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一炷禅悦香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元承这首诗并不出名,却写出了宋人的几件日常雅事——明窗小字,烹茶听雨,在一炷烟里参禅悟道,消解尘缘,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宋代士人禅悦风气鼎盛,且喜于在细事微物显其才技。精神借助艺术进入生活,艺术通过精神而表达出一种生活理趣与生命情趣的内在体味。焚香这一鼻观法门融合着“闲物适情”的宋代美学,是古人万物静观皆自得,心充体逸则乐生的一种悠旷心境。
  鄙生曾与大家分享了“庭前柏子香”的做法,9月柏树拢翠,经过45天的炮制窖藏,柏子香正可清焚。如果您手上也有炮制的柏子,那就可以来尝试另外一款简洁却古朴非常的和香——禅悦香。
  在佛教中,对“香”的理解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象征”和“供养”。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祗园,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据这个传说,“香”是弟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禅宗宗门中静坐称为“坐香”,按照燃香时间的长短来计时;礼佛人称香客,香板为法器,念诵经书前都要先唱诵《炉香赞》,可见渊源之深。我们在宋元禅宗清规文献中,又可发现许多以香表礼的文字,佛教重要节日,如浴佛、佛涅槃、祖忌等,都有一整套香礼伴随,如《入众须知》就记有“浴佛”“成道”“涅槃”等佛教节日时的仪式程序:“第一晚报众,来早具威仪,次早升堂。下大殿点茶汤,出班拈香,叹佛(随件改)宣疏,知客过手炉,住持跪接,侍者跪进香。次举经回向,散。”佛事活动几乎离不开香事,香的运用不仅仅规划出活动的程序,烟雾缭绕中更升腾出天人一体的神圣感。
  由于香能祛除一切臭气、不净,使人身心舒畅,产生美妙的感受,因此常被用来作为供养佛菩萨、本尊的圣品,如《苏悉地经》中,就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而《大日经》也将之列为六种供养之一。香代表清净义,能清净一切染垢秽,及燥热烦恼;而以香供佛,则代表生除灭一切生死烦恼,得到清净自在。
  在佛经中常常有关于香的描述:如《诸经要义》《集诸经礼忏仪》《六祖坛经·忏悔品》等,即以香比喻五分法身,称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广大。有鬻香长者。名优钵罗华……善男子。我善别知一切诸香。亦知调合一切香法。所谓一切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处……善男子。人间有香。名曰象藏。因龙闘生。若烧一丸。即起大香云。弥覆王都。于七日中。雨细香雨……众生嗅者。七日七夜。欢喜充满。身心快乐。无有诸病。”(《华严经》)
  ——“善男子。阿那婆达多池边(阿那婆达多池,唐代称为无热恼池,意为清凉地)出沈水香。名莲华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烧之。香气普熏阎浮提界。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华严经》)
  ——“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维摩诘经》)
  僧家用香不仅仅出现在佛经中,种种传奇志怪记事中也广有记载,内容光怪陆离,“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中显示出老百姓朴素而稍显迷信的因果观。《仙佛奇踪》中便有两则:南北朝的杯渡和尚至广陵,曾示现神通,寓村舍李家,合境闻有异香。而唐代的鸟窠禅师更为传奇,其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
  《剪胜野闻》中说“太祖高皇帝欲戮僧三千余人。吴僧永隆请焚身以救免,帝允之。令武士卫其龛;隆书偈一首,取香一瓣,书:‘风调雨顺’四字。语中侍曰:‘烦语阶下,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验。’乃秉炬自焚,骸骨不倒,遇香逼人,群鹤舞于龛顶上。乃宥僧众。时大旱,上命以所遗香至天禧寺祷雨。夜降大雨,上嘉曰:‘此真永隆雨。’上制诗美之。永隆,苏州尹山寺僧也。”
  除此外也有种种名僧典故:曹务光见赵州(赵州从谂禅师),以斗盆烧乳头香十斛,曰:“财易得,佛难求。”(《旧相禅学录》)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刘姥姥是《红楼梦》里写得极好的人物,在以贵族豪门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乡下穷老太太来对比,不容易看出荣国府富贵奢华(或洋化)到何等程度。但是这种对比的手法,如果用得概略,就显粗俗。许多描述乡下人进城的电影、小说,揶揄乡下人土,形象太过漫画化,少了人性细节,看了也只觉肤浅可笑。  好的文学艺术大概都不会以恶意的讽刺为出发点,作者一心存恶意,下笔就尖酸刻薄,无法对角色人物有悲悯包容,少了
期刊
那时的古道,茶马互市蜿蜒西南;那时的古道,跌踏沧桑尘烟漫漫;那时的古道,栈道险山马踏流年……  ——题记  南来北往 流动不息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
期刊
1935年春, 陈三立先生与王树枏先生相会于北京,让传之多年的“南陈北王”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他们各自拿出得意之作请教于对方,陈先生出的是《马通伯墓志铭》,王先生出的是《廖季平墓表》。他们彼此推崇与倾慕几近一生,因此,看的都格外认真和仔细,最后各删改一两字,结束了这次影响深远的“华山论剑”。当时,陈三立83岁,王树枏85岁。两位垂暮大师的联袂出镜,堪称民国时期文坛的一大盛事。  两人能在这一风云变幻
期刊
西藏几乎是所有人心中的圣地。它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它是最后一块不被污染的土地,它是诗人与僧人的故国……这样的标签贴给了西藏,也贴给了每个人心目中那片远方的净土。  “我最早对西藏产生无限向往,是因为读了仓央嘉措的诗‘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这样的句子就像携带有来自藏地的一缕缕轻烟梵唱,像隔着来世的相约向此生招手。我想很多人对西藏着迷,也是通过诗文小说、电影图片等美丽诱惑,从而
期刊
“东汉桓帝时期,国家正式出台‘三护法’,其中明确规定:‘婚姻之家’和‘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地方官员不能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两个地方的长官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即A地的官员是B地人,则B地就不能用A地人)。”其实“三护法”应为“三互法”,它的涵义与历史价值是什么呢?  东汉的“三互法”在人事回避制度初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后汉书·蔡邕列传》:“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
期刊
现在是一个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不仅可观,可闻,可药,也可食。用菊花来养生,是秋天有别于其他季节的最大特色。  菊花茶  菊花入茶,香气浓郁,能去除白开水的清寡味道,更具有食疗作用。古人以菊为茶者,当属清代蒲松龄了。蒲松龄用菊花泡茶,在家乡柳泉开设了一个茅草茶亭,为过往行人义务供茶,并请饮茶者讲故事、传说,从而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聊斋志异》。现今用于泡茶的“杭菊”有黄白两种,黄菊散风清热,祛痰化淤;白
期刊
说起泉城济南的传统文化符号,有的人会认为应该是大明湖里的“四面荷花三面柳”,有的人会认为就是这满是名胜古迹的“一城山色半城湖”。但无论是娇荷碧柳,还是山光水色,都不是任何一位游历济南的人能够带走的,只能放在相册和记忆里。其实,济南有一种非常特色的存在,是任何人都可以托在掌上就带走的,那就是列入“非遗”的泉城兔子王。或许这个名字少有耳闻,但是通过与传承人杨峰交流,相信一定可以让您了解到它的美好。  
期刊
编者按:入秋之后,气温一天天降低,眼底的风景也变了格调,尤其是过了霜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免不了会生出些伤秋岁晚的迁逝感。  物逐情移  楚辞《九辩》里,宋玉伤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明代胡应麟称之为“千古言秋之祖”。“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的题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持续久远的主题之一,在无数迁客骚人的诗词歌赋中,都积郁着浓浓的“伤秋宋
期刊
背景资料:2012年5月21日,中国太阳能光热第一股——日出东方(股票代码:60336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隆重鸣锣开市。此举标志着企业12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终于“开花结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新的高度则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笔者也想学着一些专家的口吻,泼几瓢冷水。  历史可以借鉴:1944年,在中国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之际,郭沫若信笔《甲申三百年祭》,警惕前车之鉴
期刊
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  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商周以后,玉璜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  “六器”中,璜礼祭北方。北方声秋,主冬闭藏。古人礼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玉璜的形制《周礼》中称“半璧为璜”。璜的用途,有一种猜想:璜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