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价值解读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do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有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生态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人与其他生命体关系的关注;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35-02
  
   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从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当代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总结,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指导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包括教育价值观在内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变革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包含三个基本要点,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发展观。这三种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论意义,将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念的提升。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提升生命价值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教育领域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提升生命价值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最根本的起点也在于生命本身,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发生。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是短暂的,但可以创造生命价值的不朽;生命是脆弱的,但血肉之躯塑造了强大的历史。生命以其社会性、精神性超越自然性和个体性,获得生存的永恒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提升和扩展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然而,被现实功利和扭曲的质量观迷惑了视线的教育,只是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获得,把人异化成了工具和手段,学生成为了装载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则成为了制作这种机器的机器,漠视了生命及其价值的实现,致使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激情,甚至酿造出扭曲生命、残害生灵的种种悲剧。因此教育更应负起自己的使命,关注学生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的教育。
   (二) 尊重生活,激发学生主体性
   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生活是教育的现实基础和知识来源,教育是生活的表现方式之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但由于教育的急功近利和形而上走捷径重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的条文背诵,抹去了其中有丰实内容的思维过程。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但回归生活本身不是目的,回归生活还要穿越生活,培育具有主体性和价值感的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应在生活的层面上展开,要重构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学校即社会,要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生活氛围。教师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情绪、情感、创造能力以及知识对于学生生活的意义,允许他们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三) 尊重生存,培养完整意义的学生
   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在教育内容方面必然要求发展学生智育是重中之重,而这种传统的重学生智育发展而轻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整体发展的教育结果只能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其产生的不良教育结果是:学生的道德水准滑坡;学生身体健康的危机;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的人。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人既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个性化要以社会为基础,同时个性发展又是社会化的前提条件。“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正是要求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协调发展。
   二、坚持生态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加强人与其他生命体关系的关注
   以往的传统道德教育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其观点主要表现为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是道德教育价值的唯一主体,教育只考虑人的需要和利益,人以外的其他生命都是人类的附庸,它们没有权利可言,没有自在价值。这种教育价值观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相适应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他们能满足人的兴趣或利益的意义上才具有工具价值,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
   然而,在面临大自然的强烈报复行动的当代,随着全球性的物种、能源、环境等生态问题的产生和不断恶化,人类已逐步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危害性,开始反思和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生态主义的自然观应运而生。这种自然观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要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界价值相统一,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相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自然观的转变相适应,教育必须确立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生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把是否讲求生态伦理,有无环境道德,能否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生态环境作为现代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又恰当地肯定了人类伟大的能动作用。生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当代存在操作上的可能模式,就是生态素质教育。
   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1)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进步;(2)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确保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价值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 落實教育优先发展
   党和政府在处理教育与非教育的相互关系时,主动采取优先考虑教育、超前发展教育的这一原则。确立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1、教育优先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化生产和消费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生产的主体,而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必须依靠科学文化和人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社会化生产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无论是实现社会化生产,还是实现对社会产品的消费,都离不开具有高度文明的高素质的人。这种人在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必须接受社会的培养,而教育则是完成这种培养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和形式;2、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等生产发展了再发展教育,而是使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于生产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是长期性的、超前性的;3、教育优先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则有赖于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像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单纯依靠引进资金、设备搞建设,而是要自力更生,依靠人民的力量,依靠发展教育、开发巨大的人力资源,使之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 统筹教育内部协调发展
   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首先在于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其次在于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逐步扩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域范围。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如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统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也是需要我们整体推进的工作。
   (三)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是源远流长,孔子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公平思想。如今,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的价值应体现在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评价的公平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2\]周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M\].2004-12-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洪宝书.教育本质与规律\[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5\]张秀荣.解读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6\]田建国.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其他文献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现代教育教学领域又浮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了它的主要特点以及它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影响。得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对高职教学改革的起积极推动作用的结论。同时也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技
期刊
摘 要:根据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实现以下几个根本性转变: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需人才,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有基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也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借鉴多种教学法,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法。本文主要从最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与注重最新英语教学理念的“话题?虚拟”教学法的对比中
期刊
摘 要:情绪表达是大学生释放心理能量、实现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对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重视,采取同情式倾听、教育其理性表达、引导其合理宣泄和转变其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并给予必要的精神抚慰。   关键词:消极情绪;情绪表达;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16-02      消极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有时因无法消除不良
期刊
摘 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如何在巨大压力面前挖掘自身优势,规划及应对形势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如何开展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7-01      一、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   (
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教师权威的形成与我国尊师重教的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教师权威下的师生冲突存在着无法跨域的鸿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师权威面临诸多挑战。然而教师权威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并不是此消彼长的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以教师权威从形式走向实质为重要基础。   关键词:教师权威;师生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生产实习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实习工地难找、指导教师匮乏、实习经费紧张等,这些问题将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我们应通过加强实习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习组织方式改革、实习资料建设、实习的过程管理及实习考核等方面来提高生产实习效果,实现培养土木工程高级工
期刊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存在专业化与非专业化、能动式与灌输式、人本主义与事本主义和全面性与片面性等差异性,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方式不足明显。然而,两者具有角色重合性、对象相似性、价值关联性和功能一致性等契合点。因此,笔者尝试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嵌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之中,实现两者从契合到结合再到
期刊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们学习、求知的神圣殿堂,其具有良好求知环境与氛围。对大学生来讲,有着特殊作用与意义,也是他们的第二课堂。我们现从图书馆的职能出发,对其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及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
期刊
摘 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综合类大学与研究类大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相应带来的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课程设置都会产生转变。由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辅导员相对于综合类和研究型大学对的辅导员,在其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不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辅导员素质;角色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首先从我国历史纵向分析维度梳理了其历史进程、其次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从横向分析维度对其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综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