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而降的星星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奥尔加·别洛乌索娃 著
  苏 玲 译
  
  飞船撞到地球上的巨物而粉碎,
  星星都远去了。
  我没从这灾难中归来……
  ——亚·波格丹诺夫
  
  制动失灵。坠落。恐惧。喊叫。一片喊叫,喊叫……猛烈的击打,一阵疼痛,一片黑暗。
  “妈妈!你看!有颗星星落下啦!”
  “许个愿吧……”
  “为什么?”
  “你要许了愿,它就会实现的。大家都这么说。”
  又是一阵疼痛。刺眼的亮光。四周是可怕的异类。暴徒。
  “请原谅我有些衣冠不整。我是被人从床上拉起来的。有幸免于难的吗?”
  “就一个。情况还不太稳定。”
  “能活下来吗?”
  “还不清楚。我们请来了这里最好的外科手术医生,但他们也是这个行当的新手。当然,我们也一样。”
  “随飞船坠落的还有什么物体吗?”
  “这周围就只有山。我们正在收集碎片。”
  “由您负责此事。”
  “总是我来负责啊,上校。”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时候。”
  “对不起。像今天这么大的事真是少有过……”
  多想让时光倒流。阻止坠落。挽回生命。多想在离开时不再体验憎恨和恐惧。可是,遗憾哪,一切终归离去。
  “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
  “这儿可不止你一人是这样。别那么多废话。我们要是失手,他们不会饶了我们。”
  “这对他们有什么用呢?”
  “因为刚刚发生的事情。给我镊子!”
  “嗯,这好像是一个特别的东西。像人呢。”
  “看这两只手和头还不太像是人。”
  “你记得第一个吗?就是身体长得像螃蟹的那个?”
  “别分心!缝上!”
  “你有点明白了吧?”
  “没有。也不想弄明白。好奇心强了可没什么好处。看!心跳又慢了!”
  啊呀!啊呀!智能与空间相关联,也就会丧失在这个空间……
  一片辽阔的大地,黑乎乎的山脊勾勒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我们失手了?”
  “还不清楚!未必吧!”
  “是啊!是啊!哦,天哪……还活着……”
  “暂时还活着……还有两个方领章呢!”
  “你觉得还能抢救过来吗?”
  “我哪里知道!”
  “你可是医生哪!”
  “你不也是吗!”
  啊呀!透明如空气,温暖如生命……
  还有花儿——白的、黄的、兰的。洁净高远的天空。我寻到了。我想留下。
  “往心脏里啊,白痴!”
  “哪边?”
  “两边啊,快点!”
  上升。下降。击打,四周一片漆黑。这些暴徒。
  应该再来一次。我就要如愿了,我明白。
  “他能活下来吗?”
  “谁知道?我是头一次给外星人做手术,上校。”
  “别胡说八道,医生。我们一起共事已经十几年了!”
  “只是从前面对的是尸体。”
  “争这些有什么用……我需要的是他能醒过来。”
  “这是大家的希望……别发火嘛。我们会尽力,只是请您把警卫撤走。他们让我感到精神压力。”
  “这可是为你们的安全起见。”
  “我觉得,与您那些端着冲锋枪的毛头小伙子比,这东西未必就会给我带来现在这么大的伤害。”
  “我建议您还是少想多干,医生。这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样本,我们不能失去它。”
  啊呀!啊呀!智能与空间相联,也会在其中丧失……
  啊呀!透明如空气,温暖如生命……
  啊呀,我心爱的……
  “这可怎么了结?”
  “你在问我吗?”
  “不,我只是在问我自己。”
  “他死了?”
  “没有。”
  “昏迷了。”
  “嗯,就算是吧。”
  “别拽紧了!”
  “他在这里,但这里却没有了他。意识已经离开,只是躯体留在了这里。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圆寂’了。”
  “什么,什么?”
  “圆寂。就是完全脱离尘世了。”
  “这不就是‘尘世’吗!别把我当傻瓜!他就不是这个尘世的人。”
  “照大家的说法,对真正的信仰而言,‘民族’的概念根本是不存在的,大家都是‘星球’的组成部分。”
  “我想,您是在开玩笑吧?”
  “哪能呢,上校!今天可实在不是开玩笑的好天气。”
  辽阔的大地,远处的地平线上是山脊那黑乎乎的轮廓。还有花儿——白的、黄的、兰的。还有高远洁净的天空。
  她在向我跑来,伸开了双手,——透明如空气,温暖如生命。啊呀,我心爱的……
  我如愿了。
  “看哪!有颗星星落下了!我来许个愿吧……”
其他文献
一    当帕慕克的小说《白色城堡》被译成英文出版后(这是他第一部被翻成英文出版的著作),《纽约时报》就发表了书评,并且宣称:“一颗新星已在东方升起。”之后,他的名字就常被西方评论家与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相提并论。  近年来常在文学圈子里听到说某某中国作家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者说某某自以为有可能得诺贝尔奖,但就我所知,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当代中国作家作品的英译在西方受到如帕氏
期刊
译:宋瑶  文:[日] 和久井路子    和久井路子,在位于安卡拉的中东工程技术大学任教,是奥尔罕·帕慕克作品日本版的主要译者。这是《我的名字叫红》日文版出版时,译者所写的推荐文章。    2001年“九·一一事件”几天前,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1998年)的英译本占据了《纽约时报》书评栏的大幅版面。奥尔罕?帕慕克堪称现代土耳其文学第一人,这本小说是其被译为英文的第四部作
期刊
译:朱洁  文:[英] 迪克·戴维斯(Dick Davis)    奥尔罕·帕幕克的新作《我的名字叫红》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一样可称为是关于凶杀奇案的小说。然而,这本书作又是如此明显广泛地超越了该文体的惯常写法和种种限制,从而使得这一定义在此显得多此一举了。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的伊斯坦布尔,主人公是同在一个画坊里的几位细密画家,他们接受了苏丹的秘密委任为其制作一本精美上
期刊
(一) 故事    《雪》是帕慕克的第七本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九二年,主人公是一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的原名叫Kerim Alakusoglu,但是他喜欢别人称他为卡(Ka)。 卡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政治流亡十二年,回伊斯坦布尔参加母亲的葬礼。故事开始时,他正冒着大雪坐公交车前往远在土耳其遥远的西北角的卡斯镇(Kars)。卡自称受伊斯坦布尔的《共和国报》之约,采访卡斯镇近期内的市长选举和一些年轻女子
期刊
“一个人的孤独”    文德斯在德国新电影运动中被誉为“人类学家”,因为他的电影刻划了二战后德国一代年轻人的孤独和迷惘。文德斯的首部毕业作品《城市之夏》,即为他今后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男主人公画好了一幅肖像:神情恍惚、木讷,很少说话,更不谈和别人交流和沟通,心理处于全封闭状态——这样的银幕形象延续到《得克萨斯州的巴黎》中的特拉维斯,达到了一个极致。  一部《云上的日子》,把文德斯和安东尼奥尼这两位擅长
期刊
如果说福克纳的“山楸橡树别业”像一座宫殿,气势恢宏,富丽堂皇,那么美国女作家,《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的“果树山庄”就像是一座秘密花园,神秘古朴,宁静温馨。这里没有豪华气派的外观,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却处处简洁大方,静谧和谐,让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果树山庄”坐落于历史上著名的康科德
期刊
译:黄勇民  文: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新小说《雪》(由莫琳·弗里利译自土耳其文,诺夫出版社出版)充满着现代主义显迹基因。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它显露出追寻记忆的内在齿合,并许诺用自己独特的结构结尾。它的主人翁,一位名叫“卡”的诗人,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卡夫卡《城堡》中的主人翁“K”。它的背景是卡尔斯(Kars),一座荒凉
期刊
(美) 伍迪·艾伦 著  孙仲旭 译    能让知识分子圈兴奋不已,并导致学术界就像你用显微镜看到水滴里的东西般到处乱窜的,莫过于发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一部不为人知的著作。最近我去海德堡为了弄到几块罕见的十九世纪决斗留下的伤疤时,不巧得到了这样一件宝物。谁会想到有《弗里德里希·尼采饮食书》这本书?尽管无聊之徒对其真实性仍有怀疑,但研究过该著作的绝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还不曾有过别的哪位西方思想家能如此
期刊
译:孙曼  文:大卫·古布拉译    今年夏天,为了完成博士论文我来到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图书馆,想研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当时并不确定会有何发现。我曾两次到此短暂停留,知道那里有被弃置不用的手稿、手写的笔记,至少有些信函。在我第二次去过之后,这类档案便被归整、编目并完全公开了。现在我可以查阅到的菲利普·罗斯的资料有三百箱,涵盖其自出道起的整个文学生涯,从五十年代早期为学校杂志所作的撰文,到1998年
期刊
2004年,奥尔罕·帕慕克应乌克兰作家安·库尔科夫的邀请首次访问乌克兰。乌克兰的《每周之镜》报对帕慕克进行了采访。    《每周之镜》:奥罕汉,第一个问题纯粹是单调的,您对自己的作品的翻译做过检查吗?  帕慕克:我只有可能对英语翻译进行仔细审核。我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与译者们进行讨论。英语译文——可以这样说是唯一可以信服的“译文”,但在这些译文中也有些疏漏。《黑书》多年前被译成英文,现在,另外的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