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高顿谈《艺伎回忆录》的创作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k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诺普夫出版社(以下简称“克”):请问是什么激发了你对艺伎题材的兴趣?
  阿瑟•高顿(以下简称“高”):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院的时候,读的是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之后,就去了东京工作,并在那里碰到个年轻人。这年轻人的父亲是个有名的商人,而母亲是个艺伎。年轻人的出身问题是个公开的秘密,我非常好奇,但他和我之间却从不曾谈起这一点。自东京返回美国后,我就开始小说创作,并试图在其中虚构这个年轻人的童年生活。然而,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艺伎母亲的生活比对她的儿子更有兴趣,于是,我决心写一部关于一个艺伎的小说。
  就艺伎这个题材,我翻阅了我能找到的所有英语日语资料,小说初稿也写了800页。在这部初稿中,我着眼的是二战后不久一个京都艺伎的五年生活。接着,当我准备修改稿子的时候,我祖母的一个日本老友提出要把我介绍给一个名叫峰子(Mineko)的京都艺伎——她42岁就已经退休,而且显然愿意同我交谈。于是,我飞去日本见她,但我对会面的结果并无把握。我担心她会花一下午时间和我聊聊风景,然后就说再见。但恰好相反,她一直都非常坦率地回答我提出的每个问题,并且还以圈内人的身份带我进入京都祗园的艺伎区去转了转,甚至还安排我参观艺伎在专业服装师的帮助下穿和服的日常礼仪,并让我拍了照。她彻底推翻了我对艺伎日常生活的想象。结果,我只有扔掉初稿,从头再写。
  
  克:她为什么愿意对你开口?因为你在小说开头说,艺伎通常不会谈及她们的生活经历。
  高:我相信,她对我开口的理由很多。例如,她知道我不是以记者身份,而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接近她的。我不需要有关其顾客的色情细节,也从来不打听别人的姓名,甚至不提及她曾经的生活经历,而只是问及艺伎的日常生活和礼仪。我发现峰子是个非常宽厚而善良的人,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而且一直友好。实际上,我能想到她帮助我的别的原因:在其艺伎生涯中,峰子时不时会遇上很多仍然健在的日本大作家和艺术家。她对文化传统相当尊重,因此,她可能觉得应该关心关心我这个奋斗中的青年作家。
  
  克:你提到峰子在她四十出头就已经退休了,这样的情况在艺伎中是否普遍?
  高:大多数艺伎从来没有选择退休的可能,但峰子却相当成功地退休了,而且还赚了很大一笔钱。我想,她并不乐意成为一名艺伎。她只是想在祗园区开间小酒吧,不是疲惫不堪地从这个茶室赶到那个茶室去取悦顾客。事实上,我想,她应该是在刚开酒吧的时候,遇上了她的艺术家丈夫的。当他们打算结婚时,她就从祗园区退休了。
  
  克:峰子是你小说主角小百合的原型么?
  高:不,我不能那么说。虽然在见了峰子之后,我对艺伎的理解真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小百合的想法也确实变了。我原本以为,艺伎说话时会不时引用艺术和诗歌,但实际上,峰子天资聪颖,用不着装模作样。例如,当她和家人来波士顿拜访我们的时候,我带她到哈佛校园参观,恰巧是在哈佛毕业典礼刚结束一小时左右。我们一起坐在长椅上,然后我给她解释不同颜色的学位袍的含义——黑色是本科毕业生穿,蓝色是硕士毕业生穿,红色是给博士毕业生穿的——这时,有个年纪较大的人摔倒了,显然喝得有点醉。于是,峰子转过来对我说:“我想那人的鼻子刚获得了博士学位”。这种说法太有峰子的个性了,我为之震动。峰子成为一个格外成功的艺伎,部分是因为她的聪明,尽管她的美貌也同样重要。
  我认为,从小说中小百合的话语中,我们基本能找到某种聪明的品质,这种聪明帮助她跳出了艺伎生活的泥潭,而对大多数艺伎来说,却别无选择,只有深陷其间,度过余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运用了我对峰子的了解,创作出了小百合这个人物形象。然而,小百合的生活故事和峰子却毫无关系。事实上,除了最表面的,有关峰子生活经历的其他方面我从没问过。因为,当我构思小百合的奋斗经历时,我不想让这个限制了启发我的可能性。
  
  克:作为男性,却要从女性视角来写小说,你是否觉得尴尬?
  高:确实如此。作为一个1990年代的美国男性,要写1930年代的日本女性,我需要跨越三种文化差异——男女间的,美日间的,现在和过去之间的。事实上,我还发现存有第四种文化差异,因为对身处如此奇特的亚文化中的艺伎,也就是1930年代的日本妇女都会觉得,描写这样一个世界是个挑战。见峰子之前,我用第三人称写了个草稿。即便是采访她之后,我都没想到用第一人称来描写这位主人公。恰恰相反,我用第三人称另外写了个750页稿子。就在我要修改投稿的时候,纽约很多知名书商和编辑开始给我打电话——对一个从未出版过著作的作者来说,这真是太兴奋了。但当他们看了我的手稿后,他们却都没了兴趣。我知道我是个很有能力的文章好手,因此,我不认为是我的写作本身吓跑了他们,小说的题材很吸引人啊——起码对我而言很吸引人。在我看来,如果我没有赋予艺伎世界以生命力,那么,我肯定犯了某种可怕的错误。事实上,我后来意识到,我的失误在于选择了一个疏远而莫不相关的叙述人称。所以你明白了吧,由于我对跨越四种文化差异的关注,结果我实际上写了本枯燥无味的书。
  我在这部小说上花了不止六年,到这时候,我肯定没有任何放弃的理由。在写这部作品的岁月里,我对小说主人公及其所处亚文化的认识日益清晰,甚至比我曾想象的可能还要清晰。很快,我就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不去尝试最终跨越那些文化差异呢?至于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哦,我很了解我的妻子,我知道她对一些事物的感受。我觉得,我同样也知道我妈妈、姐姐以及其他很多女性朋友的感受。如果我能够理解她们的想法,也许我就同样能够理解小百合了。
  
  克:你为什么选择译者前言作为小说的开头?这本小说无论如何都不是本译著,对么?
  高:是的,它不是译著;我是用英语来写的。我的日语也不错,但显然不足以用来写小说。然而,当我用英语写作时,我心里总想着在日语中该如何表达,然后我就选择英语中那些我觉得同样能传达日语语气的单词和短语。但译者前言的目的不一样。由于是从艺伎的视角来写小说的,所以我面临不少问题。首先,美国人如何理解艺伎所谈论的东西呢?如果读者不是日本人,那么,即便是穿和服和用粉饼的方式这类基本问题都不可能忽略。当我用第三人称写小说时,只要有必要,叙述者就能自由地脱离故事情节一会儿,去解释那些事情。然而,解释不应该发生在小百合身上——也就是说,如果她的听众是日本人,她用不着解释什么。译者前言的任务是假设小百合来到了纽约生活,并且她要向美国听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小说以她来到纽约作为结尾。为了让她来到纽约的写法令人信服,我费了不少周折。
  
  克:有个问题你以前肯定听说过:艺伎是妓女么?
  高:事实上,在我写这部小说的这些年来,你这个问题是人们问我的首要问题。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非”。所谓“温泉艺伎”,就是经常在旅游胜地招待游客的那些人,她们肯定是妓女。但就像小说里小百合说的,在你确定她们是否有资格管自己叫艺伎之前,你必须看她们三味线弹得如何,看她们懂多少茶艺。然而,即便在京都、东京等大城市的艺伎区,是有一些妓女存在的。例如,所有学徒艺伎都要经过某种日本人所谓的“拍卖水扬”、而我们可能叫“拍卖初夜权”的过程。这样,学徒艺伎们的童贞就卖给了出价最高的人。回到三、四十年代,十三、四岁那么小的女孩——最大不超过十八岁,就要经受这一关。称这些小女孩为妓女或童妓并非曲解。所以,我们不能说艺伎不是妓女。另一方面,“水扬”之后,一个一流艺伎不能一晚一个随便接客。但如果她找不到一个男人作赞助人并负担她的开支,那她就是个失败的艺伎。赞助人对艺伎要优雅,相应地,艺伎要使自己成为赞助人的独有性伴。这是妓女么?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西方并没有这样的意思,西方的妓女是“浴室”的欺骗,等等。就我的看法,一流的艺伎类似于我们文化中男人包养情妇而不是妓女。
其他文献
译:孙曼  文:大卫·古布拉译    今年夏天,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我来到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图书馆,想研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当时并不确定会有何发现。我曾两次到此短暂停留,知道那里有被弃置不用的手稿、手写的笔记,至少有些信函。在我第二次去过之后,这类档案便被归整、编目并完全公开了。现在我可以查阅到的菲利普·罗斯的资料有三百箱,涵盖其自出道起的整个文学生涯,从五十年代早期为学校杂志所作的撰文,到1998年
期刊
2004年,奥尔罕·帕慕克应乌克兰作家安·库尔科夫的邀请首次访问乌克兰。乌克兰的《每周之镜》报对帕慕克进行了采访。    《每周之镜》:奥罕汉,第一个问题纯粹是单调的,您对自己的作品的翻译做过检查吗?  帕慕克:我只有可能对英语翻译进行仔细审核。我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与译者们进行讨论。英语译文——可以这样说是唯一可以信服的“译文”,但在这些译文中也有些疏漏。《黑书》多年前被译成英文,现在,另外的译
期刊
[俄]奥尔加·别洛乌索娃 著  苏 玲 译    飞船撞到地球上的巨物而粉碎,  星星都远去了。  我没从这灾难中归来……  ——亚·波格丹诺夫    制动失灵。坠落。恐惧。喊叫。一片喊叫,喊叫……猛烈的击打,一阵疼痛,一片黑暗。  “妈妈!你看!有颗星星落下啦!”  “许个愿吧……”  “为什么?”  “你要许了愿,它就会实现的。大家都这么说。”  又是一阵疼痛。刺眼的亮光。四周是可怕的异类。暴
期刊
译:丁骏  文:丹尼尔·曼德尔松    一    菲利普·罗斯写于1979年的小说《鬼作家》(The Ghost Writer)是这样开头的:“南森·祖科曼向隐居在新英格兰的著名犹太作家E.L.娄诺夫的家走去,一路有些战战兢兢。”至于这位娄诺夫,我们从作者那里得知很久以前他便背根弃祖——娄诺夫是都市移民的后代,也正是这一文化土壤成就了他那部半辛格(注:辛格:1904-1991,生于波兰的美国犹太小
期刊
译:三张  文:克劳迪娅·罗斯·皮尔庞特    本文译自克劳迪娅·罗斯·皮尔庞特的著作《热情的心——改写世界的女人们》,刊发时略有删节。    一    “我是否不如你想象中那般粗暴、那般热情?也许,是我的文字让你期望过高了?”他被自己文笔的力度吓着了,甚至有些窘迫。说这话的人正是亨利·米勒,四十岁,身无分文,尚未发表过作品,正在巴黎游荡。此处谈及的“文字”是他爆炸性的新小说《北回归线》,如其所愿
期刊
译:斯蒂文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说,虽然阿瑟高顿在别人看来是“一夜成名”,但他的处女作《艺伎回忆录》却是他十五年辛勤笔耕的成果。该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一年多,销量五十多万本。最近,高顿在美国有线新闻网的“星期天早晨”节目中接受了主持人迈尔斯奥布赖恩的采访。    迈尔斯奥布赖恩(以下简称奥):首先想问您的是,为什么写艺伎,而且用第一人称?  阿瑟高顿(以下简称高):之所以写
期刊
译:刘文韵    一部新上映的传记电影着重表现了科尔波特的同性恋生活,但是他的秘密并不在此:科尔波特真正的秘密在于他写歌的过程。    在美国的音乐史上,科尔波特对音乐有着最无与伦比的鉴赏力。这当然不是指他完美的音域,对于生长在印第安纳州一个叫秘鲁的地方的人来说,这与生俱来的本领只不过是其音乐才华的一部分。他十岁的时候就在为家人和朋友创作歌曲了。重要的是,他无时无刻不在听美国人唱歌和说话,哪怕他被
期刊
译:彭伦  文:[美]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1 “那么,你怎么想?”    我父亲到八十六岁时,右眼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了。除此以外,照他的岁数,他的身体看起来非常结实,直到他突然得了被那个佛罗里达医生误诊为贝尔氏瘫痪的毛病。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单侧面瘫,一般短时间就会痊愈。  这毛病似乎是他从新泽西飞到西棕榈滩那天以后不知不觉染上的,他到那儿是为了和七十岁的退休书店老板
期刊
我想被拥抱,被乱步先生拥抱    日本电影《乱步迷案》在1994年首映的时候,被媒体誉为“当代唯美主义的杰作”,并在当年创下了日本电影票房的纪录。《芝加哥时报》是这样评论这部电影的:“充满热情的完美的杰作!一部超级优美、性感和浪漫的幻想曲!”(‘Bravura! Impeccable! A supremely elegant and sensuous romantic fantasy!’)   在
期刊
前月和一帮朋友说好,周日上午冲到“大光明”,买半价票看陈凯歌的《无极》。回来写了博客,批《无极》是“无稽”(陈导忙着打“血案”官司,应无暇和小可计较吧),一边心疼那三十块门票钱。  我是个小市民,电脑有了BT和“骡子”,看片子自不劳去影院,所谓“破解无罪,盗版有理”是也。将三十块折成电费网费,外加买酸奶和面包的钱,也能看好多影片呢。于是,回来泄泄私愤,一口气下了《断臂山》、《霍元甲》和《艺伎回忆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