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对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教师更应该有自己的应对技巧,若“恣意妄言”,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反之,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善于应对,则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笔者曾听过一节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教师讲《天鹅的故事》,讲完天鹅用身体去撞击冰面,从而能到湖中游泳捕食的情景后,教师问学生:“从这里你们能看出天鹅的什么精神?”很多同学根据前文教师的分析说出了教师预期的答案:能看出天鹅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这时突然有一个孩子说:“天鹅用身体去撞冰面,真的很傻。”个别学生听后偷偷发笑。教师听到这个答案后,很生气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天鹅再傻也没有你傻啊!”这个孩子(事后了解到,他本身很调皮,教师不喜欢他)低下了头,教师继续讲课……
学生为什么说天鹅傻?笔者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想出风头,引起关注。课堂上发出“不同”声音的这个孩子,平时给老师的印象是比较调皮,因而他此时的表现,不排除有哗众取宠、故意为之的嫌疑。心理学表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故意做出些调皮、逆反的举动,以引起他人的关注。那么,平时他的“调皮”或“不同”,老师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呢?如果他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确有“出风头”的因素,那只能说明教师平时对他关注不够。
二是真实想法的流露。在课堂上,学生用一句“天鹅用身体去撞冰面,真的很傻”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是否的确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真实想法呢?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从这点看,孩子的“真诚”——别人也许有同样的想法但不敢说,他却勇敢地说出来——是否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呢?抑或由于他的“不同”声音,代表了现实中一部分孩子的真实想法,恰巧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施教契机,因而该得到教师的感谢呢?
然而,教师为什么说学生“傻”?笔者分析如下:
首先,老师认为孩子在捣乱。其次,老师维护所谓“正确理解”的权威。教参的答案和课堂上大家共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答案的“标准化”,这也成就课堂上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可能认为:自己前文的分析、平日教育的渗透,都在给大家强化一个共同的向上的主题,而你却公然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明显是对大家认同的观点和教师权威的挑战,自然是“傻”的表现。如果对这种“不同”的声音置之不理,一方面会使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也显得教师对教育情境没有及时把握;于是教师迅速反馈。可事实证明,教师的威信力并没有因为对“捣乱”学生迅疾的反唇相讥而得到提升,这个学生也不会因此而在以后的课堂上就“安分守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这种过激反应,会扼杀一个孩子心灵中那颗不失真诚的求异思维的种子。
我们必须思考教师该如何应对课堂上的“不同”声音?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因此,善于应对课堂上的“不同”声音,让教师的语言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摒弃偏见,给予关注。课堂上的“不同”声音,经常出现在思维比较活跃甚至有些不守纪律的孩子身上。因此教师要善于理解儿童心理,并做好自己心理上的调整,不能因为某个孩子经常发出“不同”声音而产生敌意;更不能因为担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受到影响而故意忽视这样的孩子。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时时把师爱放在第一位,不把学生推到对立面上,听到“不同”声音时,自然会冷静分析、客观把握。
2 抓住契机,引导探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教育资源,抓住契机,引导探究。当类似“天鹅真的很傻”的声音出现时,要在第一时间剥离出其可利用的价值。当天鹅“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得到大多数同学认同时,教师是为答案的统一而沾沾自喜还是为思维的单一而隐隐担忧?当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担忧”的教师会为班里能出现“不同”的声音而欣喜、喝彩;更会及时捕捉到这种“不同”的声音,并把它作为一个严肃的问题顺水推舟地推到同学面前,让同学们先回到文本世界中探寻答案,然后再结合生活实例展开关于“天鹅真的很傻吗?”的讨论,还可以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深入辨析,那么结果该怎样呢?天鹅那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自然会在讨论或辩论中更加清晰,比教师直接让学生接受答案,其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探究中,孩子们自然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对生活中与天鹅有类似行为的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会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的应对办法……而正是这种不可预设的“不同”声音的出现,提供给课堂教学一个解疑、释疑的契机,从而能形成师生互动、加深认识的课堂教学高潮。
3 讲究策略,巧妙施教。当然,也不能排除有的孩子在课堂上确实有“讨嫌”之意,但只要教师巧妙解释,也定能化解危机。安徽的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口技》一文“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中“乳”字的用法时,一男生大笑着高声说“奶头”。很多女同学低下了头,场面甚是尴尬,但老师没有采取极端的方法,而是微笑着说:“这个同学反应的确很快,这句话中后一个‘乳’字,正是奶头的意思。整句话就是说,妇人抚摸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然后老师停顿一下深情地说:“这句话的翻译,让我想起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画面。在地震的废墟上,一位年轻的女警察给一个婴儿喂奶。同学们,还记得这个画面吗?”“记得。”“那位女警察之所以毫无顾忌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喂奶,原因就是伟大的母爱一直激励着她。尤其是灾区婴儿那凄厉的哭声,使她母爱情结更浓!”这时全班出奇地安静,那个大笑的男生也沉默了。接下来课堂纪律良好,大家听得都很认真,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这位老师在课堂上面对“不同”声音时,既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采用敌对情绪反击,而是巧用智慧,不仅讲出了要讲的知识点,还把“母爱伟大”植进了学生的心里,充分彰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可见,关注“不同”声音,讲究策略,巧妙施教,会使课堂教学真正进入佳境。
教育教学,绝不应该模式化。我们的课堂欢迎“不同”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才有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必要;而善于应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可以充分彰显教师的智慧和魅力。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孩子思维的多元化走向,“不同”声音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的频率会更高。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善于应对这些“不同”的声音。
笔者曾听过一节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教师讲《天鹅的故事》,讲完天鹅用身体去撞击冰面,从而能到湖中游泳捕食的情景后,教师问学生:“从这里你们能看出天鹅的什么精神?”很多同学根据前文教师的分析说出了教师预期的答案:能看出天鹅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这时突然有一个孩子说:“天鹅用身体去撞冰面,真的很傻。”个别学生听后偷偷发笑。教师听到这个答案后,很生气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天鹅再傻也没有你傻啊!”这个孩子(事后了解到,他本身很调皮,教师不喜欢他)低下了头,教师继续讲课……
学生为什么说天鹅傻?笔者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想出风头,引起关注。课堂上发出“不同”声音的这个孩子,平时给老师的印象是比较调皮,因而他此时的表现,不排除有哗众取宠、故意为之的嫌疑。心理学表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故意做出些调皮、逆反的举动,以引起他人的关注。那么,平时他的“调皮”或“不同”,老师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呢?如果他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确有“出风头”的因素,那只能说明教师平时对他关注不够。
二是真实想法的流露。在课堂上,学生用一句“天鹅用身体去撞冰面,真的很傻”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是否的确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真实想法呢?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从这点看,孩子的“真诚”——别人也许有同样的想法但不敢说,他却勇敢地说出来——是否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呢?抑或由于他的“不同”声音,代表了现实中一部分孩子的真实想法,恰巧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施教契机,因而该得到教师的感谢呢?
然而,教师为什么说学生“傻”?笔者分析如下:
首先,老师认为孩子在捣乱。其次,老师维护所谓“正确理解”的权威。教参的答案和课堂上大家共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答案的“标准化”,这也成就课堂上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可能认为:自己前文的分析、平日教育的渗透,都在给大家强化一个共同的向上的主题,而你却公然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明显是对大家认同的观点和教师权威的挑战,自然是“傻”的表现。如果对这种“不同”的声音置之不理,一方面会使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也显得教师对教育情境没有及时把握;于是教师迅速反馈。可事实证明,教师的威信力并没有因为对“捣乱”学生迅疾的反唇相讥而得到提升,这个学生也不会因此而在以后的课堂上就“安分守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这种过激反应,会扼杀一个孩子心灵中那颗不失真诚的求异思维的种子。
我们必须思考教师该如何应对课堂上的“不同”声音?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因此,善于应对课堂上的“不同”声音,让教师的语言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摒弃偏见,给予关注。课堂上的“不同”声音,经常出现在思维比较活跃甚至有些不守纪律的孩子身上。因此教师要善于理解儿童心理,并做好自己心理上的调整,不能因为某个孩子经常发出“不同”声音而产生敌意;更不能因为担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受到影响而故意忽视这样的孩子。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时时把师爱放在第一位,不把学生推到对立面上,听到“不同”声音时,自然会冷静分析、客观把握。
2 抓住契机,引导探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教育资源,抓住契机,引导探究。当类似“天鹅真的很傻”的声音出现时,要在第一时间剥离出其可利用的价值。当天鹅“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得到大多数同学认同时,教师是为答案的统一而沾沾自喜还是为思维的单一而隐隐担忧?当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担忧”的教师会为班里能出现“不同”的声音而欣喜、喝彩;更会及时捕捉到这种“不同”的声音,并把它作为一个严肃的问题顺水推舟地推到同学面前,让同学们先回到文本世界中探寻答案,然后再结合生活实例展开关于“天鹅真的很傻吗?”的讨论,还可以用分组辩论的方式深入辨析,那么结果该怎样呢?天鹅那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自然会在讨论或辩论中更加清晰,比教师直接让学生接受答案,其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探究中,孩子们自然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对生活中与天鹅有类似行为的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会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的应对办法……而正是这种不可预设的“不同”声音的出现,提供给课堂教学一个解疑、释疑的契机,从而能形成师生互动、加深认识的课堂教学高潮。
3 讲究策略,巧妙施教。当然,也不能排除有的孩子在课堂上确实有“讨嫌”之意,但只要教师巧妙解释,也定能化解危机。安徽的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口技》一文“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中“乳”字的用法时,一男生大笑着高声说“奶头”。很多女同学低下了头,场面甚是尴尬,但老师没有采取极端的方法,而是微笑着说:“这个同学反应的确很快,这句话中后一个‘乳’字,正是奶头的意思。整句话就是说,妇人抚摸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然后老师停顿一下深情地说:“这句话的翻译,让我想起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画面。在地震的废墟上,一位年轻的女警察给一个婴儿喂奶。同学们,还记得这个画面吗?”“记得。”“那位女警察之所以毫无顾忌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喂奶,原因就是伟大的母爱一直激励着她。尤其是灾区婴儿那凄厉的哭声,使她母爱情结更浓!”这时全班出奇地安静,那个大笑的男生也沉默了。接下来课堂纪律良好,大家听得都很认真,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这位老师在课堂上面对“不同”声音时,既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采用敌对情绪反击,而是巧用智慧,不仅讲出了要讲的知识点,还把“母爱伟大”植进了学生的心里,充分彰显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可见,关注“不同”声音,讲究策略,巧妙施教,会使课堂教学真正进入佳境。
教育教学,绝不应该模式化。我们的课堂欢迎“不同”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才有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必要;而善于应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可以充分彰显教师的智慧和魅力。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孩子思维的多元化走向,“不同”声音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的频率会更高。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善于应对这些“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