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瓶颈及突破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在当下正遭遇着尴尬,学生普遍认为其“难度”和“效用”之间存在着不对称关系,以实例阐释教学法为中心,通过重释其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独特内涵,挖掘其重要特征,申述其运用原则,来展示这一“小”方法在解决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之困境方面所蕴涵的“大”生机。
  关健词:文学理论 实例阐释教学法
  毫无疑问,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有它的目的和意义,《文学理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门理论课,它承担着转化学生思维,构建学生理性思维框架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文学理论时最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难度”,一个是“效用”,前者是他们对文论的基本认识,而后者则是其学习的主要动力。然而学生在这两方面传递出的负面信息却是显而易见的。
  1.对文学理论效用的质疑。学生对文学理论效用的质疑基本上源自于两个方面,首先他们普遍认为在文学学习中,感性的体验远比理性的理解更为重要,毕竟情感才是文学的核心所在,正所谓“情者文之经”(刘勰语),而情感恰恰是最需要深心体味的,所以学生对以理论的方式介入文学是否会肢解其内在鲜活的生命体验,存在很大的疑虑。其次涉及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为对文学实践活动总结的文学理论带有滞后性,他们学习到的原理、方法似乎在解释不断涌现出的一些新的文学现象的时候表现乏力。
  2.对文学理论难度的畏惧。对于学生而言,文学理论课是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从未接触过的,学习基础几乎为零,其中诸多的概念、范畴、原理、方法都需要慢慢理解和接受,而且最艰难的应属思维层面的转化。
  必须承认,文学理论本身有一定的深度,听起来并不好听,似乎没有文学史的那种鲜活和多彩,理解起来也很有难度,毕竟它不再只是描述现象或是梳理知识,所以学生总是期待着老师能够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实例阐释法成为了我们通常选择的一种方法。当然,文学理论课程的实例阐释法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实例的选择上,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应坚持两个原则:第一,熟与生的结合。应以学生熟悉的作品为主,因为理论本身难懂,如若再以陌生作品介入的话,会降低接受的效率,如能在熟悉作品的解读中翻出新意,将会给学生造成更加强烈的思维冲击力。当然,实例教学也不能止步于此,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所以应配合相应的文学史课程,有步骤分层级地让学生接触一些新的作品。
  第二,经典与流行并重。当下的学生阅读取向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流行的关注远远大于对经典的执守,因此教师要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对案例材料的选择既保证其具有时代、国界、文体上的广度,又有其被当做经典所具有的深度,同时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文字阅读积累和现实情感体验,使其能够比较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增强学生对文学理论有用性的认可度。
  其次,选择固然重要,对实例的使用更加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效果显现。我们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坚持从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自然导引出文学原理,使学生在老师讲授中自然而然地领会理论不是空洞的,它来源于丰富的文学实践,从而能够扩展其作品阅读的范围,提升其对作品的思考。
  第三,既要保证案例的丰富、全面,又要注意大量案例介入理解时对思路清晰的影响。其中最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例子不能宣兵夺主,不能消解了理论本身的深度,要避免学生最终只记住了实例,而忘记了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最后,在运用实例阐释教学法时,要注意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介入体验和思考,而不能使其简单化为理论观点加实例说明的模式,这样会很容易消解理论与文学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从与我们还原理论与文学作品之间沟通融合的初衷相背离。
  总之,文学理论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理论水平,使他们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激发出对文学的兴趣,从而更积极地关注文学规律,形成一定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思辨能力,懂得文学创作,正确欣赏和评论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学生应体会到,体验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没有认识提升的体验难免流于单薄,而没有体验支撑的认识也难逃浮泛,因此文学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形象的,也是抽象的;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
  基于对文学理论课程目标的理解,我们在这里特别突出了实例阐释教学法的重要性,但其指向并不是要排斥他法而唯此独尊,仅仅是对文学理论课的特殊性质及其所面对特定对象而言,实际上,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希望这个“小”方法能解决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大”困境,也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得到探究和运用。
  (作者介绍:刘欣,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及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问题教学法是在新一轮课改后实行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设置问题的情景,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去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本文就从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分析,并阐述了在思修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研究。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思修教学 实践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在思修教学中亦
内容摘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但给学生带来了视、听、说、演的训练、优化了课堂结构,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中小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但给学生带来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都市报的功能与种类也在逐渐扩展。在新时期发展下,都市报的时评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体系的表现,还是公民言论自由权与话语下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语文教师要优化作文教学方法,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程资源上有新的视野,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教师不仅是作文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同时还要成为作文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  关健词:小学作文教学 兴趣 观察 阅读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
内容摘要: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了问题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  关健词:课堂 问题 生成 策略  所谓问题生成,是指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提出自己疑问的过程,或指学生个体在与同伴及老师的互动交流中突然拼发出问题的过程。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The photoelectron angular distributions (PADs) from above-threshold ionization of atoms irradiated by one-cycle laser pulses satisfy a scaling law.The scaling l
期刊
Hexagonally ordered arrays of magnetic FePt nanoparticles on Si substrates are prepared by a self assembly of diblock copolymer PS-b-P2VP in toluene.a dip coati
期刊
Base on the database of families of structurally similar proteins, a statistical study is made on the scaling behaviour of occupying probabilities of conserved
期刊
The man-made calcium isotope 41 Ca is an ideal tracer for the study of calcium metabolism. We represent the first application of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
期刊
内容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面对较大困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在本文中,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对策积极改进,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开展。  关健词:新课程 小学 生活化  一.小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将数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