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i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学生起初当然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要他们养成,而养成的方法,惟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吕淑湘先生也主张“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思想启发我们,在养成学生的自觉的语言意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语文实践,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从而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咬文嚼字习惯的培养
  
  咬文嚼字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训练。一方面,引领揣摩、培养兴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研究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可推敲点,如标点的运用、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去推敲品味、咀嚼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意蕴、情味及味外之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熏陶下,感受领悟语言表达的魅力,从而对推敲、品味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揣摩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本领,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中,对课文的标点、词语、句子或段落的揣摩领悟,可重在指导学生采取增、删、改、换或移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对其优劣进行比较,领悟遣词造句的好处。通过经常性的语言揣摩分析,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学到咬文嚼字的方法。阅读教学中学生养成了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对于平时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认识或似懂非懂的词语,就会主动地去查阅工具书以求自己解决。这样,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也就随之养成。当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中养成的咬文嚼字的习惯推广到学生的写作及平时的听说训练中,在写作中善于反复推敲修改自己所运用的词句。要指导学生“写完一句,要看看每个字都用得恰当与否,是不是换上哪一个字,意思就更明显,声音就更响亮”,“一句、一段写完之后,要看看前后是否呼应连贯”。通过这样的推敲琢磨使得自己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句子都合乎事理、合乎规范。在这样的反复推敲琢磨中养成推敲修改文章的习惯。口语交际中,要指导学生善于随时留意自己和他人的语言,要善于比较、分析。这样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积累习惯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摒弃功利目的,注重远期效应。有些学生不愿意积累语言材料,不愿下苦功背诵名句名篇,过于急功近利,这是应试教育下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颗浮躁之心或一颗被物欲蒙蔽之心,是难以成为语言运用高手的。要使学生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心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运用语言时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语言痛苦”了。
  其次,要指导学生明确积累的内容。如果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写作就能随意调遣词语了,奇妙的句子自然会涌于笔端,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词汇贫乏的现象。背诵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背诵一些优美诗文等;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景象做到心中有数,看到“红豆”知相思,读到“青松”知高洁。这样,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思维时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根基。当然除了上述语言材料的积累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经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积累。在让学生明确积累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广泛涉猎优美规范的语言材料,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强记背诵,才能使了解的或理解的语言材料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地步,这样说写时就可以运用自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优秀诗文,指导学生搜集、摘抄好词好句、佳段美文,经常作语文集锦,将自己在阅读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或与人谈话时遇到的一些名言佳句、精彩片断、成语典故、歇后语等分类抄录。这种语言积累,会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方面综合受益。
  
  三、朗读习惯的培养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读出文章的蕴味,体会到语言运用的鬼斧神工之妙。用有声语言把文章读出来,心、眼、口、耳并用,语言文字就会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从而有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又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善于朗读文章的良好习惯。
  第一,朗读示范,培养朗读兴趣。一篇优美的文章,老师在范读的时候,若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不仅能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使学生如痴如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可引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通过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以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训练指导,把握要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指导,使其把握朗读要领。要指导训练学生读音断句务必准确,且能用普通话标准读音来朗读,学生做到不错读、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不颠倒,不拖腔拖调,吐字清晰、准确,停顿准确,初步对作品理解、把握,比较准确地体会出语言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做到抑扬顿挫、以声传情、以声感人。
  
  四、勤于动口动笔习惯的培养
  
  事实证明,学生高水平的言语表达源自于语言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动口动笔的良好习惯。第一,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欲望。要努力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学了一个成语、一种句式,仿佛新得宝剑,时刻捕捉战机,用之而后快。平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倾吐的欲望,立即动笔动口,写下来说出来。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形成自觉用好语言的习惯,才能把语言学好。第二,激发兴趣,成就激励。对于说的兴趣地培养,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说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赏一些辩论赛、电视节目,让辨手、节目主持人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激发起学生培养说话能力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写的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给自己父母、朋友写信,或写心理日记,写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学生阅读时要将自己欣赏的语句作圈点、批注,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学中对于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如组织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周日举行辩论赛,或创设模拟情景,通过采访、谈判、开记者招待会之类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说”得自然、“说”得真切、“说”得有声有色,感受说的快乐。也可以成立文学社团,鼓励学生勇于投稿,把学生发表的文章复印成册公布于众。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勤于动笔动口的积极性就会激发出来,良好的习惯就会得到培养。
  总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辅之以必要的措施,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侯月玲,山东省莱西市教研室)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开,以新课标为依据编写的各级教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但一所学校一般只能选择一种教材教学,如果一学期仅仅局限于一册不足30篇课文的
论述了根据油冲洗泵站的工作原理、结合现场实际需要、对油冲洗泵站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通过现场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改进设计能够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每次写作文时,总会看到一些学生思来想去,不能下笔成文,翻开作文书刊或摘抄本寻求帮助,结果写出的文章或与人雷同,或一味堆积丽词美句,或文不对题,或落入俗套。面对这样的写作情况,老师们总会抱怨学生阅读量太少,肚里没有写作资源。确实,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古语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但限于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课外读书有限,即便去读也是泛泛而读,读后印象不深,因此,写作中往往利用不上。 
1.水系清洗剂水系清洗剂由水、碱、酸、表面活性剂、防锈材料等组合而成,依据性质分为中性、酸性、碱性三大类。清洗剂的状态多为分粉末状或液体,一般加水稀释(10~100倍),常在40~80倍
从许多谈文言文教学的文章看,人们普遍反对用串讲的方式进行文言文教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令学生昏昏欲睡,对师生双方来说,都索然寡味。但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却依然是串讲风盛行,有的老师用新的教法开公开课,听课的老师就会嘀咕:考试怎么办?并且有的用新的方法来讲文言文公开课的老师,回头依然用老方法上课。可见,老方法虽然遭到人们的普遍反对,但它背后仍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这“
欧盟的司法审查体系是应欧盟跨国区域共同治理的需要而建立的审查机制,它包括对欧盟机构法令的审查、对欧盟机构不作为的审查、对成员国行为的审查以及预先裁决程序。对欧盟机
权力监督失效集中表现为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针对我国当前强化权力监督及其制度建设的迫切需要,尤其是针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学理的角度归纳了有效
简要介绍了核电机的研发依据、结构设计特点、关键技术、可靠性试验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新课标"的热潮.解读"新课标",我们认为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平等对语、现代信息技术
从家门到学校是二里半,从学校到家门也是二里半。两点一线,一线两点,日夜穿梭。没有时间读书看报,没有时间亲近电视,更没有精力去解读社会与生活。于是乎,每逢提笔作文,总感锦囊羞涩,无米成炊。这恐怕是目前很多中学生的苦衷。  作文材料何处寻?我们历来强调:写作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诚然,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我们每个人都在认认真真地生活着,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写出好文章来。写作除了要植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