是两种有效治疗和顶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本研究根据肝功能严格选择入组患者,对行TIPS的患者采用8 mm小口径支架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道,辅以组织胶栓塞曲张的胃冠状和(或)胃短静脉,并以EIS治疗做对照,观察TIPS联合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栓塞术(SEVE)治疗和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近期疗效。
期刊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腹膜炎,约占结核病的5%.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女性发病率高[1].本文就56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期刊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诊断的病例约有900 000例.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相关因子.1990年Correa等[1]首先提出了Hp引发胃癌的Correa模式:即经过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一系列过程。
期刊
临床发现,约1/3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患者在其患病前曾有急性胃肠道感染史;部分被肠道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的患者,在病原体已清除及黏膜炎症消退后,可发生IBS样的症状,称之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l-IBS)~([1])。
期刊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及Hcy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 收集310例UC患者和936名正常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ELP)法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A1298C、甲硫氨酸合成酶(MTR) A2756G和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MTRR) A66G基因多态性;并从中随机选取88例U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具低度恶性潜能,占胰腺肿瘤的0.17%~2.70%,临床罕见,以往对其认识不足,术前难以正确诊断,病理学检查又极易误诊.现回顾分析几例SPTP病例资料,探讨SPT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期刊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部青年  4月28日,构建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研讨会上,举行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第1万列发车仪式,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部湾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延强现场连线钦州集装箱中心站,宣布班列发车。  这一列从钦州港东站驶向重庆团结村站,满载3687吨大米、氧化镁、石英砂等货物的集装箱班列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今年开行的第1818列班列,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是胃癌和胃淋巴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994年WHO将其列为第1类生物致癌因子。Hp定植在胃黏膜上皮和黏液层之间,引起胃黏膜炎症。
期刊
患者男,60岁,因腹胀、纳差1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既往有乙型肝炎史30年,饮酒史20年(每日摄入乙醇60~200 g).否认结核病史.入院体检:体温36.4℃,神清,精神萎靡,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可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