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与传承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考察的重点是东干人的婚姻仪式,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采访、案例分析等方法,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分析东干人民俗文化中留存的中国文化痕迹,分析东干人婚姻程式中蕴含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了解东干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回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域文化的吸收及本土化的特色,探讨这些“离乡背井”的东干人如何通过一些重要的生命仪式来塑造群体认同,保持穆斯林移民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揭示这种社会性的仪式背后具有的人类深层的文化心理,同时对跨境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文化格局做阐释。
  关键词: 东干人 婚姻仪式 文化中介 文化认同 文化变迁
  东干人是19世纪移居到沙俄所属的中亚地区的西北陕甘回民及后裔,是穆斯林华侨移民群体,1924年被苏联定为中亚地区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东干族”,但东干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回族身份。东干人和中国回族同宗同源,虽然从地域上看,它是中国境外的一个独立民族,但从文化源流、民族特征、民族观念甚至从族群认同上讲,它是回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丁宏,2005)。他们不喜欢被称作“东干人”,认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自称“中原人”,或者“中国西北老回回”。作为境外华人群体,东干人是中亚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中介”,还是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的“中介”(丁宏,2006)。东干人聚居区“就像一个个保持完好的中国清代活态村史馆”,将秦汉雄风、古国遗韵的基因密码非常神奇地保存了下来。在远离故国的中亚地区,东干人聚居区成为华夏文明在异域他乡的一块文化“飞地”①。
  仪式是衡量移民文化变迁可观察的文化特质,保持仪式成为离乡背井的海外移民追求共同生活意义的依托(马强,2012)。从国内文献来看,国内最早关注东干人婚俗话题的是张国杰。张国杰和托尔斯托夫1986年在《世界民族》杂志发表《苏联东干人的婚姻家庭》一文,指出东干人与异族通婚较少,受邻近民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及其他民族的影响,東干人也有换亲习俗。新疆师范大学的张芯语(2014)的硕士论文《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婚俗调研》运用民俗学方法,通过驻村实地观察、走访、体验和调查,从择偶、婚龄、婚嫁礼俗、婚礼程序、婚后礼仪五个方面对东干人的婚礼习俗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综合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东干人婚姻仪式的考察和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
  一、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为主,也有一夫多妻,多生育。婚嫁严守伊斯兰教规,不与外族通婚,反对近亲结婚。
  东干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从扎根中亚的第一代东干人开始,就代代相传念念不忘自己的根,对集体和民族存在较高的依赖感,民族内部凝聚力强。东干人作为中亚地区一个弱小的少数民族,最大的难题并非一地一村之争夺,而是要在强大的异族面前确保本民族的繁衍和壮大,不使自己的族群消亡。为保持自己的“纯正血统”,东干人反对近亲结婚,不与外族通婚,男女双方都是穆斯林才能通婚,以免被外族文化渗透和融合。偶尔东干村的男人可以娶别族的女人,但是东干村的女人决不会嫁给外族的男人。东干人的女娃很少与外族通婚,与外族人通婚的女娃会遭“白眼”,让人瞧不起。
  二、东干人的婚礼仪式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国汉族“六礼”的传统,婚庆程式同时有回汉两族的习俗。
  东干人的婚礼仪式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国汉族“六礼”的传统②。缔结婚姻,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过程。东干人子女的婚姻由家长包办,讲究“门当户对”,要“明媒正娶”。这在中国大陆及其他华人社区,已被视为是过时的封建礼教,但在东干人中仍然流行。“纳采”就是说媒,东干人称为“打发媒人”。年轻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先要有父亲、母亲的“口话(意即:同意),然后男方要打发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媒人一般是由男方家的亲戚或者朋友担任,并且是双方家里认识的人。媒人去向女方家多次求婚,“次数少了,显得你的女娃没有地位”。如果同意,女子的父亲会和媒人握手并问好,叫“给话”。征得女方父母的同意后要吃“定茶”,送卡利姆,定日子。然后男方下聘礼订婚;如女方家长收下礼品则表示同意。拒收礼品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双方满意,则商讨结婚日子。即使自由恋爱,也要通过“明媒正娶”这一关。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和自己喜欢的人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就会轻视他,认为他不遵守礼教随。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东干人虽然受父母之命、煤妁之言的约束,但有相当一部分为自由婚。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便能成亲。
  婚庆程式包括新娘坐炕、哭嫁、道别、叩拜、过门、开席、随礼、答谢作揖、新娘回门等程序,婚礼用品的装饰及新娘的发饰和着装保留着中国清末西北地区的婚嫁风俗。东干人的婚礼中从大场面到小细节,都是使用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红色。
  东干人女子出嫁前要在自己的小屋里“坐炕”,静坐三天,回忆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新娘出嫁前一天,与女友在小屋里或唱或哭,悲叹分离,东干人叫“少女会”。新娘要“哭嫁”,与娘家人泪别,在途中还要哭泣,以表示不舍离开父母。
  中国清末民间旧俗新娘的传统嫁衣是:“头戴凤冠,脸遮红方巾,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东干新娘的发式和衣着就是中国清代妇女的翻版。结婚当天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要梳起样式复杂的清代妇女的发式——“燕子头”,戴上银发簪。“燕子头在今日中国早已销声匿迹,现在只能在古装电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新娘”凤冠霞帔“的服饰,今天在东干族内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③。结婚时,新郎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新娘头顶红花高髻,梳燕燕头,脚蹬清代样式的绣花鞋,从上到下,大红大绿,十分耀眼。东干新娘服装的绣花上一定要有八宝图案,代表忠贞和欢乐、安康和长寿,幸福和忠厚、富贵和力量,祝愿婚姻幸福及生活美满忠贞和多子多孙④。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这些象征“多子多福”、“招财进宝”、“迎福纳祥”的婚礼饰品中得到充分展示。第二天要做“试刀面”,在公婆和男方亲戚面前展示自己下厨做事的才能,第三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看望岳父母及亲属。男方用花车迎娶新娘,新娘到夫家后,晚辈端上一盆清水,让新娘洗脸更衣。   东干人婚礼中有“摆嫁妆”,就是在“拉陪房”那天,娘家会把所有的陪房摆放在院子里,供亲戚观赏,也为前来“拉陪房”的女婿及好友们提供方便⑤。“摆嫁妆”这种习俗不仅展示双方家庭对新人婚姻的重视程度和美好祝愿,更是为即将嫁出的女子赢得更多的地位。但过于看重“陪房”,会形成盲目攀比的风气,也会形成不正确的消费风潮,这都反映出过去婚俗中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⑥。
  三、婚庆宴席生动反映了以中国西北饮食文化为基础的多民族的文化融合特征及中国域外移民文化变迁的痕迹。
  由于受当地其他民族的影响,东干人在一些社会交往的细节上发生了变化。如东干人见面,像回族人一样互道“色俩目”,但习惯用当地突厥民族的方式手捂前胸鞠躬行礼,再以俄罗斯人的方式互相拥抱(丁宏,2005)。由于同是穆斯林民族,东干人的适应似乎容易得多。东干人婚宴用长条桌,男女分坐,有别于汉族的“四方八仙桌”,流水席,主食手抓饭,萝卜炖牛肉,分餐制,没有酒。从婚庆宴席的食物上看,除了中式的蔬菜肉食之外,他们也吃馕、面包和手抓饭。东干人吃饭也用筷子,但他们不像中国人的习惯,即直接将盘子或碗中的菜夹起来送进自己的碗里或直接入口,而是像俄罗斯族一样,先用勺子或叉子将菜盛入每个人面前的盘子中。东干先民到中亚之前,当地的哈萨克及本地吉尔吉斯族等都是游牧民族,东干人将农业文化注入中亚文明。
  与中国内地婚礼不同的是,东干人的婚礼上人们尽情唱歌跳舞,很多地方都是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四、问题与思考
  东干人子女的婚姻形式上还是由家长包办。问题是如果两个不是“门当户对”的人相爱,双方父母有一方不同意,产生矛盾与冲突怎么办?中国民间的缔婚过程要进行占卜问卦,媒人或者村中的老人要给准备进入婚姻的这对男女进行占卜,合一下“生辰八字”,看看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如果结果相合则视为有缘分,接着就是订婚。如果占卜结果为相克,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或程序也无法改变相克的运则被视为无缘分而不能订婚。如果两个人相爱但是各种原因不能结婚那么他们会怎么办?东干人对婚姻的态度怎样?男方是否可以“入赘”?东干人婚姻中的离婚与再婚,没有人考察,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婚姻的现实状态如何?是否存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现象?中央电视台2012年春节期间做了一个《新春五洲行》的节目,到中亚的东干人“陕西村”进行了文化采风。记者采访当时一个准备出嫁的新娘:“见过新郎吗?”她回答:“没有见过。”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男人“过一辈子”,这对现代中国人来讲有点不可思议,“太冒险了”。东干人如何保持婚姻的稳定性呢?许多资料上说东干人一夫一妻制不太严格,有娶小的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与其他地区人员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一夫多妻”制在东干人聚居区还很普遍吗?东干的年轻人还是严守不与外族通婚的规矩吗?以父母包办为主要形式的择偶标准里,选择贤惠孝顺的比例远远大于相貌身材、有能力与经济实力强,说明东干人更注重女性的内在品质与持家能力,多数家庭择偶时考虑更多的是传宗接代和家庭生活。这种传统的择偶标准是否对东干人婚姻的稳定性有影响?汉族新娘的婚礼饰品中有“照妖镜”,以防止巫术和“反冲”等的考虑。但是东干新娘好像没有这个“辟邪”的东西。汉族婚礼中的“问名”这个环节,在东干人那里好像没有得到关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干族无论从民族还是文化上都与中国的陕西和甘肃等西北的回族有共同之处。百余年来,东干族与故土音讯隔绝,但是“乡音不改,民风不移”,艰难传承着华夏文化,多地关注保留他们原来的文化原型,对母国有强烈的认同。东干族之所以如此顽强地保持着与母国的文化认同,是基于“民族防御”心理吗?这种文化态度是否会鼓励东干群体不愿与东道国社会的多民族社区共存,使东干人很难更广泛地融入中亚多民族环境?
  与中亚同是穆斯林的其他民族群体相比,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方式的东干族的汉文化色彩更加鲜明,这是区别于中亚其他穆斯林的标志之一,也是东干人身份同的标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题文化,儒家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中华民族各民族共享的思想基础和礼仪范式,被少数民族吸收,最终成为其习俗。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而成的回族文化,载着回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计方式进入中亚广阔的土地上,给这个多民族交汇地输入了新的文化血液,并在长期与中亚各民族和俄罗斯文化相互撞击与磨合、相互影响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东干族妇女擅长手工制品,新娘的嫁衣是东干族妇女展示其高超的手工绣片的最好机会。但是到中亚东干人聚居区采风的中国记者观察到东干婚礼中手工缝制含有大量中国元素的陪嫁物品较少,很多旧时的嫁妆如棉花和绵羊已不多见,更多的是买现成陪嫁礼服和被褥。居住在城市里的东干年轻人的婚礼穿白色婚纱,由于时代变迁,这个中国近代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被挖掘后如何保持和继承下去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准备到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聚居区进行文化调研,采用参与式观察收集第一手材料,设计详细的访谈提纲,并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东干人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做更进一步的考察。选择一两个家庭的个案做个人生活史调查,进行细微观察、收集生活细节和行为的材料,探索域外华人文化变迁与传承的轨迹。
  注释:
  ①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飞地的历史成因相当复杂,具有边缘地带的某些特征:政府控制力相对薄弱,行政管理松弛且成本较高;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多样性色彩比较浓郁。
  ②六礼,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③哈萨克斯坦一个叫“东干”的族群[N].北京晚报,2015-10-21.
  ④武宇林.中亚东干族婚礼习俗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2(4):104-108.
  ⑤⑥李建军,张芯语,刘娟.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婚俗调研[J].新疆社会科学,2015(2).
  ⑦乌兹别克斯东干文化面临消失——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州塔尔气克县的陕西村[J/OL].人民网,2014.10.6.
  参考文献:
  [1]走近东干人:“东干”的来源和“东干”的研究[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6.11.04.
  [2]丁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4).
  [3]胡振华.生活在中亚的一支华人穆斯林——东干人[J].中国穆斯林,1999(01).
  [4]惠继东.西北回族文化在东干文化中的传承与变异[J].西夏研究,2014(2).
  [5]马强.生命周期仪式与穆斯林移民文化变迁——对纳萨里.德森关于荷兰穆斯林仪式研究的反思[J].思想战线,2012(04).
  [6]武宇林.中亚东干族婚礼习俗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12(4).
  [7]张芯语.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婚俗调研[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8]张国杰,托尔斯托夫.苏联东干人的婚姻家庭[J].世界民族,1986(06).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家已经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政府于2006年9月公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但是很多普通百姓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足,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和微信平台推送相关非遗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论述生态文明的含义及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问题与生态破坏等问题。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
摘 要: 一直以来,英语语言教学都是中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选用英语教材受到英语语言教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英语词汇角度入手分析“英语时光”系列教材中的英语词汇量增长情况、词汇循环和词汇分类,从而得出此系列教材是否值得英语教学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并提出相关语言教学建议。  关键词: “英语时光”系列教材 英语词汇 英语教学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语言教育是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
摘 要: 中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我国社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美术绘画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逐渐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传统美术绘画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美术绘画课程教学实际,重点阐述如何上好美术绘画实践课,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中职学校 美术课堂 绘画教
摘 要: 大连海洋大学有“学贯江海,德润方厚”的校训精神和“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融大学校训于学校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完备教学科研平台,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校训 大学精神 大连海洋大学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意味着日月分明;亲,表示的是去污建新;善,要求品德方厚。所以,大学的主要精神就在于“明、亲、善”。笔者以大连海洋大
摘 要: 古典诗词的分析鉴赏要注重对诗文的诵读涵咏、对意象意境的想象还原、对主旨的多元解读。传统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形式单一,难免流于形式化。中职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将增强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意识及提高教学效率,使信息技术的功能演变为促进学生學习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工具,大大推动语文教育改革进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关键词: 古诗词信息化 中职语文 教
摘 要: 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为例展开高校高端人才引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高端人才在融入国内环境、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情况,对高校人才引育现状进行梳理,立足实际,规划长远,提出更加积极
摘 要: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为辅导员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生问题提供了平台。本文通过对一则预警学生帮扶案例的分析,提出从预警信息网络系统、辅导员预警能力、学生管理预警制度三方面着手构建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从而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业困难 预警机制 预警能力 信息系统  当前,高职院校一些学生学业荒废、违规违纪有心理问题,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因
摘 要: 明初晋北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主导,以空边清乡、戍边置屯、躲避战乱为目的,将雁门关外诸州及北元蒙古控制下的汉民集中至朔州马邑圪针沟一带,再由此处分配迁徙至北平、京师、中立府及山西内地等地的移民活动。《明实录》、《读史方舆纪要》等正史资料都对该事件有明确记载,目前发现的大量家谱材料也佐证了其真实可信。研究明初晋北地区的移民活动不仅可以打破人们对明初山西移民的固化认知,发掘新
摘 要: 社会同一性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的两种不同过程,由此提出集体自尊的全新概念。基于中国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人作为中国国民的集体自尊不断增强,在这一基础上通过社会认同理论的指导对中国人的集体自尊进行心理探析。  关键词: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认同 集体自尊 “十九大” 国民  一、社会同一性的理论简析  社会同一性,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广义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