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小小说两篇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爷爷那代是兄弟四个,我爷爷最小,行四。
  我爷爷的大哥,我叫大爷。大爷有两个儿子,老大有点儿闷,不爱说话,都叫他大哑巴。其实他不是哑巴,会说话,只是不爱说话,话少,少得像个哑巴。我们这一辈儿的,都叫他大哑巴大爷。大哑巴大爷打了一辈子光棍,年轻时是个小光棍,老了,是个老光棍,死了,就绝户了。
  大哑巴大爷一辈子没什么故事,像个哑巴似的活着,像个哑巴似的死去。有一次,他去我们家,看见我们家墙上一张刚刚洗出、放大的照片,那是我读县师范时照的一张照片,十七岁,抬头挺胸、意气风发的样子。他看着看着,乐了,说:“这张相照的,出洋相。”他的意思是不喜欢,在嘲讽我。他习惯的是那种苦着脸、蔫头耷脑的照片,我这种风格的,他不接受。
  这是我记得的他唯一的一句话。本来我对他并不反感,听了这句话,我打心眼儿里有点儿烦他。
  大爷的二儿子和他哥完全相反,聪明,能说会道,长得英俊,看着就招人喜欢。大爷在老二的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从小就把他送到学堂,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老二也争气,脑子快,学习用功,经常受到先生的表扬。小学上完,大爷又努着老命,供他去县里上中学。
  1941年,老二十六岁,每次从县里的中学回家,都给他爹拿回两张百分的卷子。大爷透过这一张一张卷子,看到了儿子的大好前程,日子再苦,也要供他把中学读完。
  这年冬天,当地除了闹日本鬼子,闹游击队,还闹各路土匪。土匪经常夜里摸进各村,抢粮食,抢牲口,抢女人,绑票。
  土匪绑票,绑的都是财主家的票。财主家有钱,有粮,有牲口,绑了他们的票,他们有能力去赎。绑了穷人家的票,穷人没有能力去赎,票只好撕了。土匪绑票不是为了自己撕,撕票没意义,还伤天害理。绑票是为了用票去换钱,换粮食,换牲口。所以,土匪在绑票之前,都先打听好了,哪个村的谁家,是财主,他们家有几个孩子,几个儿子,几个闺女,儿子里哪个最有出息,是一家子的命根子,好了,就是他了。然后踩点儿,摸清这家在村子里的具体位置,再确定行动的具体日期。
  一天夜里,一股土匪悄悄地摸进了我们村。我们村里有一个财主,姓张,在村子的西头儿。这股土匪要绑的就是张财主的儿子。大爷家住在村子的东头儿,大爷家的家底和张财主家根本没法儿比。大爷有时给张财主家做长工,有时打短工,这要看张财主家的活多活少。两家的实力从此可看出高低。
  那天夜里,土匪从山里下来,走了很长时间的夜路,到了村子,土匪的头目转向了,把东当作了西,把西当作了东,东西不分了。土匪头目一转向,十几个喽啰大部分也糊涂了,有两个不转向的,头目一骂人,也就跟着转向了。
  头目一转向,大爷家遭了殃。他们把大爷家当成了张财主家了。如果是白天,一看房子、院墙,就知道大爷家肯定不是张财主家。三更半夜的,土匪虽然有些疑惑,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行动。一个土匪翻墙进去,打开大门,其他土匪手持长枪、短枪,还有大刀、长矛,旋风一样闯进了大爷的家里。大爷一家还在睡梦之中,冷冰冰的枪口,已经顶在了眉心。老百姓哪见过这阵势,大爷一家四口吓得浑身似筛糠,一声都不敢吭。
  那天大爷的二儿子正好回家过周末,该他倒霉,他被当成张财主的儿子,让土匪绑票了。土匪把老二绑了,嘴里塞了破布,装进麻袋,扔到门外的马车上。临走,土匪头目撂下一句话,想要儿子,三天之内,带着二十块大洋,到后河十里坡找震八方赎人。后河十里坡是个地名,村里人都知道,在村北三十里外的大山里,震八方是一股土匪的名號,在当地名气很大。
  这股土匪走出院子的时候,把门口一条吓成一摊烂泥的狗,一棒打死,和老二一样,扔进了马车。
  从一进大爷家的大门,土匪头目就觉得不对劲儿,出了村子,他就把老二嘴里的破布掏出,问明情况,这才知道是绑错了票。再想回去,已经晚了,大爷家一叫,村里就响起了锣声,家家的青壮男人,都手持刀棒、火把,跑到了街上。土匪只好将错就错地把老二带回了驻地。
  老二手脚被绳子捆着,扔进了一间闲置的柴房。土匪们等着大爷家拿钱赎人。
  土匪一走,大爷家就开始借钱,先和亲兄弟借,然后是亲戚,二十块大洋两天内就凑齐了。二十块大洋虽然不是个小数儿,可毕竟人命关天,兄弟亲戚虽然家中都不富余,也都倾囊而助了。钱筹齐了,得找个人送去,交了钱,把人带回来。这个人不但可靠,还得有胆量,毕竟是去土匪窝子,也算是深入虎穴了。选来选去,大爷选中了本村田家的田横,田横胆子大,交往广,和游击队、日本人、土匪都能说上话。
  大爷就去找田横,田横开始还不愿意去,嫌路远,嫌不安全,大爷答应给他两块大洋,他才答应带钱去赎人。第三天,田横拿着大爷的二十块大洋,去后河十里坡赎人。走到半路,田横掂了掂手中的大洋,听着大洋相互撞击发出的悦耳响声,突然就改变了主意。他拿着这二十块大洋,跑到了口外,从此人间蒸发了。口外,就是张家口以西,山西、内蒙古等地。
  等大爷知道被田横骗了,已经是四天以后了。此时,田横的老婆和孩子,也已下落不明,肯定是被田横偷偷地接走了。
  大爷无奈,只好再次筹钱。第一次借钱,还没等大爷把话说完,大家便倾囊而出;第二次借钱,大爷磨破了嘴皮子,在兄弟、亲戚家再也借不出钱了。很多家是真没了,有的家即使还有,也不敢借了。大爷就向亲戚之外的乡亲们借,用了五天的时间,才把二十块大洋重新筹齐。这时,已经是老二被绑走后的第十天了。
  十天里,老二的手脚一直被麻绳捆着,双手和双脚血液不流通,慢慢地就变黑,坏死了。土匪想起来,就用破碗盛点儿剩饭,扔到他的面前,被捆住手脚的老二,就像猪一样,用嘴拱着吃。喝水,也是像猪一样,拱着喝。却没人想着给他松开麻绳,活动活动手脚。
  大爷第二次凑够了二十块大洋,再也不敢找别人了,这次他亲自推着小车进山,去把儿子赎了回来。儿子已经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就像后来减肥减猛了的电视台女主持人,皮包骨的女模特,从坟里挖出的骷髅。皮包骨还是次要的,关键是老二的手和脚,已经彻底坏死,已经变成四块风干的腊肉了。大爷想到了所有他认为应该想到的办法,想把老二的手脚救过来,让它们重新活动自如,最终无效。   老二的手脚,最终从他的手腕和脚腕上,脱落了。没了手脚,人立刻变得简洁而且怪诞。老二的学业理所当然地中断了,大爷在这个儿子身上寄托的所有希望,也都破灭了。
  没了手,照样可以干活儿。写字,就用两只手腕夹着毛笔;切菜,就用两个手腕夹着菜刀;吃饭,是在右手的手腕上绑一根布条,把勺子插在布条里,照样吃得脑门儿冒汗。总之,没了手,什么活儿都可以干;没了脚,照样可以走路。怎么走?跪着走。把胶皮裹在膝盖上,里面塞着破布、旧棉絮,照样走得不慢。老二的父母、哥哥死后,他一个人生活,村里把他五保了。村里派人定期给他搞搞卫生,拆洗被褥。平时的生活,都是他自己料理。当然,没有结婚,哪家的女人,愿意嫁给一个没手没脚的男人呢?
  晚辈的,比如我,都叫他秃爪大爷。同辈的,或者长辈的,都叫他秃爪子。有些残忍,有些恶作剧,却很生动,也很形象。没有恶意。
  秃爪大爷被五保了,他对新社会怀着感激之情,对毛主席更是怀着敬仰之情。一天三顿饭,每次饭前,他都要跪在土炕上,冲着墙上的领袖像,举起没了右手的右臂,向领袖表达敬仰、感激之情,然后唱一遍《大海航行靠舵手》,或者《东方红》,或者《唱支山歌给党听》。唱完,才开始喝汤、吃饭。
  我小的时候,有幾次母亲下地干活,没有人看我,就把我扔给了秃爪大爷。秃爪大爷家,有一股浓浓的只有光棍身上才有的污浊之气,我很不喜欢,但我只能忍耐。秃爪大爷做出的饭菜,也有一股光棍家特有的怪味儿,饿急了,我也皱着眉头,和他一块儿吃。饭后,他带着我上街,他跪着走,我站着走。总觉得他跪着走路有意思,于是和他一样,以膝代脚,跪行数米。顿觉疼痛难忍,裤子的膝盖处也破了两个洞。为这,母亲下地回来,把我摁在炕沿上,赏了我一顿笤帚疙瘩。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秃爪大爷全身溃烂,已经卧床不起。我周末回家,去后院看他,用手推车推着他去卫生所换药。他的身上已经多处化脓,大夫用大号针头把他体内的脓水吸出来,一针一针,吸了好几针。我带他去换了几次药,并嘱咐他安心养病。秃爪大爷临死的时候,还在念叨我,说我仁义、心眼好。可惜的是,他一死就被村里草草掩埋了,没人告诉我,我没有送他最后一程。
  秃爪大爷正经上过中学,是个好学生,没了手脚后,仍然喜欢看一些小说、话本。他经常给我讲书上的故事,有时还边讲边唱,很有意思。他讲得最好的是《隋唐演义》,他最喜欢的人物是秦琼和罗成。
  大爷家的老二被赎回半年以后,另一拨土匪趁着月色摸进了我们村,目标还是财主张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一进村也转了向,认错了门儿。把和张家隔着八丈远的季家,当成了张家。季家十八岁的大儿子,被当成肉票,绑走了。要的也是二十块大洋,期限也是三天。季家穷,本家少,用了五天才把赎金凑齐。
  五天里,季家老大的手脚一直被麻绳捆着,万幸的是他的两只手腕捆得松,血液还能在手上流动,所以两只手保住了。两只脚被捆得紧,血液不流通了很快坏死,脱落了。季家老大以后走路,和大爷家的老二一样,只能以膝代脚跪行了。幸运的是,他还有两只活动自如的手。
  相好的
  二爷是我爷爷的二哥,他有三个孩子,两个闺女,一个儿子。闺女成人后就嫁到外村,后来又不经常回来,所以我没有印象。二爷的儿子叫宝田,因为比我的父亲年龄小,我应该叫叔叔。可我们那儿把“叔叔”叫成“伯伯”,读音又读成了“百百”。“百百”可能是从“白白”那儿来的,“白白”是从“伯伯”那儿来的。所以,我们那儿叫叔叔不叫“叔叔”叫“伯伯”,伯伯又读半边读成了“白白”,白白发音又不准,叫成了“百百”。
  有点儿像绕口令。
  所以,从小到大,我们叫宝田叔叔,都叫“宝田百百”。叫其他叔叔,也叫成“百百”。
  父亲的同辈,比他大的,应该叫伯伯,我们不叫“伯伯”而是叫“大爷”。
  爷爷辈的,排行老大的,我们叫大爷;父亲辈的,比父亲年长的,我们也叫大爷,不是叫乱了吗?乱不了,此大爷非彼大爷。爷爷辈的大爷中的“爷”,读二声;叫“大爷”的时候,重音放在“爷”上。父亲辈大爷里的“爷”,读轻声,叫“大爷”的时候,重音放在“大”上。老北京都这么叫,我们那儿属于北京的远郊,也这么叫。
  宝田有一个儿子,叫铁牛,铁牛和我同辈,比我大,我叫铁牛哥。宝田的媳妇,在儿子铁牛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宝田一直没有再娶,一个老光棍,带着一个小光棍,就这么一天天把个寡淡的日子,过下去。宝田自己却不觉得日子寡淡,他觉得日子很滋润。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村里有个相好的。
  宝田的相好叫东英,是小有子的媳妇。小有子和东英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长得一点儿都不像她爹小有子,一天天眉眼越来越像宝田。这孩子八成是宝田的种,抢在小有子之前,发芽了。小有子也看出这丫头儿哪哪都不像自己,开始是模样不像,后来发现连脾气都不像自己,却越来越像宝田了。他好像也不是很在意。
  宝田和东英好,差不多是公开的。有时他去东英家,小有子和孩子们都在,东英欢迎他,别人也不嫌弃。就是聊聊天,正常的串门儿。如果家里只有东英一个人,他们才匆匆忙忙地相好一次。有时东英去宝田家,用头巾包着脸,整得像个阿拉伯女人似的,只露着两只眼睛,贼一样东瞅一眼,西瞅一眼,然后溜进宝田家。
  宝田的儿子铁牛,很小就到煤矿上挖煤去了,家里就剩下了宝田一个人,这就给他和东英偷情提供了方便。其实,东英用不着包脸,也用不着鬼鬼祟祟,像个贼似的,她就是大大方方地进出宝田家,也没人大惊小怪。可这种事儿,要是能大大方方地去干,也就没劲了。这种事儿,妙就妙在鬼鬼祟祟,妙就妙在胆战心惊。东英就是包着脸,别人也能一眼认出那是东英。认出了也假装没认出,故意不叫她。东英就很得意,进出宝田家也就更频繁了。
  邻居家的四凤问她娘,意思是东英去宝田家串门儿,为什么还包着脸呢?她娘就说,因为她要去干不要脸的事儿了,所以就把脸包起来了。四凤又问,她是去偷东西吗?她娘说,不是偷东西,是偷人。四凤问,啥叫偷人?她娘想了想,说,偷人就是包着脸,贼一样地去人家串门儿。别问了,也别乱说。   后来,铁牛挖煤的煤矿出了事故,好几个工友就在他的眼前被砸成了肉饼,铁牛受了刺激,再也不敢下井了,从煤矿跑了回来。从此,铁牛再也没有出过村子。在村里种地,再苦再累,也不会被砸成肉饼。铁牛一回来,还是和他爹一块儿过,又是两根光棍儿。儿子在家,宝田就不好再在家里和东英相好,害得两个人很不方便。
  再后来,铁牛结婚了,虽然和父亲分开过,可还是在一个院子里。有了儿媳妇,老公公再和东英相好,就更不方便了。儿媳妇很快就知道了公公和东英的事儿,就好言劝说公公:要找,就找个合适的女人。东英有男人,有子女,和她好,多不合适。
  宝田有点儿下不来台,赌咒发誓,自己和东英是清白的,比清白还清白!
  儿媳妇就笑了,不再说这事儿。
  铁牛娶媳妇之前,东英有时还以借东西、还东西的名义过来看看、坐坐,铁牛揣着明白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娶了媳妇,东英就很少来了。有几次宝田和东英实在熬不住了,又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相好,宝田就把东英装在麻袋里,像背粮食一样,把他背回了家。關上门,死劲儿地相好,尽兴了,宝田又把东英装在麻袋里,把她背了出去。
  儿媳妇早就透过窗户,把一切尽收眼底。她看得清清楚楚,老公公背相好的进来的时候,两只脚还是有力的,走路咚咚的。等他背着相好的出去时,两条腿已经打晃儿,两只脚就像踩在了棉花上。儿媳妇就笑了,两个老东西,这是豁出老命了。
  看过几次后,儿媳妇从屋里出来了。那天,宝田和东英折腾够了,宝田又背东英出来,儿媳妇也出来了,问公公,麻袋里装的是啥?宝田晃着两条软得快要站不住的腿,说,棒子豆,去磨点儿棒子面。棒子就是玉米,棒子豆就是玉米豆。媳妇说,咋看着不像棒子豆,倒像是一头猪,或者是一个人,里面不会是个人吧?公公赶紧说,不是人,怎么会是人呢!有用麻袋装人的么?媳妇就说,不是人就好。要是人可得小心点儿,千万别磕了碰了,别让人看见!
  宝田和东英就知道,这件事露馅儿了。儿媳妇不但自己看得紧了,还去找了东英的男人小有子,嘱咐他看好自己的媳妇。小有子本来在这件事上态度模糊,现在人家的儿媳妇都找上门来了,他的态度一下子明朗了。宝田再去他家串门,变得不受欢迎了,不但他冷着脸不搭理人了,连三个孩子也开始把他往出轰了。小有子开始把媳妇看得紧了,只要东英一出门,就派个孩子跟着,让她没有和宝田单独相好的机会。
  看不见对方,看见了不能单独相处,两个人就觉得这日子没法儿过了。离开对方,日子没法儿过了。东英和小有子摊牌了:离婚!不离婚,毋宁死!小有子不同意,他也想不明白,过了大半辈子,孩子都快成人了,撒的哪门子癔症,离的哪门子婚呀!说完好话说狠话,哄着不成就棍棒伺候,怎么着都不能动摇东英离婚的决心。
  问她为啥要离婚?回答为了嫁给宝田。
  问她宝田哪儿比我好?回答哪儿都比你好。
  小有子又去找宝田,把他堵在一个墙角,突然掏出一把杀猪刀来,顶在了宝田的脖子上。宝田有种,眼皮都不多眨一下,说,捅死我得了,我早就不想活了。小有子一看这孙子不怕死,自己先软了,扔了刀子,扑通跪下了,说,你就放过东英吧,没了她,我和三个孩子怎么过?宝田说,东英是你媳妇,你为什么来求我?说完,转身走了。
  闹得不像话,闹得不可收拾,小有子和东英终于离了婚,东英嫁给了宝田,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宝田和东英,偷情偷了半辈子,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在一起过日子了。都觉得他们会把日子过得很幸福,两个人更是觉得姻缘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你恩我爱,白头偕老。没想到,他们只在一起过了三个月,就离婚了。因为啥?合不来。
  东英嫌宝田太懒,懒到晚上不洗脚。宝田嫌东英爱吃蒜,一嘴蒜臭,让人不敢靠近。东英就骂,结婚前你个王八蛋怎么不嫌老娘有蒜臭,抓到老娘就要吃嘴儿?宝田还嫌东英张嘴就“老娘老娘”的,粗俗。不仅有蒜臭,还粗俗。东英嫌宝田吃饭吧唧嘴,吃相难看,让人心烦,让人吃不下去,恨不得把手里的饭碗扣在他的脑袋上。宝田嫌东英做饭不好吃,而且饭后刷碗也刷不干净。
  就是这样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两个人你骂我我骂你,你打我我打你,闹得鸡犬不宁。两个人都骂自己瞎了眼。还差一天半,两个人就在一起过了三个月,也不凑那个整儿了,离!就真的离了。离了婚的东英,当天就拿上自己的东西回了原来的家,问小有子,你要是愿意,明天咱们就去复婚。小有子喜出望外,赶紧说,愿意,愿意。就这样,东英和小有子复婚了,宝田重新成了一根光溜溜的棍儿。
  东英再也不去找宝田了,宝田也不理东英了。甚至大街上走成对面,谁都不理谁了,好像两个陌生人。
  记得我在师范读书的时候,一个周末,我帮宝田百百家收庄稼。上午干了半天,累乏了,回去躺在他家炕上就睡着了。醒来,宝田已经做好了手擀面,面条煮好还过了水,吃在嘴里非常可口。调料是什么?蒜泥。新砸的蒜泥,蒜香扑鼻,又咸又辣,吃得我满头大汗,直呼过瘾。多少年过去了,一想起宝田,我就想起那次的手擀面,想起那次又咸又辣的蒜泥。
  他怎么能把过水面做得那么香呢?
其他文献
收养的孩子也是天使。草根夫妻冬梅和建东两口子收养的好好不会说话。忽然有一天,孩子能喊“爸爸妈妈”了,建东激动得不知说啥,只是一个劲亲好好的脸蛋……1   这是条老街。街边的铺面,都是居民楼的一层改装的。楼和楼之间,是一些长长短短的巷子,里面盖满了小楼,样式大同小异,一间一间地隔开,房东全部租出去,补贴生活。街上做生意的有本地人,也有河南来的菜贩子。说白了,这里是菜市场、杂货区,日常所需,应有尽有
初冬难得的晴日,蓝天沉在池塘的水底,几朵云彩被粼粼的波光清洗着,白得晃眼。  进村第二家是英子的娘家,三十年前我就熟了。从小学到初中,我和英子是最要好的同学、姐妹,连英子妈都说,她家就是我家。英子家很温暖,爸妈和善,房子又是我们老家最好的红砖墙。还有三间厚实的木楼,冬天暖和,夏天阴凉。我和英子在她的房间吃柿子、柿饼,躺着咬耳朵说悄悄话,趴着做作业。总在我们玩累的时候,传来英子妈的喊声:“伢们,快出
妈妈中风了。   妈妈第一次中风很轻微,是爸爸早起发现妈妈不会动了,忙打电话给妹妹,然后叫120救护车送去的医院。   我得知消息从贵阳往家赶,下午到达的医院。急急忙忙冲进病房,妈妈不在床上,我正在纳闷身后突然传来嗨的一声,紧接着有人在我背上重重地拍了一巴掌。 转过身去,是妈妈。她手里端着一碗饭笑得前仰后合,估计刚才那一掌下去吓到我了,她因此感到好笑吧!   我吃惊地问:“不是说你中风吗?怎
有人曾推心置腹地说:我已四十不惑,还没弄清楚男女之事。   谁解其中真意?盘古开天,始祖们在龙、闪电、虹等自然物的感应下降生。风云变幻世事无常,脆弱的人们终免不了崇拜孕之天地的“玄牝之门”和“谷神”,诞生其宗教信仰。西方一部浩瀚的《圣经》,也穷尽不了男女之变,只能借助全能的上帝,告诉迷茫的世人,他就是道路、真理与生命。   于是乎,那位男士,在兢兢业业地挣钱之余,想方设法地诱引情人,乐此不疲地
近日,一口气拜读完《北京文学》2015年第12期邓宏顺的中篇小说《一串钥匙的葬礼》,不禁为它叫好。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部好看又耐看的佳作!  说它好看,是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文字精准生动,没有套话废话,没有冗长的景物描述,使人看了开头就不能把它放下,一直要看到底。我今年已经80岁高龄,右眼患有青光眼,左眼患有白内障,看书都较费力。但因为本文好看,3万多字的篇幅,我却只用了一
什么?不是我!  嫉妒、不解交织成一张杂乱无章的网,网住了我的理智。  我斜着眼向雨看去,眼神里挟着一丝热辣辣的妒意和不屑——她是我们班选出来代表班级参加年级演讲比赛的人选。论经验,我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沉稳冷静;她是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横冲直撞。论实力,我是展翅翱翔的老鹰,睥睨群雄;她是羽翼未丰的小鸟,稚嫩懵懂。于情于理,我都应该是参加演讲比赛的不二人选。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她就这样轻易地获
关于芸芸众生  关于喜怒哀乐  他什么都看见了  但什么也不说  寄身于一块石头  悠悠活过千年  托举他的那朵莲花  早已融入斑斓的人间  因為他是佛  关于尘世  本可以一眼望穿  但他微笑着,眯着眼  把因与果,故意藏起来  我一次次爬上大山之巅  站在佛的对面  借一朵云彩  替他擦拭眼中的尘埃
来汉已一周,前几天很忙,自己也不善文笔,向来很少写记录心情的东西。9天前,我们带着重任而来,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协和肿瘤中心的重症监护室(ICU)。在各方努力下,工作已逐渐走向有序、规范。  记得2月12号晚上11点半,医务部主任张秀来电,通知立刻赶到医院参会。我跟家人说,号角已吹响,战士要冲锋了。  我是一个感情并不外露的人。在ICU工作的人,也早就看惯了生死。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段时间以来,我
村子沉寂下来  早年的革命像渐行渐远的火车  留下荒凉的轨道  这些年  许多房子又空了  像我的心  一條狗懒懒地叫一声,却没有另一条  回应……  月亮的碗——空了空了  村子的心,空了  年轻人都去了远方的城里,像青春一去不返  像采伐后的林场,只留下  树梢和树根  忧伤,在废墟上唱歌  我们遗弃的  比我们索求的多  比我们继承的多  比烈士流过的鲜血多  我们称之为土地的  其实只是一
《野草在风中呼喊》无疑是一个诗意十足的题目,让人想到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会想到鲁迅的《野草》。然而,我听闻作者刘建初的身份无关风月文艺,他生活在北京郊区,小说最后的标记声明——“2009年12月写毕于通州西马坊村”,这既是写作的时空标志,也是一次身份泄露。这是一篇处女作,然而,它的成熟度足以令人吃惊。小说的故事无关诗意,它事关现实的、当下的、要紧的、吸睛的社会热点,关于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