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生态美学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原理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的。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才华横溢的诗歌大家,存诗四百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著名的灌注着隐逸超脱之情和禅思哲理的山水田园诗,对于亲情友情、乡愁离苦,其诗也多有涉及和呈现。很显然,在王维的时代,没有现代的工业文明和严峻的环境恶化形势,可以推测,当时也没有生态美学的理念。但是根据生态美的相关理论,综观王维的诗歌可以发现,其诗中已不自觉、无意识地表现出生态美的思想。现就王维诗中呈现出来的生态美思想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热衷功名,感时思报国的豪情壮志——谱写人与社会和谐的盛世赞歌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其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十分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协调。人伦和谐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天人协调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盛唐士人开阔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影响到盛唐文学的风貌,盛唐诗人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热衷功名、感时思报国的豪情壮志,谱写出一曲曲人与社会和谐的盛世赞歌,呈现出盛唐诗有的气象。王维作为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家,与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名士一样,其早年对功名也充满热情、期待与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王维早期仕途比较平坦,他这一时期的诗歌秉承盛唐诗歌的一般主题,多表现对游侠生活的向往和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他在诗《送张判官赴河西》中说:“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气魄宏大,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使至塞上》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以英姿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的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的豪迈气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不仅深得塞外风光的精髓,而且包藏的胸襟、气度更不是盛唐以外的文字所能道出的,可见诗人的心境和思想是积极的。
另外,王维的《老将行》《燕支行》这两首诗描写边塞战争的宏伟场面,歌颂将士浴血疆场,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与飒爽英姿,表现了王维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典型的盛唐精神。其慷慨、豪放、激情、浪漫共同汇聚为青春的歌唱,而对人与社会和谐的追求、对国家的献身精神和对未来的向往使这种歌唱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精神价值,透露开朗、开放的自由精神。在这些诗中透视着王维对当时的社会没有过多的指责,多半持肯定的态度,我认为这些主要源于当时国力强盛,为王维等人士提供了实现儒家所倡导的“济苍生,安社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条件和可能。儒家所倡导的政治理论想用生态美学的理论推之,无疑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体现。即人与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也是其诗呈现出的生态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寄情山水,“佛眼”观万物——人与自身和谐的注解,人与自然和谐的诠释
王维的诗风在40岁(公元741年左右)前后发生了变化,由前期的积极关注现实转变为对山水田园的歌唱和对禅境的体悟和沉思。他的诗风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王维耳濡目染佛家的东西,这对他早年的思想无疑是有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后期仕途的艰难和不平,加之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使其早年的进取之心日衰而退隐之心渐生。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禅宗的影响较大。他在诗《秋夜独坐》中说“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学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以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影响极大。禅境通过诗境表现,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的尽头,自然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可谓思与境,神会于物。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仕途坎坷的王维处在世俗烦扰的当时对他来说是比较可行的方法,这给生态美学提出的人与自身的动态平衡作了一个不错的注解。
王维的诗,尤其是田园山水诗所呈现出的生态美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作出比之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更重要的诠释。受佛教影响颇深的王维,有“诗佛”的美誉。“天下名山僧占多”,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佛与山水自然的密切联系。有生态美学家认为只有把自然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是当做异己的客体和索取的对象,才能通过交流、体验而建立自由、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王维在佛教的影响下,可以说是以一个佛教禅师的身份,以一个佛教信徒“普度众生”的胸襟,以一双“佛眼”审视万物,视天下苍生与己平等,用心破解万物的语言密码,并与之进行坦诚、深入的交流。王维与自然万物的融洽相处,用心交流在其田园山水诗中有很好的诠释。如其诗《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息,王孙自可留。
诗作描写秋天雨后山林傍晚的清幽景色,通过静态和动态,喧闹和静谧的和谐配置,将“明月”、“松林”、“清泉”、“浣女”、“渔舟”等美好意象交错连缀,组成一幅淡雅、清丽、恬美的山居秋瞑图。这些意象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生命的整体。如颔联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明月”和“松”,“清泉”与“石”这两组物象分别通过“照”和“流”二字联系起来,构成了新生的意象,从而使雨后的秋山、朗照的秋月及潺潺流水生发出新的生命意义。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的是自然的生之韵律,精神也升华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美与心境美水乳交隔,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这是诗人用“佛眼”观察的结果,是诗人用心与自然景物交流的再现。
有生态美学学者认为:“禅宗美学带有生态美学的性质。”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联,王维还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受,坐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的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由此观之,“诗佛”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无意地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思想。事实上,王维的诗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人与自然的角度都无意识、不自觉地呈现生态美的思想。这种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热衷功名,感时思报国的豪情壮志——谱写人与社会和谐的盛世赞歌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且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其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十分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协调。人伦和谐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天人协调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盛唐士人开阔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影响到盛唐文学的风貌,盛唐诗人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热衷功名、感时思报国的豪情壮志,谱写出一曲曲人与社会和谐的盛世赞歌,呈现出盛唐诗有的气象。王维作为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家,与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名士一样,其早年对功名也充满热情、期待与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王维早期仕途比较平坦,他这一时期的诗歌秉承盛唐诗歌的一般主题,多表现对游侠生活的向往和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他在诗《送张判官赴河西》中说:“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气魄宏大,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使至塞上》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以英姿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的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的豪迈气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不仅深得塞外风光的精髓,而且包藏的胸襟、气度更不是盛唐以外的文字所能道出的,可见诗人的心境和思想是积极的。
另外,王维的《老将行》《燕支行》这两首诗描写边塞战争的宏伟场面,歌颂将士浴血疆场,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与飒爽英姿,表现了王维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典型的盛唐精神。其慷慨、豪放、激情、浪漫共同汇聚为青春的歌唱,而对人与社会和谐的追求、对国家的献身精神和对未来的向往使这种歌唱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精神价值,透露开朗、开放的自由精神。在这些诗中透视着王维对当时的社会没有过多的指责,多半持肯定的态度,我认为这些主要源于当时国力强盛,为王维等人士提供了实现儒家所倡导的“济苍生,安社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条件和可能。儒家所倡导的政治理论想用生态美学的理论推之,无疑是人与社会和谐的体现。即人与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也是其诗呈现出的生态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寄情山水,“佛眼”观万物——人与自身和谐的注解,人与自然和谐的诠释
王维的诗风在40岁(公元741年左右)前后发生了变化,由前期的积极关注现实转变为对山水田园的歌唱和对禅境的体悟和沉思。他的诗风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王维耳濡目染佛家的东西,这对他早年的思想无疑是有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后期仕途的艰难和不平,加之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使其早年的进取之心日衰而退隐之心渐生。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禅宗的影响较大。他在诗《秋夜独坐》中说“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学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以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影响极大。禅境通过诗境表现,如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的尽头,自然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可谓思与境,神会于物。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仕途坎坷的王维处在世俗烦扰的当时对他来说是比较可行的方法,这给生态美学提出的人与自身的动态平衡作了一个不错的注解。
王维的诗,尤其是田园山水诗所呈现出的生态美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和谐能作出比之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更重要的诠释。受佛教影响颇深的王维,有“诗佛”的美誉。“天下名山僧占多”,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佛与山水自然的密切联系。有生态美学家认为只有把自然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是当做异己的客体和索取的对象,才能通过交流、体验而建立自由、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王维在佛教的影响下,可以说是以一个佛教禅师的身份,以一个佛教信徒“普度众生”的胸襟,以一双“佛眼”审视万物,视天下苍生与己平等,用心破解万物的语言密码,并与之进行坦诚、深入的交流。王维与自然万物的融洽相处,用心交流在其田园山水诗中有很好的诠释。如其诗《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息,王孙自可留。
诗作描写秋天雨后山林傍晚的清幽景色,通过静态和动态,喧闹和静谧的和谐配置,将“明月”、“松林”、“清泉”、“浣女”、“渔舟”等美好意象交错连缀,组成一幅淡雅、清丽、恬美的山居秋瞑图。这些意象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生命的整体。如颔联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明月”和“松”,“清泉”与“石”这两组物象分别通过“照”和“流”二字联系起来,构成了新生的意象,从而使雨后的秋山、朗照的秋月及潺潺流水生发出新的生命意义。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的是自然的生之韵律,精神也升华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美与心境美水乳交隔,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这是诗人用“佛眼”观察的结果,是诗人用心与自然景物交流的再现。
有生态美学学者认为:“禅宗美学带有生态美学的性质。”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联,王维还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受,坐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的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由此观之,“诗佛”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无意地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思想。事实上,王维的诗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及人与自然的角度都无意识、不自觉地呈现生态美的思想。这种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