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境中穿越小河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达小河墓地,独自静坐于一处,静观这神圣死亡殿堂,我不由得想起贝格曼和他的向导,想起伊弟利斯和他的团队。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近4 000年的沧海桑田巨变,听见了4 000年前的哗哗流水声,听见了无垠的芦苇叶被风吹动时沙沙的摩擦声,听见了各种水禽的鸣啼声,听见了蓝天白云下老人、孩子的欢笑声……此时此刻,“小河”将你围进它的领地。
  车队跨过一个沙梁又一个沙梁 摄影/热扎克·艾山
  80多年前,瑞典考古学家沃尔克·贝格曼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挖掘出了一个古墓葬,震惊世界。多年来,由于地处罗布泊西面边远的荒漠、时局动荡等原因,这个当时被奥尔德克称为“有一千口棺材”的墓葬群,一直像谜一样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本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家对这里进行了发掘研究,从而揭开了古墓的神秘面纱。至此,小河墓地的传奇时刻吸引着关注它的人们……
  缜密计划,实施穿越
  2014年11月26日,在新疆“英竜户外”的组织下,一群勇士们经过缜密的准备,群策群力,耗资近11万元,穿越小河故道并成功抵达小河墓地后从阿拉干回到了现代文明。这次成功穿越是80年后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完成的穿越之壮举,令人鼓舞。这也验证了如果没有高度凝聚力且知识技能全面的团队是无法穿越这片亘古荒漠的。
  探险队的此举也是多年来新疆很多探险爱好者一直渴望去实现的,但因财力和技术等诸多原因而无法实现。为此,资深的探险和越野爱好者费巍召集了新疆最好的沙漠越野车手和探险界的资深人士开了多次研讨会,从资金使用、车辆安排、行进线路地图研究、坐标点确立、地形地貌的分析、气象资料汇总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计划。对于了解此地的人来说,从库鲁克塔格西面的兴地途经小河墓地穿越到阿拉干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为此,探险队成员艾山还特意地请教了原新疆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他也认为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计划。因为贝格曼是沿小河故道行进的,而费巍他们则是要穿越极其蛮荒的罗布泊西侧的荒漠。
  经过周密的计划,强大的团队形成了,团队中有新疆沙漠驾车高手王德利、费巍、黄建国、肖鹏及探险界新手吾提库尔、崔兵等人。费巍,驾车技艺精湛,是整个团队的灵魂。为了此活动的顺利进行,他两天没有好好休息,不停地根据地形地貌在地图上确定坐标参数,包括风势影响的沙丘走向、雅丹、盐壳地貌及形成断崖坍塌的位置,古河床冲沟的地貌特点、沙丘的高度等诸多因素。
  2014年11月,罗布泊进入了寒冷的冬季,探险队开始了他们伟大的穿越。2014年11月25日,所有的车辆从乌鲁木齐出发,晚上在铁干里克兵团34团汇合集结,当晚探险队在34团团部招待所召开了缜密而严肃的会议,大家从定向领航、后勤、营地建设、风险评估、车辆状况、通讯、摄影、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明确的分工,对行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谁知11月26日,罗布泊西部的荒漠地区气候突变,罕见的普降大雪,厚度接近25厘米。所有地标性的地形地物被白雪掩埋,哪里是沙丘,哪里是台地,哪里是沟壑?几乎无法辨认,最富经验的老司机王德利甚至出现雪盲,他说:“不行!不行!我看一切都是平面,无法判定车轮下面的地貌。”此时车轮一次次深陷在雪地下的沙丘之中。以往在沙漠中表现极佳且被称为“沙漠王”的丰田“陆地巡洋舰”,此刻就像一位患有视障的老者磕磕碰碰、连滚带爬,无法行进。整个探险区域普降大雪,给探险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下午3点,探险队来到了兴地山南面的营盘古城附近尉犁县管辖的一处林业管护站。营盘古城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戈壁中,据考证,营盘古城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山国(墨山国)的都城;又据考证,汉代时曾在此屯田聚兵,这也是该古城现在被称作“营盘”的原因。营盘作为丝绸之路中道的必经之地、交通重镇,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二楼兰”。探险队在营盘办理完相关手续后,迎着风雪、沿着库鲁克塔格西面的兴地山向东行进至进入沙漠的入口处。待车队重新在皑皑白雪的荒漠戈壁上集结完之后,大家用了午餐。餐后探险队由东向西闯入了罗布泊西侧的荒漠。
  沿途的景象令人无比震撼,一棵棵古胡杨裸露着发白的枯骨矗立在雪原之上,曾经被河水舔舐的古河床已被黄沙填埋,而黄沙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80多年前,欧洲的探险家们是依靠独木舟和木排在这里的芦苇丛中寻找方位、判定方向的,各种水禽在他们周围戏水游荡。而今天,眼前则是一幅险象环生的雪原、沙丘路漫漫的景象。大家甚至怀疑今天能否翻越一道道被雪覆盖的沙丘到达预定的目的地。晚上7点,整个团队还是没有到达预设营地位置,从入口处仅仅向前行驶了近10多公里,随机扎营。营地建起后,后厨组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和烈酒,并架起了篝火,然而在漫漫黄沙、雪野中,沉默充斥着罗布泊蛮荒的夜空中,明天又将探寻一个未知领域,不知道还有多少困难摆在探险队面前。深夜,围坐在篝火周围的人们仿佛听到了当年奥尔德克吟唱古老的民谣。远处,亘古的罗布荒漠死一样的寂静,人们好像置身于另外一个星球表面……
  漫漫黄沙中的小河墓地
  说到小河,先得说说它准确的位置。在当时的库鲁克塔格南麓有一条从博斯腾湖流出的河流叫昆且河(昆且:维吾尔语“皮匠”的意思,这可能源于当地游牧者经常在此地熟羊皮而得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孔雀河。这条河自西北方向向东在流经铁干里克(维吾尔语:生长荆棘的地方)地区的营盘遗址后,主干流名称则变成了库姆河(维吾尔语:“沙子”河)继续向东流入罗布泊湖盆。而从营盘遗址附近开始有一条小支流向南转弯流向了塔里木河的下游流域,同时也在该地区形成了诸如:卡拉湖、塔亚克湖、阿尔卡湖等小湖沼。可见当时的铁干里克地区(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4团、35团附近区域)是水草丰美、水禽遍布、羚驼遍野、家畜无数的富庶之地。这里的人们过着逐水而居的畜牧、渔猎生活。
  1934年4月,由于战乱(西北司令马仲英大乱新疆之时),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引领的中瑞联合考察团的探险队已到达时任新疆督办盛世才所控制的南疆首镇库尔勒。基于当时形势,盛世才要求探险队向东进入罗布泊西北面做考察,而这一区域恰恰是斯文·赫定本人异常向往的地方。因为就在这一年,他又有机会亲自来到塔里木河故道下游以东的罗布泊荒原。1921年,他曾去过这一区域。斯文·赫定几乎每天都在想念着这一块使他魂牵梦萦的文明之地。这一次,在斯文·赫定的探险队成员中有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就是后来创造新疆考古史奇迹的人——沃尔克·贝格曼。这支装备精良、人才汇集的探险队在库尔勒经历战乱带来的软禁、羁押等困扰,终于在3月底完成了向罗布泊挺进的准备。同年6月,探险队中分组南下的贝格曼组队在奥尔德克的引领下找到了小河墓地。   据贝格曼在著作《新疆考古记》中所述:“我们向着奥尔德克描述的精彩诱人的据说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前进。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艰难跋涉,根本就没有找到奥尔德克所说的那片墓地。到了当年5月底我们再次迎着罗布泊暴虐的风沙又开始了寻找墓地的征途。此次我们是由一个被称为小河(一个洪泛区)的地方,也就是从一个叫库木库勒的地方向南跋涉了近70公里。沿途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小河流经所形成的小湖,这条被称为小河的孔雀河支流最后在离开主河道向南流了120多公里后就在沙漠中干枯了……而这条河也构成了孔雀河三角洲的一部分。”探险队在渐渐失望中继续着征途,在极度炎热的环境中艰辛的工作直至6月中旬。此时贝格曼开始怀疑向导奥尔德克,怀疑传说中的墓地是否真的存在……1934年6月14日,探险队又经历了一个绝望的夜晚,那个一路令贝格曼失望的向导奥尔德克在恍惚中发现了墓地的准确位置。这次发现再一次证明了他是上个世纪新疆探险考古史上最著名的向导,因为也是他发现了楼兰古国遗址。
  80多年过去了,小河故道早已被黄沙吞噬,当年贝格曼和奥尔德克用木排、卡盆(用胡杨凿成的独木舟)游弋过的那一道道支流、河湾,如今已经被罗布泊的狂风肆虐成一个个沙丘和深沟。从80多年前人们发掘小河墓地至今,很少有人再次从库鲁克塔格向西南穿越小河故道到达小河墓地的历史记录。
  黄沙飞雪路,车轮缓向前
  这支奢华的探险队由不同的车辆组成,两台经过高效能改装的、能极度适应沙漠行驶的Jeep“牧马人”,两台丰田“陆地巡洋舰”,一台丰田FJ。从车辆配备到驾驶人员的素质来看这支探险队可谓是人才聚集。这里集中了新疆探险界的中坚力量:一号车负责导航、定向、徒步带路;二号车以轻巧的“牧马人”担任救援,从而保证先导车的顺利工作;三号车担任后勤给养供给;四号车担任多重任务;五号车负责断后、摄影。
  2014年11月27日黎明,罗布泊东边的铅色乌云被一缕阳光刷地一下撕破,皑皑白雪覆盖大地,天气异常寒冷。肖鹏和吾提库尔的后勤组已经开始将装备装上丰田车,活儿干得有条不紊。早餐结束后,大帐篷也拆了。一个营地的灵魂是中心大帐篷,一旦它被拆掉,那么扎营的区域又将恢复往日的孤寂。撤营之后的罗布泊死寂一片,太阳孤苦地盘踞于蓝天白云之下,风沙走石之中……
  车队离开营地再一次进入未知领域。在穿越了一片片枯死的红柳根牢牢箍住的、一个个类似墓冢的大沙包后,车队驶进了一片又一片被沙丘隔离开的白色盐碱地。这些白色的盐碱地就好像是沙漠中的小岛,其地质结构极其坚硬,有些地方被风沙打磨得非常光亮。就这样,在这个被白雪覆盖的未知领域里,车队跨越一道又一道沙梁,踏上一个又一个大漠瀚海中的小岛。
  此时我们也习惯了这种“蛙跳战术”,在行驶过程中跨一道沙梁找一处台地,艰难地向前跋涉。所有的车辆在这时也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王德利师傅的车时不时深陷在沙窝中,而驾驶牧马人的费巍担任着救援任务,用绞盘将他们一次次的拖拽出陷车地。走一程,停一程。中午时分有些地方的雪渐渐化开,我们沿着小河的古河床终于来到了似乎曾经有人生活的一处台地。这里遍地陶片,陶片周围的雪在吸取太阳的光热后迅速融化,见证古文明存在的痕迹;还有一些日常劳动生活用的石器;两处木质房屋的遗迹散落在古河床边的台地上。如今,这里寸草不生,毫无生机。观察此处地貌,可以想象,这里在古时是一片湿地,长有浓密的芦苇,人们在这里牧牛、放羊、捕鱼;苇湖中生活着各种鸟类、水禽;野骆驼、羚羊到这里觅食饮水。在台地稍事停留后,我们继续挺进。不料被行程中最大的险阻所阻挡——超大连绵的沙丘区域。为避免赶夜路,大家决定就地宿营。这一天整个团队才行驶了32公里,这是何等的艰难。此刻,所有团队成员离开文明世界已经3天了,没有任何外面的讯息,手机唯一的用途是拍摄照片。整个团队就好像被真空包装后抛向了无任何人理会的绝境当中……
  来到魂牵梦萦的小河墓地
  2014年12月6日清晨,大家快速且熟练地收拾完大营。车队用了近5个小时的时间冲过一片灰白色由细颗粒构成的沙丘后,发现身处一片枯死的小胡杨林南侧的古河堤上,而前方是连绵起伏的沙丘。由于起风,此时的白雪上又被黄沙覆盖住,对行车造成了困难,车轮总是打滑,强大的动能也没能使车辆前进。此时人群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议论:担心油料够不够,后勤给养够不够回程的量等等。黄建国拿出了他的德制望远镜,让费巍和艾山爬上一处高的沙丘用望远镜望去,望远镜中的刻度显示了东北方向4.6公里处小河墓地清楚地屹立在皑皑白雪的平坦沙漠中。至此,艾山徒步在沙丘间领出了一条能够通行的路径。所有车辆穿过这片沙丘后,大地开始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平坦宽阔的、由赭红色粗颗粒沙子构成的沙漠地貌,在这片沙地上有些地方的雪已经融化,坚硬宽阔的地表露出后,所有的车辆开始飞速地奔驰在白雪与红色沙子构成的大地上。此时所有的人目视前方,无线电里在呼喊:“到了,看到小河墓地了!”大家顿时躁动起来,激动、感慨、心灵深处的那份震撼、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自我的征服交织在一起。那个屹立在车队正东方的目标点已映入我们的眼帘。各种兴奋且自豪的呼叫声、祝贺的语言立刻通过对讲机传播到了每一台车里,在这片4 000年前的文明属地,在那个美丽女子凝固永恒微笑的死亡圣殿。
  到达小河墓地,独自静坐于一处,静观这神圣死亡殿堂。我不由得想起贝格曼和他的向导,想起伊弟利斯和他的团队。从他们的著作和艰辛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们这些人为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是何等的珍贵啊!此时此刻,我看到了近4 000年的沧海桑田巨变,听见了4000年前的哗哗流水声,听见了无垠的芦苇叶被风动时沙沙的摩擦声,听见了各种水禽的鸣啼声,听见了蓝天白云下老人、孩子的欢笑声……此时此刻,“小河”将你围进它的领地,你会发现,它会进入你心灵深处,从而影响你的一生。
  朋友们,一个人的一生中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历经艰难险阻到达一个目标时,它能随时启动你曾经所萌发出的所有梦幻和期待,同时会即刻散发出你追求梦想的记忆,将你凝结在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时空当中,将你沉浸在已被茫茫沙海掩埋的文化当中……
  链接: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小河以东102公里就是著名的楼兰遗址。墓地沙山高出地表7.75米,面积2 500平方米。小河墓地给人的第一强烈印象就是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桨形的胡杨木桩,有4米多高很粗壮,多被砍成7棱体到11棱。小河墓地有墓葬约330个,其中被盗扰的约160个。新疆考古专家对全部编号的167个墓葬发掘了163个,还发现了最小的婴儿墓葬。1934年夏天,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考察新疆罗布泊地区时,在奥尔德克的引领下抵达这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葬。小河原本无名,小河之名系贝格曼所起,小河墓地也因此命名。小河墓地,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其他文献
牛,有一种稳健而高昂的气质,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贡献。耕耘负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牛的精神,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作美德加以颂扬。  牛是六畜中的老二,我国产的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产于全国各地,主要是平原地区;水牛产于我国南方,主要是江南一带;牦牛产于西北高原地区,主要是新疆、青海、西藏等高原。牛,有一种稳健而高昂的气质,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贡献。耕耘负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牛的精神,自古
期刊
我不是一个善于记住所去之处名称的人,而“可可苏里”这个地方却轻易地留在了我的心里。我深深地知道,不单单是因为这个名字的简洁和富有诗意,而是因为每当这几个字萦绕在脑海时,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宁静与平和之美,让我忍不住想写一写有关那里的东西。  邂逅晚霞中的可可苏里  初到可可苏里的时候是个黄昏,那倒映着蓝天和芦苇丛的蓝色水域,在几只水鸟的点缀下显得格外寂静。这里没有太多游人身影,却可见远方山脚下不紧不
期刊
岳普湖达瓦昆沙漠父女情深  永恒的沙漠之舟  当你打开电视机,在喀什台,或新疆台,或中央台的有关频道上,往往会看到一支漫长的驼队行进在茫茫的沙漠里,恍惚间,仿佛听到了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回荡在远古的沙漠上空。骆驼身上绑着的铜铃会按着骆驼的脚步节奏摇出声响,如诗如歌:  从那遥远走来,驼铃悠悠,  昂起你、昂起你不屈的头颅,  穿过丝绸之路的千年风雨沧桑,  骆驼、骆驼、骆驼……  你从荧屏上感受到
期刊
手风琴声划开了晨曦,尖叫声、欢呼声惊醒了安静的青河小镇,打开窗户向外瞧去:原来是塔塔尔族邻居马斯胡提一家正在“嫁新郎”。  塔塔尔族的婚俗很特别,新郎要到女方家住上数月,称为嫁出去的新郎。之后再由新郎娶新娘回家,意为娶回来的新娘。这样的喜事,机会难得,不容错过,我迅速盛装打扮了一番加入到塔塔尔族女子玛丽娅和哈萨克男子阿苏别克幸福甜蜜的婚礼现场。  缘起“撒班节”  叶尔兰是个热情的手风琴手,他将本
期刊
如果说大地收获了万物的成长的话那么城市这棵大树则是收获了纪念馆这颗又好又甜的果实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这座已命名为国家红色经典景区的独特人文精神洗礼的神圣殿堂它蕴涵的是中国屯垦人不屈的脊梁讲述的是新时期边疆人的爱国情怀传播的是中华文化的强劲之声开启兵团屯垦戍边的丰碑  塔克拉玛干,这是一个令人敬畏的名字。人们习惯于称之为“死亡之海”。而就在这里,三五九旅官兵及其传人们,凭借着南泥湾精神的鞭策与激励,将
期刊
早就听说过塔城的风干肉,也曾在塔城驻乌鲁木齐办事处品尝过,只觉得味道还不错,未留下太深的印象。  塔城地区虽然盛产风干肉,但其下属地的额敏县产出的风干肉风味,还是略有不同。  据说额敏县内经营风干肉的餐馆有上百家。其中,城北以及县城与兵团第九师师部结合部,分别形成了以风干肉为主食的两条饮食街。还有家庭餐厅的风干肉,尚不在临街餐馆数量之内。同时,这类家庭餐厅还是额敏县制作、销售风干肉的主力军。  风
期刊
以活生生的动物为玉雕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玉雕动物佩饰,反映了人类早期和动物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在随后的历史中,动物玉雕题材越来越广泛,作品越来越多,人们赋予这些动物玉雕许多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直到今天,玉雕动物佩饰仍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已出土的红山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艺术品,除了著名的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中华第一玉
期刊
走进刚刚成立的西域玫瑰书画院,就能看见墙上挂着一幅《骏马图》格外引人注意,整个画面以精妙的笔墨诠释出奔马体态俊健,神采飞扬,似有徐悲鸿之风;你看那腿部修长、臀部丰满、身体健硕的马,如同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中描绘的“如风四蹄轻”之势。  已经年逾70的陈鳌就是这幅《骏马图》的作者。  在西域玫瑰书画院,陈鳌说:“我喜欢马,所以我就画马,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观察马的机会。马是人类的朋友,是勇气和速度的象
期刊
南怡国岛,本是韩国汉江上一个仅有0.46平方公里的不起眼的小岛,却在短短十年中名扬海内外,成为一个旅游热点和文化产业发展典范,真的有它令人称奇的地方吗?  一部电视剧的传奇  因车祸对10年前所有经历都失意的青年俊尚,带着已经订婚的女友,在冬日里来到汉江上的一个叫南怡的小岛度假,却在这里邂逅了已经与男友订婚来度假的女孩惟珍。惟珍正是俊尚的前女友。在女孩惟珍的深情相助下,俊尚在南怡岛上找回了失去的记
期刊
在天山和阿尔泰山中,隐藏着一条条千年不变的古老牧道,有的长几十公里,有的几百公里,每条牧道都堪称隐秘绝美的旅游景观带,从冬牧场的山前平原丘陵,通往大山深处水草丰美的夏牧场。牧游便是引导人离开平坦大路,去走羊的崎岖小道,走羊的通天牧道;看羊眼睛里的草青花红,日出日落;听羊耳朵旁的风声水声,虫鸣鸟鸣;过前世里约定的草原游牧生活。  牧道  在新疆塔城塔尔巴哈台山和托里玛依勒山之间,隐藏着一条长达3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