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文的春节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unb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假特别策划——“春节的面孔”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饯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历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其他文献
什么是引用?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板。雇了三个小孩当学徒。寒冬腊月不生火,让孩子睡凉炕。学徒想生火,老板却说:“俗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还用烧什么炕呢?”有一天。来了客人。老板吩咐小学徒烧开水。半天不见开水送上来。老板急了,跑到厨房一看,只见地上放着一壶凉水。三个学徒屁股对着水壶,正坐着聊天呢。老板火了,吼道:“你们在干什么?”“烧开水呢。”老板一听更火了:“连火都未生,能烧开水吗
美国:假期参加义务劳动  每年6月到8月,有整整10周是属于美国孩子的快乐时光。学校通常只有几本暑期阅读的书目要求学生去看,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作业,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  美国夏令营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100万儿童与成人参加夏令营。很多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夏令营。夏令营以玩为主,有音乐、运动、美术、科技、手工等。也有一些寓教于乐的补习文化夏令营,内容有读书、
我们班,有着自己的一份骄傲,那就是我们的班刊——《凌霄花蕊》!身为这份杂志的编辑,我更加骄傲。  这份杂志,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陈老师提出创办的。陈老师提出这个想法后,立马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支持,同学们纷纷报名,积极投稿,已经完成的三期班刊得到了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三期班刊,凝聚着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心血,特别是班刊的总编陈老师,从构思到编排、校对,再到最后的杂志印刷,甚至是印刷后的工作,陈老
在刘绍棠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表现“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写的是京郊运河旁作者的家乡过年的情景,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具有浓浓的年味儿。  文章开头以二十四节气引出春节,一个“最”字,把春节置于“第一节日”的地位。接着,作者运用“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程度逐步升级,表现了越到年根,年味儿越浓。  文中,作者共写了10件事,具体
〔摘要〕 相对于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外交政策文本既有“不变”的因素,又有“变”的因素。其“不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稳定性:继续保持和平发展,这是基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的战略机遇及发展步骤与目标未发生重大变化;其“变”体现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趋势:向着更加积极作为的方向发展,这既是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此提供了条件,也是日益增长的国家海外利益及国际政治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论是“不变”还是“变”,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常常迷醉于诗词的美妙意境之中?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初初也是哦!古诗词是古代贤哲思想、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多读诗词,不仅可以体会诗词的美妙意境,增长历史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初初相信,大家一定也想成为“灵秀”之人吧!要想在品读诗词时受益良多,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阅读《幼时记趣》,我们每每会被沈复先生在文中体现出的童心、童趣所打动。不过,你思考过没有,沈复先生儿时的这份“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让我们展开探究性阅读,来追溯其“趣”之源头所在——  首先,眼睛变成镜头——细察。  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幼时记趣》中,“我”的观察是用心、细致而有成果的。首先,“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其次,“我”有爱好观
【习作巡诊】  难忘那声音  李耀炜  家中的一隅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它属于我的奶奶。  家中的老物件大多更新了,父母也曾多次提议把这台缝纫机扔了,但每次都被我阻止,只因我有一份弥足珍贵的情思需要它为我保藏。  从前,爷爷奶奶与我们同住,我孩提时的大部分时光都是与两位老人一起度过的。奶奶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她在退休后很快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做针线活。奶奶生得一双巧手,我幼时穿的衣服多是出自她之手
时光荏苒,我在泰国那空沙旺女校的三年求学时光已经渐渐遥远。现在想来感触颇多,我非常感谢命运的安排,没想到小时候的兴趣会使汉语慢慢地走进我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人生的道路。我立志不但要把汉语学好,而且一定要拿到奖学金去中国留学,我要向所有的人证明我一定会有很好的前途。  学校的那些日子  那空沙旺女校成立之初是一所女校,2000 年才开始招收男生。我们班有34个学生,31个女生、3个男生。由于离家较远,
为什么要写这四件事呢?当时写的时候,有一本杂志要我写回忆童年的文章。我想: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大概和同学们一般大小,是十三四岁。真是年华似流水啊,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是七十几岁的人了。  我感觉到同学们是非常幸福的,而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没有这么好,没有这么敞亮的教室,但是,老师教我们也是激情澎湃的。比如刚才讲到新派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姓黄,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