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专任教师的“非专业”行为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ghts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从政治到经济,从家庭到社会,从伦理到教育,无所不包。从大教育的角度来研判,书中的教育摹写比比皆是。最为人称道的当属“香菱学诗”——黛玉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香菱的兴趣盎然、勤学苦吟,成就了和谐教学的典范。
  然而,《红楼梦》不是歌功颂德的“媚世之书”,而是针权砭势的“醒世之作”,其间数不清的曲笔,拂不去的迷雾,不光凸显了作品的“警示”价值,也展现了作者的“济世”情怀。剖析那些有瑕疵、不成功的教育案例,探究曹雪芹的成功秘诀,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提升教育人生的专业素养,促成学生的生命如夏花般娇艳,使得教师的生命像秋实般厚重,大有助益。否则,置层出不穷的教育素材于不顾,弃不胜枚举的教育失误而不理,以致重复着同质的失误,轮回着形似的伤害,也就不能让理性的光芒照亮每一颗闪亮的眸子,不能借精心的呵护浇灌生命之树使其枝繁叶茂,这样,我们也就枉读了红楼,屈解了曹子。
  提高专业水准
  《红楼梦》中对纯粹意义上的教学场景描写不多,但一经牵涉“学堂”里的生活,就让人忍俊不禁,也令人忧思频发。
  “塾掌”贾代儒因为“有事”,“将学中之事”交给了贾瑞。应该说,虽系“客串”教师,贾瑞此时也当殚精竭虑、妥为处置才是。可惜,“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而面对“顽童闹学堂”,贾瑞虽有“尽心”之意,也有尽力之为,“拦一回这个,劝一回那个”,无奈没人听他的。结果,课堂“骚乱”被制止后,不光宝玉满腹委屈地埋怨他,就连身为“仆人”的李贵也表达了不满:“这都是瑞大爷的不是,太爷不在这里,你老人家就是这学里的头脑了,众人看着你行事。众人有了不是,该打的打,该罚的罚,如何闹到这步田地还不管?”面对毫不留情的诘问,贾瑞竟将责任推给了别人:“我吆喝着都不听。”接下来,李贵的话近似“羞辱”:“不怕你老人家恼我,素日你老人家到底有些不正经,所以这些兄弟才不听。”
  学生大闹课堂,让贾瑞蒙羞。但贾瑞制止不住课堂里的乱局,没有力量“弹压”那些捣乱的学生,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过分去责备他。毕竟,贾瑞不是“专职教师”。然而,贾瑞似的“任意作为”或者是“不作为”,并未从我们“专任教师”的身上完全绝迹,这才是不应该的,也是最可怕的。
  作为“专任教师”,我们许多人并未达到让贾瑞“望尘莫及”的专业水准,倒也是事实。有的教师呈现出与自身职任不相匹配的“非专业水平”,其所言所行简直像贾瑞一样“业余”,既不愿提高专业水平以“服众”,也不思提升专业能力以“育人”。更有等而下之者,其种种行不端、坐不正的“不正经”行为,更是只会让教师名誉扫地,威望全失。
  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准,发展专业能力,才能将教育做得游刃有余,让教育人生风生水起。欲要履职尽责,先需静心敛性。潜下心来,眼睛才不会为乱象所迷;专心育人,人生才不致走下坡路。当然,要让学生信服,更不能像贾瑞那样“图便宜”,搞“勒索”,做有悖师道、有碍师德的事情。
  贾瑞不是专任教师,其占据教师之位也不过几个小时光景,但因为不能尽职而行还是招人诟病。作为专职教师,每天都站在讲台上,要想避免贾瑞似的尴尬,我们就不能像贾瑞那样业不精、术不攻、道不明、理不辨,而应该用得体的行动诉说专业追求,用持续的努力提高专业水准。如此,我们才能用智慧和心血为生命之舟树起一座灯塔,照亮他们的眼睛,温暖他们的心灵,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营造专业心境
  在笔者看来,红楼世界里第一无趣之人当数贾政:板起脸来,将官儿做得呆滞无趣;端起架子,将生活过得寡淡无味;收起宽容,将教育做得简单粗暴……最要命的是,成为无趣生活的重要推手,贾政还不自知。
  宝玉兴冲冲地要去学堂,贾政没有鼓励鞭策,只有冷笑:“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看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不难想象满怀憧憬的宝玉在这意外打击面前,那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
  不能说贾政不爱宝玉这一“掌上明珠”,但他总爱拿捏着“父亲”的架子,放不下教育人的威严,甚至将教训当成了教育的全部。没有温言款语,只有冷嘲热讽,也就使得天真烂漫、童言无忌的宝玉在他的面前唯唯诺诺,大言不敢发,大气不敢出,全然见不到在他处时的活泼自信。
  爱在心里,口儿不开,是教育者的“通病”。更糟糕的是,有人不开口犹可,一出语更糟:讽刺挖苦,指责羞辱,谩骂痛打,只能让“受训者”苦不堪言。金钏儿自尽,宝玉正感伤时,却又撞在了贾政的怀里,自然少不了一番训斥,而贾环的“小动唇舌”,嫁祸于人,更是成了压倒贾政理智大厦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成熟、智性的教育者此时彻底失去了冷静,以致见到宝玉时“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丢弃宽容,甚至不做调查就严加惩处的结果,是将宝玉打得“由臂到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宝玉不认真学习,成为“问题学生”,自然应该严加教育。但严加管教,不光要把握好度,也应讲究策略。至少,不该“堵起嘴来”,剥夺他“申辩”的权力。没有对话,缺乏交流,简单的事情也会变得复杂,甚至酿成教育“冤案”。
  心儿最柔弱,须妥为珍惜,善加呵护。那种只图快意、了断恩怨似的处置,将复杂的心灵养育异化为简单的肉体惩罚,不光会让受罚者痛楚万分,也会让人们对施罚者的专业素养产生怀疑。要想提高专业素养,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必须营造春风骀荡、慰人益己的专业“心境”。
  贾政似的教育屡遭“挫败”,正是缺乏良好的专业“心境”所致:目标定得太高,而且只凭一己意愿;情绪太过急躁,总想立竿见影;处置方式简单,全不管对方感受……期望树苗一日长成参天大树,是不切实际的妄想,期望学生一夜之间心智完全成熟,更是一厢情愿的幻梦。总之,成长靠浸润,不该雷厉风行;教育是慢活,不能拔苗助长。对于正在成长中的禾苗来说,一次狂风暴雨,可能让其一蹶不振,甚至使其遭遇灭顶之灾。而营造出良好的专业心境,方能化难为易,让教育行动赏心悦目,怡性养情,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磨砺专业品质
  曹雪芹不是“专业作家”,但他非凡的“专业贡献”却照亮了人类的智慧星空。享受不到“专业作家”的薪俸待遇,倒也没有妨碍他在极困厄的情境中惨淡经营,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傲世伟业——曹雪芹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曹雪芹的不可复制,是因为他对生活苦难的视若无睹,对《红楼梦》“十年一剑”的精心磨砺,对专业品质的无上追求。虽无法复制,但仍可学习鉴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短短八个字的描述,记录了“一代骄子”怎样的辛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又记录着“永世文豪”怎样的痴情?笔墨和着泪水写成至美之文,痴情伴着诚意凝成大雅巨制,让人感喟,更令人震撼。当然,让人颇感欣慰的是,曲高并非和寡,“谁解其中味”的疑窦被证明不过是曹子“毋须有”的担心。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谜团,其中的深意与韵味尽管难以一一破解,但后世“才俊”们依然乐此不疲地探幽析微。自然,人们以火一样的热情会晤雪芹,追问他的专业品质从何而来,也足以让曹子含笑天国,举杯邀月。
  回忆雪芹“当年”,身处“尘世”的他着实经历了鲜为人知的痛苦与挣扎。“十年辛苦不寻常”“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些文字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寻梦人的生活磨难,更有“非专业人士”在追求理想过程中令人肃然起敬的“专业精神”。正是无与伦比的专业品质,成就了他的骄世之作。
  当我们慨叹生活让自己欲伸无力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曹雪芹那“一个人的战斗”。孤军奋战而并不感觉孤独,一字一字写就傲世篇章,需要的不仅是专业能力和专业心境,更有永不移易的专业品质。
  专业品质不会与职同来,更不会生而有之,只能在坚持不懈的打造与磨砺中渐次产生。有了专业品质,甚至有了对专业品质的追求,我们也就不会生出恼人的“职业倦怠”,更不致将教育激情泯灭殆尽。苦难没有压倒曹雪芹,我们也不该被倦怠压垮。如果一味地拿“职业倦怠”来搪塞别人,欺骗自己,我们也许终生都度不过被无限放大拉长的“倦怠期”。倘真如此,我们不光无法开辟出辉煌的专业之路,还会在泥淖里无助地挣扎,直到落入黯淡境地。
  《红楼梦》以她的“雍容华贵”,让我们百读不厌,曹雪芹以他的“超凡脱俗”,让我们百晤不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雪芹就是一座永不坍塌的“精神标杆”,是寻常生命走向高端的“行动楷模”。从曹雪芹这位“非专业人士”的“最专业”追求中,我们得到的“专业启示”应该远不止这些。
  (作者单位:新沂市阿湖中学江苏徐州 221413)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摘 要立足学生生活,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真情表达;尊重儿童天性,促发其道德行为,才能让品德课堂返璞归真,真实有效。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学生生活;课堂互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7-0043-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课堂日益生动起来。但在繁华热闹的背后,品德课堂“失真”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活动花样繁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了广阔的教学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广州市荔湾区借助教育局网站平台,带领全区品德课教师,开展了“开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尝试构建起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它不仅为品德课教师提供了可信、可学、可借、可研的丰富资源,更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借助“教材研读”,强化“标准意识”  网络资源
教育部:号召学生过“有意义的暑假”  7月5日,教育部就做好2013年中小学生暑期工作的有关事项提出一系列要求。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要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让孩子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教育部要求各地教
摘 要: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定位品德教育的过程,更是对自身德育观不断追问、探寻、确立的过程。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真正立足儿童,走进儿童世界,教材的编写才能真正为了儿童。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25-03  笔者曾在数年前参加过教材编写,但都是在专家的引领之下,亦步亦
题记:2011年11月我初读李唯的《国旗下课程》电子稿后,给李唯校长邮件,其中说:“我乐意好好学习您的书,写收获体会给《中小学德育》。”现在李唯校长的书出版了,该是我再次学习的时候了。    2011年9月初,我到深圳滨海小学参观学习,我为能到滨海感到很幸运。但当时我对此行的意义估计不足。当下,我读李唯校长的《国旗下课程》,自然有一种亲切感,这让我悟出要重新感受滨海之行的价值。  在书的“前言”里
对于小学低年段孩子而言,课间是释放活力的重要时段。但是孩子们年龄小,规则意识不强,如何安全、文明游戏,成为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权利,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场域,学校自当为儿童释放天性,舒展成长創设良好的环境。由此,以“和美、灵动、智慧”为核心词,西湖师生、家长一起,用西湖文化创新课间游戏形式,构建幸福阳光校园,让课间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家长总动员,征集游戏创意  西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近年来,广州市科学城中学本着“培养人格健全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结合学校集初高中为一体的寄宿制办学形式,以“发展教育”为主导,尝试构建了“体验—感悟—发展”的自主德育模式,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主、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主体精神和健全人格得到培养,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一
作者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浙江省第八届督学。出版《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等专著。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幸福生长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中外教育家有许多语录。我更倾向于把教育的本质定位为:“教育是引导人的幸福生长”。要义之一是“生长”,人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正如小树生长,我们可以给予阳光、水,帮助剪枝、捉虫,但外力不可能改变其内在生长规律;要义
当代中国,关于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渐成繁盛之势。某一道德教育思潮的专题研究者有之,系统归列、整理多个道德教育模式者有之;单篇论述者有之,著述详解者亦有之。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而且对建构我们自身的、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也发挥了思想启示与方法借镜的积极作用,的确令人欣喜。然而,在风格各异的众多研究中,有一个带有前提性性质的问题,似并未引起人们的自觉观照,这就是: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中学德育教师的教学语言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语)。2011版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