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人生追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了中英文爱情诗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故得出了东方人与西方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思维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经深深植根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关键词:追求者;爱人;淑女;美好愿望
  A Red, Red Rose
  Robert Burns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c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s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ove thee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 thee wheel, my only luve!
  And fare thee wheel, 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 it ware ten thousand mile.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背景介绍
  彭斯是苏格兰的农民诗人,一生都在苏格兰的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也正是苏格兰高原如诗如画的秀美风光和当地淳朴的民风歌谣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在生活和劳动中的真实体验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一朵红红的玫瑰》是彭斯爱情诗的杰作,诗歌根据古老的苏格兰民歌加工酝酿而成,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苏格兰民歌特有的真挚纯朴和清新自然体现得一览无余,毫无许多爱情诗作中无病呻吟的做作,给十八世纪的英国诗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王华颖 2009)
  《关雎》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诗经》的首篇,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位置、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等,历来为人称道,被人评说。从孔子、汉儒直到今天,围绕《关雎》,由不同朝代、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而展开的见解各异的众多评论,汗牛充栋不足以概括,由此也足见《关雎》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重要、意义深刻、影响深远。(李士奇 2009)
  在这两首诗歌中,我们都能从中读出追求者对“爱人”或是“淑女”深深的爱意,但是两首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却截然不同。而且两首诗歌关注的主要意象也不同,其思想升华也不尽相同。下文将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感情表达方式以及诗歌中意象的对比,来进一步探索其深层次的原因,即有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思想差异,以探索中西文学表达的一般规律,主要以中英爱情诗歌为例。
  二、从感情表达角度分析《一朵红红的玫瑰》和《关雎》的差异
  (一)大胆奔放与谨慎细微
  透过这两首诗,可看出中英诗歌感情表达的差异性。这种感情表达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代表的是西方人的思想,而《关雎》则代表的是东方人的思想。西方人表达感情大胆直接,全诗把对爱人的爱仿佛已经许下了誓盟,表达了追求者坚定不移的决心。而《关雎》表达的则是君子对淑女的追求,透过全诗,看到的是追求者因为心中爱慕淑女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但是全诗没有展现诗人正面追求的愿望。全诗只是展现了追求者渴望追求淑女的美好愿望。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个人的感情表达,而东方人则考虑的诸多,比如诗中表达了渴望把心爱的女子介绍给朋友以及计划未来的美好愿望。
  两首诗的角度独特,都成功的表达了追求者的情感,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简单直率与委婉含蓄
  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明显是英国诗歌的风格,表达很直接。首先直接把爱人比作漂亮的玫瑰花,美妙的曲子,让读者享受了浪漫的感觉。同时,也让读者不禁想象这个爱人的美貌和气质,沉浸在诗人塑造的氛围中。接着诗人直接地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爱恋,并许诺会永远爱着对方直到海枯石烂。诗人定下誓言,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便会永远爱着对方。无论路程多么遥远,诗人也会奋不顾身地来到爱人的身旁。这所有的言语都是直接地表达出来,读者透过这些文字便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对爱人的爱恋的程度,可以立刻感受到诗人的激情在燃烧。
  然而,中国的诗经中的《关雎》就与之大有所异。诗歌表达相对含蓄许多,诗人首先展现给我们一个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美好风光。然后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下引出了有一位淑女让其日思夜想,久久无法熟睡。然而究竟这位淑女具有什么样的美貌和气质,诗人却并未作比喻。只是通过诗人的辗转反侧这些动作,让读者不禁思索这位女子想必肯定具有迷人的外貌和独特的淑女气质。此首诗侧重于从环境和动作中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意。
  如果说简单直率更能激发人的激情,让人热情高涨,那么相反的委婉含蓄更能让人产生情意绵绵,缠绵悱恻之情。《关雎》与《一朵红红的玫瑰》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追求者的深情,各具特点。   三、从诗歌意象角度分析《一朵红红的玫瑰》和《关雎》的差异
  (一)个人与集体
  《一朵红红的玫瑰》,以“六月初开的玫瑰”来比喻自己的爱人。这里的“玫瑰”就象征了爱人的青春活力和娇艳欲滴,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亭亭玉立,端庄秀丽带着玫瑰花香的女子,带来了一种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红红”一词用的也特别传神,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可能是因为含羞而面颊微红,体现了少女的天真单纯,所有的感情由面而出。诗人又以“美妙的曲子”来比喻爱人,看起来平淡无常,实则寓意深厚。诗人把爱人的形象立体化了,突出了爱人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心灵美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同时也给读者一种听觉的享受,仿佛是喧嚣世界中的一泓清泉,給人带来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爱情总被表达为轰轰烈烈燃烧的感觉,然而彭斯却利用这种大自然中的意象来描写爱人的外表美与心灵美,让爱情上升到了一个纯洁天然的高度。
  《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为读者直接展现了一幅在河洲上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美好风景。这样天然的环境,纯洁而自然,淑女宛若一朵白莲花盛开在河水中央,自然是格外引人注目,此刻仿佛所有的风景也只是她的陪衬而已。这样清雅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带给读者一种视觉以及听觉的冲击力,并且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紧接着诗人透过这个美丽的意象,便引出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感觉似是只有淑女方能配得君子,并且这样的淑女也是所有君子梦寐以求的。“乐”在这里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中国古代重视礼乐教人,这也正是此首诗主张的“发乎情,止乎礼”的这种情感克制,行为谨慎的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因为“琴瑟友之”,在中国的环境下,给予爱人的肯定便是介绍自己的朋友与其认识,然后得到大家的认可走上婚姻的殿堂。
  《一朵红红的玫瑰》更注重的是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而《关雎》则关注的是希望个人的感情得到家人的认可。西方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而东方更注重的是家庭和睦下的集体环境。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间接影响了诗歌的差异。
  (二)自然意象与深层内涵
  两首诗歌同样重视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并利用不同的自然意象带给读者不同的理解。《一朵红红的玫瑰》利用自然的意象把平凡的爱情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关雎》则利用这些自然意象不仅表达了爱人的纯洁而且表达了中国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没有直接追求,而是先是默默观察到日思夜想,后认定对方的时候,便开始计划未来,希望介绍其与亲朋好友认识,最终走上幸福的殿堂。也体现了中英双方国家对待爱情观的差异,英国强调的是个人的感情,然而中国更注重的是一种家和万事兴的结局,更注重家庭。《关雎》之所以能放在诗经的第一首诗,首先它是一首感情启蒙诗,同时是富含教育意义的。它宣扬的是感情的迸发要有所节制,不能盲目冲动,要用礼乐来克制自己。而英国的诗歌并不注重文字的这种深层含义。这种意义的差异可能也与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两首诗歌都借用一些不同且简单的意象来表达不同的深层内涵。《一朵红红的玫瑰》把追求者的爱表达的真挚深刻,给读者以深深的感动,而《关雎》则对青少年的感情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两首诗各有特色,平分秋色。
  参考文献:
  [1]李士奇.《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9).
  [2]袁可嘉,译.彭斯抒情诗选(英汉对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3]王华颖.美丽的乐章——《一朵红红的玫瑰赏析》[J].大众文艺,2009(15):51-53.
  [4]王松年,赵文薇.英国文学作品选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永井荷风是一位横跨明治、大正、昭和时期的著名耽美派作家,他比起日本新面貌,他更乐于在陋巷之中寻找江户文明的痕迹。在永井荷风心中,隅田川是传承日本古典美的母亲河。永井荷风曾以这条河为名,写下了短篇小说《隅田川》。透过《隅田川》,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长吉的身上有着永井荷风追逐艺术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永井荷风对这条河流的眷恋。  关键词:怀旧;艺术;隅田川  永井荷风出生于儒学世家,是一位经历了日本
期刊
摘要:海德格尔是一个纯粹的思者,同时又是一个彻底的行者,始终将其存在论思想贯彻于人生实践之中。而将海德格尔置于人的美学视野之中,我们则会发现有四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他的审美人生:“溯流而上”、“沿途徐行”、“山屋中人”、“存在之启”,海德格尔这一独特的“思与诗对话、偕行”的林中审美人生之路对今天已深陷技术化、符号化、物质化环境丛林中的人们具有拯救性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人生审美;拯救  在
期刊
摘要:在男权社会,受到传统霸权性男性气质影响,男性会不遗余力地努力建构自己的男性气质,这往往会导致男性的焦虑与变态。本文从男性同性社会欲望理论出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释男性是如何受到霸权性男性气质影响而变得人性扭曲。  关键词:《家庭制造》;男性同性社会欲望;男性气质  《家庭制造》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197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 La
期刊
山  山的高度失去了草的敬仰,  巍峨孤零零的。  不知疲倦的风,沿神的意志  考验着每一处山岩。  没有用意的光,把山的脊背  描绘成龙的骨骼。其实,  山是平地上竖起的一座坟。  而最能理解山的,莫过于云。  云挂在天边,  山也就矮了许多。  水  水的决心总是动摇着岸边的蘆苇,  芦苇不能在更深处栖生。  你看那汪水,像照妖镜吗,  它在不经意间刻录了历史。  水是有灵性的。谁想  诬告水
期刊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大观园众人泛舟游于湖上,四周莲枯藕败,贾宝玉认为大煞风景,有意命人拔去。林黛玉却说道,这荷叶意境正合她心意,“留得残荷听雨声”。荷叶残而未败之际,雨水淅淅沥沥,点滴之间其实敲入心间,这句诗原作者乃李义山。这位以“无题”诗著称的晚唐诗人,曾有“君未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大多时候,我们都笼统的说,玉溪生这首诗写于客居巴蜀时,但他诗中已经点名“巴山夜雨”,却不由
期刊
摘要:福建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一部活的音乐史”[1],“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2]。本文从福建南音乐神崇拜谈起,论及传统音乐信仰的重要性,借助目前空白的南音乐神崇拜研究课题,从而更好地将南音这一古老音乐理论体系与整个中国古乐研究理论体系接轨,也更好地理清并帮助大多数南音人追根溯源建立文化自信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音乐;特点  福建南音又称南管、弦
期刊
摘要:在当今学术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现象日趋普遍,跨学科的研究日渐受到各学者的提倡和追捧,成为潮流。“文学人类学”这一顺势产生的年轻交叉学科在诞生至今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鉴于此,笔者试图就西方文学人类学的渊源、发展过程中涌现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以及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和范畴的界定作概要说明。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渊源;代表人物;内涵和范畴  文学人类学是顺应20世纪跨
期刊
摘要:原本以女性为尊的越南社会传统受到外来父权制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种外在的动机激发了女性的反抗意识,推动了女性文学的兴起。19世纪西方文明的介入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点燃了女性思想解放的火炬之光。在历经战乱,实行全面开放的越南现代社会中,女性作家群体崛起,女性文学也将探针深入问题的内核,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越南;女性创作;女性意识  在人类文明史中母神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主题与结构两方面对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进行深入剖析,笔者认为该小说富含原型。沃克围绕追寻主题展开叙述,其中包含西丽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以及耐蒂对种族身份的追寻。小说的结构亦符合圣经的U型结构,主人公西丽的U型人生与非裔美国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曲折人生相吻合。《紫色》实为非裔美国女性的觉醒之旅。  关键词:《紫色》;原型批评理论;追寻主题;U型结构;非裔美国女性;觉醒
期刊
摘要: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获奖者是具有更多音乐身份的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究竟是跨界还是回归?对于文学,这是一种怎样的向导?诺奖评委会给出了他们的颁奖理由。回溯到中西文学的源头之处进行对比分析,人们也不难得出肯定的答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诗性始终流淌在鲍勃·迪伦歌词创作的字里行间。  关键词:鲍勃·迪伦;诺奖;诗歌;艺术特色  诺贝尔文学奖的缔造者阿尔弗雷德·伯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