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o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因素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社会,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不良的经济结构、变迁的文化体系、缺失的家庭及学校教育。作者认为,现阶段,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来预防和控制犯罪,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法治观念建设并完善教育体制。
  关键词:犯罪;社会因素;社会对策
  自人类社会产生开始,就有了犯罪,犯罪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延续了几千年,人类社会一直在寻求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方法。古代社会重视犯罪产生的个体因素,犯罪预防以刑法为中心,注重通过刑罚来控制和减少犯罪,但是历史表明,不管多么严酷的刑罚,都不能有效地预防犯罪。近代以降,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并认识到社会预防对控制犯罪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的论断。
  一、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
  “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在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于一定的社会形态而言,犯罪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社会因素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犯罪而言,个体的原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只是条件因素,而社会原因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进行着剧烈的变革,产生了许多有利于犯罪滋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因素。研究这些因素有利于制定相应的社会对策,预防和控制犯罪的产生。
  (一)经济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找到根据。首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都面临着剧烈的变革,变革必然会引发一些摩擦和冲突,在国家的调控机制不健全时,一些冲突会以犯罪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处于待业、失业的状态,这部分人群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最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居民收入严重不均衡,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分层严重。同时,社会流动不畅,社会个体缺乏向上流动的畅通渠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人的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产生敌视、憎恨和报复心理,进而导致行为失范,从而促进犯罪的产生。
  (二)文化因素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变迁带来的文化冲突剧烈而复杂,这也是我国目前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的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互相作用,“新旧文化的差异及其各自的复杂状况,决定了这两种文化处于同一社会,自然要发生激烈的冲突。”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旧的价值观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与当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同时,由于社会自由程度越来越高,不少诸如封建迷信等传统文化的糟粕死灰复燃,在阻碍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犯罪滋生提供了土壤。
  (三)家庭与学校教育因素
  社会化是社会个体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必经过程,如果社会化过程出现问题,个体便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容易出现越轨行为,甚至产生犯罪人格。家庭和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化质量,家庭与学校中的消极因素会对个体人格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大,父母越来越缺乏时间和精力照顾子女,使得子女得不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家庭的不完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面临极大的困境。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当代中国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训上,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在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差距,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同时,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不少学生一毕业就丧失了与其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加剧了社会分层,阻碍了社会流动,进而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社会对策
  鉴于上述几点我国目前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作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期从社会政策的层面控制和预防犯罪。
  (一)继续深化经济改革
  首先要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税制,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一方面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别要提高提高低收入和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水平;一方面约束高收入人群的不端行为,减少“白领犯罪”,减少社会阶层矛盾,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
  其次要完善相应的制度促进社会流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合理的社会流动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机制。”促进社会的机会公平,为社会个体向上流动畅通路径。
  最后,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风险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存在,社会成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风险。因此,社会有必要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保障,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一个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以有效应对社会风险。同时,社会保障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结构和谐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利益矛盾增多。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协调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结构转型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结构和谐转型。
  (二)加强社会法治观念建设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旧有的文化体系被打破,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强制要求社会个体树立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难以实现,也有悖“良心自由”的要求。而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是整个社会经过长期实践后,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找到的“最佳平衡点”,既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也可以使公民享受到充分的自由。作者认为,为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建设。只有社会个体自觉地将守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社会间的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观念的建设首先要求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公民充分了解法律,知道什么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这是法治观念建设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公民运用法律的意识和能力,让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纠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勇于并善于用法律做武器与违法行为做斗争。最后,要努力使民主法治观念内化为公民的行为准则,使社会个体树立法治意识,了解自由的有限性,自觉地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自觉地使用合法的手段追求个人幸福。
  (三)完善我国教育体制
  教育可以提高社会个体的谋生能力,提高其生活水平,避免社会个体因贫困而犯罪。教育也可以提高社会个体的社会化水平,提高其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
  第一,处理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所处的地区往往本来就是“教育洼地”,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出现问题。这就要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使留守儿童这些社会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方式上,不仅要强化一般的文化、素质教育,更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加强对留守儿童生活方面的关心和心理方面的辅导。
  第二,处理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户籍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一直比较困难,即使能够正常就学,也享受不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教育资源。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少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将子女送入当地的农民工学校就学,但是最近,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农民工学校被强制性关停,人为地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造障碍。要解决好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作者认为,可以在政策上对农民工学校予以适当倾斜,放宽办学条件的限制,同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品德、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和法治观念。同时,应当应当注意优化学校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与知识水平,注意关切孤儿、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密切关注其心理健康。
  第四,要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是社会个体进行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个体能否公平地参与竞争,关系到社会流动途径是否通畅。处理教育公平问题,一方面要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地区间差异。一方面要对社会弱势和边缘群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支持。
  (作者通讯地址:沛县人民检察院,江苏 沛县 221600)
其他文献
摘要:  长期以来,美国刑事司法领域中存在的辩诉交易(plea bargain)制度一直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对于我国能否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有较大争议。之所以该制度引来较大争议,是因为学者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持己见,缺乏深层次对其价值进行全面探讨。鉴于此,笔者从辩诉交易制度公正和效率两个基本价值切入,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并得出浅薄的见解,为我国是否引入辩诉交易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期刊
警察出庭作证是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通例。现代庭审方式崇尚“审判中心主义”,要求按照直接言词原则进行质证,警察出庭作证是法庭了解事实的最佳形式,也是法庭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警察不出庭作证正是中国刑事诉讼制度设计中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庭审制度的改革,影响了案件真实的发现。正因如此,新《刑事诉讼法》第一次把警察出庭作证作为一项诉讼制度确定下来。  一、警察出庭作证制
期刊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刑事诉讼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法律地位的确立、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有关社区矫正的条款,
期刊
摘要: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宣传,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经济形势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整合时期,这个时期的民事,经济审判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民行检察工作顺应社会需要,较好的发挥了法律监督作用,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民行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民行检察监督;主要问题;对策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宣传,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经济形势经过多
期刊
摘要:  2011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两年的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专项工作以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迅速出击,先后立案查办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典型危害民生民利渎职犯罪案件。笔者就结合本案过程中查办渎职侵权犯罪特点及其防治对策作简要分析探讨。  关键词: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特点;对策  近年来,国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重点,民生民利摆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名词和问题也随之出现。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地区关于侵犯虚拟财产的案件成为法律界讨论的热点。虚拟财产能否成为财产犯罪的客体?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该如何定性?如何完善立法对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定罪处罚?  关键词:虚拟财产;法益属性;犯罪数额;刑法法律完善  随着网络产品的丰富和网络使用的普及,“虚拟财产”成为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网络
期刊
摘要:  犯罪记录,对被记录人的学业、工作及生活都产生着无法消除的负面影响。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十几岁的花样年华便被贴上“罪犯”的标签,背负一生,使其日后的生活阻难重重。新《刑事诉讼法》确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标志着我国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制度性保护。然而,这项制度仅以一个条文的形式出现,配套规定极少。如何正确理解并予以完善,成为该项制度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犯罪记录封存;困
期刊
【要旨】  刑法的机能是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对于法益保护,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姜某,男,锡伯族,初中文化,无职业,住某市西区某某街道26-7-1号。  犯罪嫌疑人姜某指使唐某、王某、关某(时年均17周岁,均已判决),于2007年11月20日22时40分许,在本市沙区科技谷后身停车场内,殴打被害人杨某某,抢走女士皮包1个,内有人民币200元。  犯罪嫌疑
期刊
摘 要:成年监护制度是民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保护思想的兴起,成年监护制度被注入了新的理念。自20世纪末,世界各国掀起了修改监护制度的高潮,基本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而随着社会的变革,我国的成年监护制度在民法通则制定之日起并未进行大的修改,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通过展示国际成年监护制度的先进理念,借鉴各国立法例,通过比较,指出我国就成年监护制度在实施过程中
期刊
摘要:修订后的《刑诉法》规定检察院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律师担任辩护人,使律师介入检察院自侦工作时间大幅提前,此举在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促进检察院文明规范执法的同时,也明显增加了检察院突破案件和取证工作难度,建议采取做实初查、强化技侦、快速取证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律师介入;自侦工作;影响;对策  修订后的《刑诉法》坚持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