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之想与桃源故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m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故事的本事,古今学人有不少的探索。其中联系五溪峒蛮的本事探索,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当然同时也用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去阐释,其中像乌托邦的理想,可以说是人们用来把握这个故事的最常见的一种阐释方式。在我看来,清人沈德潜的说法可谓一言定谳:
  此即羲皇之想也,必辨其有无,殊为多事。
  渊明的羲皇之想,是其生命中的重要情结,羲皇即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羲皇上人是渊明对个体生命状态的一种向往,但却是以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为基础的。淳朴人格的圆满实现,尤其是淳朴人物的幸福生活,只有在真正淳朴的社会中才能得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渊明的淳朴社会的理想,是由其淳朴人格的生命愿望驱动的。也许有的社会理想是根植于个体的生命愿望,各个个体社会理想的公约数形成一种群体的社会理想。在渊明这里,这种对上古淳朴社会理想的审美行为,形成了各种生动的文学形象。通过个体的体验,这种羲皇之世,以恍兮惚兮的形象,存在于渊明的周身,似隐似现,造成其生命中的恬悦与苦恼: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荣木》)
  《荣木》写陶渊明在暮春偶影独游时发生的一种“欣慨交心”的情绪,大自然给了他最大的和谐感,饮酒与对空门沐沂舞雩的韵事向往,给他带来了一种悦乐。目前的林庐栖息也让他感到满足。生命似乎就这样可以满足,可是真正的个体的幸福生活,只有在理想的社会中才能圆满地实现。
  桃花源是渊明“黄唐之世”情结的幻想产物,桃花源社会的基本特点就是淳风美俗。渊明虚构桃源社会的心理动能来自于他对上古淳风社会曾经存在的信仰。在淳朴社会失落后,渊明相信有淳朴人物的继续留存,这种人物在狂秦的时代里,有商山四皓。在《桃花源记》的附诗中,他正是拿四皓避秦的事情来解释桃源人物的行为。
  在渊明看来,上古的淳朴社会是符合人性的。人性本来是傲然自足的,只是由于智巧的萌生,使人们离开了淳朴真率的幸福人生,沦于尔虞我诈的机巧陷阱中。而三代以后的政治,是在智巧机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有六籍及孔丘等圣贤“弥缝隙使其淳”,但于大局是无补的。社会只能不可逆转地落入浇漓之中,即所谓“三五道貌,淳风日尽”。这种发展趋势,至狂秦而达到极点。所以商山四皓与桃花源的先人只能走逃离的路。他们的逃离,是为保持淳朴的人格,而桃源先人由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时保持住了淳朴的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使得这个“绝境”很自然地返回到上古淳朴社会的状态中,这体现了渊明对人性的信心。


  渊明叙述桃源故事,有记有诗。以记为主,以诗为辅。但记与诗实为两个各自独立的文本。记是采用小说家笔法,就像一个画框,将一幅画完全地框在里面,不让人注意画框外的背景。这已是一种成熟的小说艺术。渊明也许无意于创作小说,但为了维持虚构的纯粹性,自然符合了小说艺术的法则。与之比较,《桃源诗》这是对这个虚构的故事文本的一种注释,交代作者虚构这个理想国的思想动机。
  《桃花源记》的魅力,正在于渊明完全遵循虚构的原则,造成一个独立自足的小说中的世界,桃源社会与外界社会的区别,只在一为淳朴返古的社会,一为机诈浇漓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仿佛存在于善良的人心中,似乎离现实社会只有咫尺之遥,但这咫尺之间,确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个人的心地,是可以有刹那的返璞归真的,由众多人群组成的社会,却不可能返璞归真。陶渊明深知“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所以对于在现实中实现桃源社会的理想,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因此,在他清醒的理智中,将桃源社会设置为一个“绝境”。渔人的一度到达,或许正象征着人心中那一缕仿佛的灵明之光,一度照耀出一个理想的国度。但这一缕灵光转瞬即逝,人心又归晦暗,理想的国度也得而复失。“本心如日月,利欲食之既”,造成这晦暗的就是个人内心的利欲之念。渔人为了请功,“诣太守说如此”,太守统治全境,一旦知道自己的治境中竟有如此未知的世界,就遣人随往。渔人与太守的行为看似平常,实为智巧与利欲所驱使。渊明的笔墨是如此轻松巧妙,将桃源世界无法向世人打开的根本原因揭示出来了。
  如果说羲皇上人,黄唐之世,是伸向上古历史的想象,其性质属于借助时间上的隔绝来达到的一种幻想形式。《桃花源记》则是渊明试图在当下构筑一个理想的世界。渊明与黄唐之世的人们有着无法跨越的时间的隔绝,与桃花源中的人们处在同一个事件中,却在无形中造成一个空间的隔绝。由于找不到更合适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根源于人心的空间隔绝,渊明在记文中采用了变幻的方法。这个变幻通过几个层次完成。一是渔人“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表面上看,这几句是平常的叙述,但一“忽”一“忘”,是即将与奇境相遭的征兆,有惊耸的感觉。二是他将外界进入桃源的通道设置得迷离恍惚:“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渊明的描写是如此清晰,但却不等于完全明朗。这个豁然开朗的桃源世界,被设置为神仙传说中的洞天福地,就像壶中的天地一样。渊明在这里向我们委婉地暗示了他的虚构性。
  在桃花源诗中,渊明竟直接采用了神仙世界的形式来表现这种空间的隔绝。从这里我们发现,桃源社会相对外界社会来说,有一种主动性。表面上看,是渔人偶遇桃源社会,记文中也是这样写的。但事实上,是桃源社会向外界主动敞开,当它发现它与外界社会终究是淳薄异源时,又自动地封闭起来了。一个现实的村落,是没有这种主动开放与封闭的功能的。一个极偏远的地区,人们寻找到它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那里的人也可以有不愿外界来打扰其宁静淳朴生活的主动行为,但客观上它没有拒绝外界找到它的能力。而桃花源却有这种特殊的功能,可见桃花源世界,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幻想世界。
  由于渊明的作品无一不是写其内心世界中真实的思想、感情与愿望,是一种性情的文学。用一句比较理学化的话来说,就是写他天性中之事。因此,渊明医生的创作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上古淳朴社会、渊明自己的淳朴人生、现实中的
  田园生活与虚构的桃花源世界,它们在渊明的人生境界中是连在一起的,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同样是浑然一体的。
  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及相关文化领域的研究,以诗歌史为主攻方向。曾在“百家讲坛”上讲授《三曹父子与建安诗风》。著有《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等。

其他文献
葛元承这首诗并不出名,却写出了宋人的几件日常雅事——明窗小字,烹茶听雨,在一炷烟里参禅悟道,消解尘缘,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宋代士人禅悦风气鼎盛,且喜于在细事微物显其才技。精神借助艺术进入生活,艺术通过精神而表达出一种生活理趣与生命情趣的内在体味。焚香这一鼻观法门融合着“闲物适情”的宋代美学,是古人万物静观皆自得,心充体逸则乐生的一种悠旷心境。  鄙生曾与大家分享了“庭前柏子香”的做法,9月柏
期刊
背景资料: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醒狮国学养正院青少年夏令营近日正式开营,本次夏令营的主题是让孩子变得更卓越,  亮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调试孩子的自信的心、勇敢的心、坚持的心、责任的心和感
期刊
由于机缘,得以夜访李晶,品茶论国学。在李晶的眼中,国学与手工艺都有着另一番面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80后,学管理的他是如何转型变成文化传承者的?  祺悦:很多人觉得国学太传统化,偏学术性,因此太遥远,其实国学也是很好玩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李晶:其实我觉得国学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能单独成为某一专业学科。其本身包罗万象,但是如果通过一些具体的表现形态展现出来,会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这不
期刊
杨明月,国家一级评茶师,山东省茶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山东区域联络人,“上茶”艺术空间总经理,洄龙山畔藏茶人。登山至她的“上茶”去饮茶,端起一盏茶汤,清香四溢,明澈见底,可又有谁知道,这一杯茶的甘甜,需要人耐心等待茶叶二次生长,着实来之不易……  徐展:为什么您会想做普洱茶仓呢?  杨明月:因为自己买来的茶太多了,而且放的太过分散,就想拢到一起,这样茶叶安全,我也心安。也因为考虑
期刊
在云南师范大学美丽的校园内,矗立着一座奇特的碑石,它虽然只有l丈5尺高,8尺宽,但却仿佛顶天立地,吸引了海内外许许多多的目光。  它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在特殊时期成立的一所特殊大学。它不只汇集了当时我国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顶尖学者和文化精英,也筑起了一座中华儿女威武不屈丹心报国的精神丰碑,它是我们民族愈挫愈奋不可征服的历史见证。  碑文:冯友兰  碑文一千多个字,堪称字
期刊
时方:因为很喜欢传统文化,自己也一直在学书法、读经典、泡茶、品香,而且很喜欢初尘居这种氛围,喜欢苏州,所以选择来到这里。修身养性并不是年龄大了之后才该做的事。人的心灵太浮躁了、太急躁了,应该让自己的生活慢一点,练练字,读读书,安心。  纤纤:亚文的生活就是我心目中最想过的生活,我一直都很想过这种隐居、世外桃源的生活。其实我很佩服亚文,能有这样的成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平时上班事情太多,实在不能做
期刊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生活在人类有史以来物质最丰盛的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数不胜数的消费名目,让我们对物欲的追求有了永无止境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是不幸的一代,那些完全机器化生产,过度包装的物品,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遗忘了工具最初的模样,食物本真的味道。  味道的遗失,更是我们的遗憾,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略过了食物从生长收获到生产的全部过程,直接拿到了精心加工后的成品,早已忘记了混合着
期刊
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能给21世纪的人类什么启示?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  选择开明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这已成为经典性的话语。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班彪说:“从谏如顺流”,(《文选·王命论》)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礼器》)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
期刊
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从对亲人的爱开始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这就是儒家经常强调的推己及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第一条是否定地说,第二
期刊
《围炉夜话》,清代王永彬作。凡二百二十一则,以“安身立命”为总纲,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和《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如书名所言,寒冬之夜,至交相聚,围拥火炉,畅谈文艺,惬意之至。正因作者预设的听者是朋友,所以语言亲切、自然、诚恳。其见解倒并不见得多么独到,但当你真正读进去时,就会被那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