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微语录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巧】
  尼康中国:#尼康学堂#拍摄雾一般在日出1—2小时后是最佳时间,那时的太阳光比较强,雾气也减弱了一些,远景在雾气中显得朦胧模糊,近景,中景比较清晰,轮廓比较分明,能获得很好的透视效果强的照片。雾天的时候一般使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可以增加画面的透视效果和景物立体感。
  7月6日16:25来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言论】
  佳能:#影像名人谈#“摄影暗示着我们能够以相机记录的影像了解世界,而这样的了解,与‘认识’是背道而驰的,因为真正的‘认识’必须由不以表象看世界作为起始。因此,我认为严格来说,我们从未能够透過一张照片而真正理解任何事情。”——苏珊?桑塔格
  7月6日17:48来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花花镜界:今年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恰逢玛格南图片社成立65周年,艾略特?厄维特(EIliott Erwitt)在此次摄影节有重头的讲座和展览。Adriana Lopez Sanfeliu记录了这位摄影大师在阿尔勒现场的72小时。最受启发的是,艾略特?厄维特在讲座时说,“Everybody that has a phone i5 now a street photog rapher,(每个有手机的人现在都是街头摄影师)”
  7月9日14:57来自新浪微博
  贺玥玥: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過的书,看過的电影,听過的音乐,爱過的人。——安塞尔?亚当斯
  7月10日10:28来自iPhone客户端
  闫璐:对于纪实摄影来说,需要离得很近才能获得好图片。不是镜头距离主体很近,而是摄影师与拍摄主题之间的心理距离。仅仅为获得一张好照片而举起相机是不够的。纪实摄影的关键是摄影师对选题的了解深度,技巧其实是次要的部分。
  7月10日25:30来自索尼Xperia s
  【资讯】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于今天(7月2日)在法国如期举行。2012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继承了每年的展览特点,展出一系列高质量艺术作品的同时,更在摄影节期间举办精彩的讲座、交流。幻灯演示,以及图书、广告等活动。
  7月2日16:21来自分享按钮
  柴继军:美国奥委会媒体日,法新社摄影记者KIamar拍摄的奥运选手的照片,通過Getty在美国发布后遭到美国舆论恶评,菲尔普斯的照片被评为“美国病人”,其他奥运选手的照片被评为“史上最丑奥运选手照”。但也有人认为klamar是第一次拍运动员,视角独特。同时,图片编辑的把关职责也备受争议。
  7月9日22:17来自新浪微博
  新摄影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手机画质和相机差不多——至少在看小尺寸图片时。不過如果将照片放大,它们在画质上仍然有不小的差别。BuzzFeed的John Herrman近日发表题为《也许是时候重新拿起真正的相机了》的文章称,高分辨率屏幕的出现,将使得手机拍照用户重新回到数码相机的怀抱。
  7月6日11:04来自新浪微博
  【人物】
  Lens杂志: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奥地利摄影师,27岁时加入马格南图片社。他的作品改变了很多人对彩色摄影的观念和创作,被誉为“色彩魔术师”。他曾被美国《大众摄影》评为最有创作思想的10位顶级大师之一。这组选自他晚年拍摄的照片。
  6月30日19:45来自点点网
  【作品】
  南都视觉:#摄影镜鉴#上海摄影师范石三,以独生子女的角度拍摄出一系列名为“Two Of Us”的作品。摄影师3年前开始为独生子女拍摄这样的肖像,拍他们和他们的镜像并存于同一空间的状态。范石三认为,“Two Of Us”的拍摄对他来说是一个仪式,把这段被称为独生子女的时代记录下来。
  7月5日17:03来自新浪微博
  花花镜界:近期一直在关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法国女摄影师juIie de Waroquier的作品,背影,肩膀。手……简单的局部,简单的情绪,简单的梦境。她参加了2012年度the Prix SFRJeunes Talents大赛的竞争。
  7月6日18:48来自新浪微博
  影像基因:“Life after Sumo”是摄影师Reed Young的作品,他通過对日本退役后相扑力士的生活记录,来呈现其经历巨大生活方式转变的過程与状态。相扑力士是日本收入最高的运动员阶层,是媒体最热衷报道的目标,在竞技场拥有社会地位和人们的尊敬。当他们离开熟悉的竞技场后,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艰巨的问题:如何开始新的生活。
  6月28日15:17来自新浪微博企业版
  快拍快拍网:Todd Laffler在十几岁时开始摄影生涯,拍摄滑板让他拥有了寻找和拍摄最佳时刻的第六感。当拍摄婚礼时,他会选择在较轻松的氛围中把握自然场景。做安静的观察者和独立的拍摄者,随时把握正在进行的事物。Todd Laffler认为婚礼上拍出的照片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充满艺术的故事。
  7月10日17:01来自新浪微博
其他文献
王安禾的职业与摄影的关系甚微,既不拍照片挣钱,也不做器材生意,但是要论拥有相机的数量与质量,他却是京城相机收藏圈里数一数二的人物。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近三十年来,王安禾积累了1000余台古董相机和经典机械相机,其价值难以估量。然而,在他的收藏经历中,却很少有大价钱的收购举动。套用时髦的话说,王安禾秉持的是“价值投资”理念。  在刚刚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大城市中委托商店(也叫信托商店)的业务
期刊
本期《职业摄影师》以泰瑞·奥尼尔(Terry O’Neill)的摄影作品为封面,讲述了对奥尼尔影响较大的几位摄影师和他偶然进入摄影界的经历。此外,还介绍了水景摄影师乔纳森·科瑞彻莱(JonathanChritchley)的摄影工作坊。本刊编译如下。  影响摄影师泰瑞·奥尼尔的大师们  英国摄影师泰瑞·奥尼尔在接受凯瑟琳·安克尔的采访时首先介绍了几位对自己影响颇深的摄影师,包括欧文·佩恩(Irvin
期刊
走进王士元的相机收藏室,估计所有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在60平米的大厅里,上千台相机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小到只有火柴盒大小。重几十克的,大到几百公斤重的。在王士元看来,相机制造技术涉及精密工业、光学。材料学,人机工程等诸多学科,而从国产相机收藏中可研究中国工业发展进程。  王士元拥有的第一台相机是哈尔滨生产的天鹅牌35PA。当年他背着这台相机进入部队,并成为专业摄影报道员。也正是在部队,他拥有
期刊
上海午后,气温尚未“退烧”,赵振新老师从辛庄的家里特意赶到市中心的工作室,来跟我说说这“发烧”的收藏界。老赵的“国产相机陈列室”在静安区康平路一条安静的弄堂里,占据底层的客堂间,用他的话来说,买下这个空间是为了来朋友时有地方喝茶聊天。  关于老赵这30多年收藏国产相机的故事,其中大半已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比如80年代初他用80块钱换来一包已拆成零件的德国相机,在修复拼装的过程中迷上了这种精密机械,从
期刊
赵俊毅是摄影器材圈里的“熟人”,做二手相机生意已经19个年头:他也是二手相机商人中的“文化专家”,长期从事国产相机和中国摄影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其文章在网络媒体的转载率颇高。  年轻时的赵俊毅在天津感光胶片厂上班,受到环境和周围同事的影响,加之上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摄影成為了让他“最来神儿”的业余爱好。这种“来神儿”不仅体现在爱拍照片上,也体现在不断的学习中。由于感光胶片厂的业务和
期刊
摄影师刘展耘在微博上这样介绍自己:“拍过N多美女,玩过N多相机,去过N多地方,吃过N多美味,打过N多游戏,养过N多只猫……现在狠爱生活”。他在微博上总是习惯用“放下毒”来展示自己的相机和镜头收藏:用“到某某地就为这一口”标记自己吃过的美食……由于他的文字非常言简意赅,甚至多少有些挑逗性,图片又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因此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谈起自己的相机与镜头,刘展耘滔滔不绝:“我收藏的每一台相
期刊
入行十几年,从尼康FM2、佳能EOS1胶片相机到现在的数码单反相机都有用过,但作为一个不那么迷恋器材的职业女性,始终是对扛着沉重机身、长短镜头这件事很发怵,所以总是以不拍片的图片编辑自居,宅着阅过佳片无数,却很少外出拍片。  前不久,号称“口袋机皇”的索尼“黑卡”RX100推出,颇引人关注。RX100定位于“专业备机”,是目前Cyber-Shot系列产品中画质最高、定位最高端的产品。 这款便携准专
期刊
朱庆辰将他收藏的30多台老相机齐刷刷地陈列在办公桌后方的书架上,这样每天办公时,他都可以“靠”着这些心爱的玩具。和职业藏家不同,他觉得收藏相机这件事不能当饭吃,而应该当酒喝,因为往往喝酒的时候心情才会好。在视新传媒集团采访朱庆辰时,恰巧遇到了和他一起搞相机收藏的宋小海。宋小海刚刚风尘仆仆地从毛里求斯回来,出行前跟朱庆辰借了一台哈苏老相机,回来后立马夹着一大摞胶片赶来和自己的好“藏友”分享拍摄的喜悦
期刊
商业摄影师在棚内拍摄静物时,都有这种经验:客户往往同时需要横构图和竖构图的两张照片。而且这两张照片内主体的位置和周围的关系不能改变,这其实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过借助曼富图推出的L形通用竖拍快装板,我们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  垂直L型设计  曼富图的设计师通过直角L形结构来解决横竖构图切换的问题。 这是一个L形的快装板,相机可以安装在快装板的两条臂上。我们可以通过该产品附赠的标尺来调整镜头到快装
期刊
编者按:本期专题关注摄影师自己制作摄影集,必然要涉及其种类与途径,以及出路。与各类组织或机构合作印制画册也是摄影师自己制作摄影集的方式之一,相较于纯粹表达自我的个人摄影集,这种方式似乎多了一些限制,不过它更有目的性,也方便照片的传播。2010年,一直关注“老人”题材的摄影师周仰开始了与NGO(非政府组织)“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的合作,拍摄了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所老年日托所,后来有了画册《日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