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确实,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达尔文在其自传中回顾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喜爱了解任何 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兴趣会产生求知欲,发展智力,是学生进行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这作为一种认识,似乎所有的教师都明白。然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即使是未上过的新课文,学生看一遍似乎全懂,认知几乎没有障碍,似乎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内驱力。没有内驱力,对学习持无动于衷的冷 漠态度就是语文老师面对的困境。要改变这种状况,光靠讲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 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力弱,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激发——而且是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的劳动——无论再“高明”的教师的 劳动也只能是无效劳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当抓住青少年“好奇”、“趋新”、“感奋”等心理特点,把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 置,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明了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兴趣的“潮湿的土壤”。实际上,世界之大,无处不是语文,培养语文兴趣的“潮湿的土壤”决不局限于课堂,因此,我们应当把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向课外的一切领地发展。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爱好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突破口。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经常用中外名人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来启发学生;用古今名人酷爱读书、通晓各门学问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并有意截取部分精彩段落造成悬念来促进学生;及时鼓励,利用阅读的竞争心理来促进学生。“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学生在课外养成了读书的爱好,就为课内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更广阔的天地:请名家名人给学生作朗读指导或观看经典表演;请作家记者谈写作经验;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举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唱的“自我欣赏”活动;带他们春天郊游、踏青;中秋吟诗赏月……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各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必须通过耳听、眼看、口读、手写来完成。更形象一点,语文的茂盛大树必须通过这一切浅枝细流来汲取点滴营养。因此,读课外书籍,听听音乐,看看图画,都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有经验的优秀语文教师在班级中成立读书小组、朗诵小组、剧评小组、写作小组等,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向语文学习领域,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能放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我们要把“兴趣”这块魔石请进课堂,貫穿课堂的始终。
一部交响乐要有摄人心魄的序曲,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一篇文章要有精彩漂亮的开头,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导语这个容易被人忽视或随意处理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好的导语可以起到很多很好的效果:有的抒情色彩浓烈,一开始就拨动学生的感情心弦;有的回忆旧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有的破理析薪,使学生一开始就进行认真思考;有的采用音响效果,把学生带入遐思神想之中……好的导语就像一支兴奋针,一下刺中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兴致勃勃进入课文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决不能仅仅停滞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善于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课文的内在逻辑层层引向深入。如课文《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一篇戏剧,虽然很有名,但由于是外国作品,学生对内容、形式都比较陌生,不容易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演一个角色,让学生来排演……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扮演,品味语言艺术,体验人物性格,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精心探索,不断追求。比如:上科学知识类的课文,不妨将学生带出教室,指导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讲授《故宫博物院》,可让学生画出平面图;教《黄河颂》,让学生听音乐演唱录音,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就拿教文言文来说,可以让学生备课,指定一个学生讲解;还可以按小组分工,有时接力翻译,有时择难互答,有时自读自译,还可以比赛笔译……由于教学方法的不断变换,学生大脑兴奋点不断转换,课堂活动能够始终保持一个高效有序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明了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兴趣的“潮湿的土壤”。实际上,世界之大,无处不是语文,培养语文兴趣的“潮湿的土壤”决不局限于课堂,因此,我们应当把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向课外的一切领地发展。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爱好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突破口。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经常用中外名人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来启发学生;用古今名人酷爱读书、通晓各门学问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并有意截取部分精彩段落造成悬念来促进学生;及时鼓励,利用阅读的竞争心理来促进学生。“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学生在课外养成了读书的爱好,就为课内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更广阔的天地:请名家名人给学生作朗读指导或观看经典表演;请作家记者谈写作经验;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举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唱的“自我欣赏”活动;带他们春天郊游、踏青;中秋吟诗赏月……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各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必须通过耳听、眼看、口读、手写来完成。更形象一点,语文的茂盛大树必须通过这一切浅枝细流来汲取点滴营养。因此,读课外书籍,听听音乐,看看图画,都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有经验的优秀语文教师在班级中成立读书小组、朗诵小组、剧评小组、写作小组等,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向语文学习领域,用兴趣的火花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能放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我们要把“兴趣”这块魔石请进课堂,貫穿课堂的始终。
一部交响乐要有摄人心魄的序曲,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一篇文章要有精彩漂亮的开头,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导语这个容易被人忽视或随意处理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好的导语可以起到很多很好的效果:有的抒情色彩浓烈,一开始就拨动学生的感情心弦;有的回忆旧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有的破理析薪,使学生一开始就进行认真思考;有的采用音响效果,把学生带入遐思神想之中……好的导语就像一支兴奋针,一下刺中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兴致勃勃进入课文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决不能仅仅停滞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善于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课文的内在逻辑层层引向深入。如课文《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一篇戏剧,虽然很有名,但由于是外国作品,学生对内容、形式都比较陌生,不容易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演一个角色,让学生来排演……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扮演,品味语言艺术,体验人物性格,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精心探索,不断追求。比如:上科学知识类的课文,不妨将学生带出教室,指导让学生边观察边学习;讲授《故宫博物院》,可让学生画出平面图;教《黄河颂》,让学生听音乐演唱录音,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就拿教文言文来说,可以让学生备课,指定一个学生讲解;还可以按小组分工,有时接力翻译,有时择难互答,有时自读自译,还可以比赛笔译……由于教学方法的不断变换,学生大脑兴奋点不断转换,课堂活动能够始终保持一个高效有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