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圈
  我们真的是在B站“搞学习”
  鬼谷藏龙和芳斯塔芙是B站的两位UP主,共同经营着科普频道“芳斯塔芙”。他们带着粉丝们时空穿梭,内容横贯浮游生物至史前霸主。
  芳斯塔芙和鬼谷藏龙均就读生物专业,本科毕业后,他们进入科研领域。芳斯塔芙在一家学术期刊做科学传播工作,鬼谷藏龙在中科院攻读博士。
  早在2017年,鬼谷藏龙便主持果壳网的生物频道,但是传播效果始终不明显。后来,他发现在中文互联网平台上,关于古生物的视频数量少之又少,同时许多陈旧的知识点亟待更新,于是希望把这些动人的古生物演化故事分享给他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芳斯塔芙,于是有了第一个视频《奇虾:初代霸主的故事》。这是两人从译制到原创的转型之作,以视频形式更新,他们的阵地也从果壳网搬到了B站。转变的效果很明显,这些硬核科普内容逐渐走出核心爱好者的小圈子,受到更广义人群的欢迎。
  视频《奇虾:初代霸主的故事》以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为背景,讲述了当时顶级掠食动物奇虾的兴盛与衰亡。视频发布的第二天,“芳斯塔芙”就获得了一万多粉丝。24小时后,视频播放量达到9万多。一个月后,播放量突破了60万。这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1500条弹幕及127.7万的点击率,让常年深居实验室的两位科研人第一次体验到“流量明星”的待遇。
  制作原创视频并不如想象中轻松。一则时长13分钟多的视频,两人花了约两个月的时间准备,制作一度搁浅。芳斯塔芙每天得花费3个小时在剪辑上,鬼谷藏龙要在前期花上一至两周时间搜集资料,并整理成约1万字的文案。
  视频创作侵占了他们本就不多的休闲娱乐,工作时间之外,两人每月得在视频制作上花上约30小时。不过,这些努力也让“芳斯塔芙”在B站科普区迅速大火。不到一年时间里,两人在B站上传的一系列原创科普视频累计播放次数超过3500万,并收获了上百万的粉丝。
  通过鬼谷藏龙和芳斯塔芙制作的系列视频,年轻人开始互通起了暗语。“球接子”三个字让人不明就里,但看过他们视频的人都知道,它约等于“咸鱼”,是三叶虫的一种,身体构造极其简单,成天漂在海中或躺在海底,只靠过滤流经它的海水来滤食浮游生物。它出现时,大片弹幕排着队飞过屏幕,网友们一边调侃它“丢虫”,笑它是“咸鱼虫”“死宅虫”,一边想像它一样肥宅快乐,躺着吃“嗟来之食”。
  年轻人被勾起极大的好奇心,探索欲同样驱使UP主不断求证真相。鬼谷藏龙和芳斯塔芙成为了“可能是B站最严谨”的UP主。每段视频结束后,两人都会附上参考文献来源,有时多达30篇。甚至有粉丝告诉他们,老师会在课间播放他们的视频给全班看。也有要上大学的粉丝表示,看了他们的视频,决定填报古生物专业。
  B站数据显示,2019年,泛知识学习类内容的观看用户数突破5000万,学习类UP主数量同比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事实上,B站是不少网友心目中的“学习网站”,想学习知识比如语言、法律、建模、编程、运动、书法、画画等,都能在B站找到“老师”。B站的学习氛围和高质量的弹幕评论互动,也让其成为独特的学习平台。
  刚回国工作的阿锋就是在B站“涨姿势”群体的其中一员,最喜欢在B站上看各种公开课。他说:“虽然在别的平台上也有可以学习的课程,但课程内容不太适合零基础的用户。而各种深度的内容在B站上都有,而且相似的内容有不同风格的老师,选择余地很大。”
  古风圈
  他们也许是下一个李子柒
  5岁那年,唐彬就开始跟随长笛演奏家吴骥先生学习长笛吹奏。高中时,偶然有一天,他看到电影《英雄》中的一场棋馆戏,被剧中人物弹奏古琴的一幕击中灵魂。此后,他不惜逃课都要偷偷去学古琴,直到今天,成为一名古琴老师。
  因为学琴,唐彬认识了他的太太、天津音乐学院古琴表演专业毕业的蔡珊。2014年,他们在上海结识了同样喜欢琴棋书画的朱里钺,一起成立了自得琴社,朱里钺担任社长,唐彬任艺术总监。
  琴社里的老师也都是因为爱好聚到一起,可以说是古灵精怪的一个团队。
  古琴老师白无瑕本科学的是材料学,后来又转到历史系。不过她是一个二次元少女,因为喜欢游戏配乐才开始学习古琴。现在兼任琴社运营的工作。
  殷屹浩楠之前是学中药的,本来毕业后应该去给别人抓药,现在在弹古琴。他是团队里的吉祥物,平时就是个“戏精”,所以后来拍视频时他很少演奏乐器,而是扮演各种奇怪的角色。
  这样的一个团队,注定要做一点不寻常的事。虽然古琴是中国的传统弹弦樂器,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但在不少人眼里,古琴曲因其旋律、节奏难以辨别,就如同是音乐中的“抽象派”。为了让大众对古琴更亲近,而不是高山仰止,敬而远之,自得琴社的年轻人开始寻找人们更容易接受的音乐形式。
  在自得琴社的演绎之下,中国传统器乐不仅打破时间界限,移植了诸如《大鱼》《卷珠帘》等流行歌曲,甚至穿越国界,演绎欧美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的主题曲。大众化、年轻化、现代化的演奏与创新,给予这些古老的艺术以年轻的气息。不过琴社并没有遗忘“推广古琴”的初心,成员们在改编流行音乐之余,也坚持着传统古琴音乐的推广。
  你能想象千年前的古琴曲《醉渔唱晚》在现代的作曲手法下散发怎样的光彩吗?唐彬为古琴配上古筝、竹笛等多种乐器,融合进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的《吉姆诺佩蒂舞曲》……一系列改编将原曲《醉渔唱晚》解构、重述,让其以《醉醉渔,唱唱晚》这个更可爱的名字和更平易近人的乐曲走进大众的视野。自得琴社把演奏古琴的视频发到各个网络平台,粉丝一点一点涨上去了。
  在追完《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后,唐彬花了一个多小时就将配乐改成了《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团队在古琴演奏时,还融入古画复原的妆容服饰。视频中,演奏者错落排开,或站或坐,仿佛古画上的宫廷乐师。他们身上穿着唐代装束,梳着传统发髻,女乐师画着柳叶眉、点绛唇,眉心点着花钿,背景中还有宫灯等装饰物,网友直呼“像画一样美”。等演奏开始,演奏者拨动琴弦,又有网友发弹幕惊呼:“原来画面上的是真人!”“就像壁画活了。”短短几日,视频在B站点击量近百万,获得全站日排行第34名的最高成绩,7分多钟的演奏获得了7900多条弹幕,传统乐器演奏获得如此关注度实属少有。   自得琴社从B站一路火到了海外。在YouTube上,他们收获了俄罗斯、法国、克罗地亚、巴西、日本等国的粉丝。有网友评论:“他们也许就是下一个李子柒!”
  近年来,民乐、舞蹈、华服等内容的国风兴趣圈层覆盖人群在B站增长了20倍。今年1月至3月,B站国风视频投稿数同比增长124%,国风UP主人数同比增长110%。其中带“古风”“传统文化”“民乐”“中国舞”标签的视频投稿量增长尤为突出。
  老一辈不少人将传统文化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教育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标志,并不断地在实践中仰视和致敬经典。而年轻人在追求国风的创作中,更多偏好适宜公开展演的景观,甚至奇观,综合运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身体姿态的在场表演,制造出既让人熟悉又充满陌生感的亚文化体验。对待传统文化,“Z世代”更加自由放松,玩在其中。正如唐彬说的:“对传统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供奉起来,而是要让它回归到年轻人的生活中,这样它才不会死。”
  博物圈
  文博“脱口秀”让你爱上冷门博物馆
  “宝藏男孩”“带货王”“顶流小哥”……一场直播下来,网友恨不得把所有“网红”称呼都安在白雪松头上。
  白雪松是谁?他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
  2020年2月23日晚,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多家文博单位在淘宝直播上开启了“云春游”。实景直播、专业讲解,网友看文物、赏春景,动动手指,就可以购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在这场众多博物馆参与的同台竞技中,初涉直播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名气不算大,讲解员白雪松显得也有些“随意”。与其他博物馆讲解员在展厅里文物前的现场讲解不同,白雪松坐在自家餐桌旁,没有助理,也没有专业的摄像灯光,一个人自言自语,完成了自己的网络首秀。
  “其实我们博物馆的许多馆藏文物,并不适合进行网络直播。光线暗,石碑外层玻璃罩反光,不少碑文字太小,摄像头不容易聚焦,这才选择在家里直播,以展示照片和拓片为主。”白雪松说。
  没想到的是,白雪松这般“随意”的效果却很好。首场直播开始前,西安碑林博物馆在淘宝直播上官方账号粉丝数量不过几百人,而开播后涨粉过万,一场直播吸引了40万网友围观,点赞数超过500万。有网友在弹幕中留言:“我放弃了李佳琦在这里待了一晚上。”还有网友说:“他这是用国宝讲单口相声啊。”
  平时在博物馆进行现场讲解时,白雪松就十分注重趣味性,他既能旁征博引,也能插科打诨。直播间里,白雪松更显“另类”,刻有罕见大夏纪年的珍贵文物——大夏石马,在他口中变成了“我们碑林博物馆,就是用这么珍贵的文物看守厕所”。
  白雪松在与网友的互动中,让冰冷厚重的石碑石刻变成一连串甩出的“梗”,网络直播成为轻松活泼的文博知识“脱口秀”。
  实际上,如果不热爱书法和石刻艺术,碑林很可能成为游客心中“最无趣”的那一个景点。白雪松深知这一点,所以在网络直播中,他几乎忘了自己的“带货职能”,而是用“梗”作为兴趣点,不断抛出小段子、小故事,很快就“粘”住了大批粉丝。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他保持较大的阅读量,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将不同的知识点和学科相关联,这也为冷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桥梁。
  从介绍名碑石刻到“带货”精品拓片,白雪松凭“一己之力”让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淘宝官方店铺粉丝数量迅速增长到近4万,直播场次也一加再加,《鸳鸯志》《笙磬同音》《兰亭序》等书法拓片立即成为热销商品。
  如今,白雪松的国宝名碑“脱口秀”直播常态化为一周一次。他说:“文博行业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借助文创产品和网络直播,让文物‘潮’起来、‘萌’起来、‘火’起来,才会有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魅力。”
  知乎CEO周源认为,青年的信息获取能力、思辨能力较父辈有了显著提升,“以过程讲道理、以专业讲故事”对青年变得愈发重要。专业性强、真诚、温和,而非强势、极端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青年认可,快节奏、有趣、新鲜、生动、有梗、满足猎奇心态的垂直知识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口味。
  “饭圈”
  从“互嘲”到“互益”的路有多长
  “这个人的pyq真是xswl,她居然说dbq,真是笑skr人,不过也是很zqsg。”
  “这段话什么意思,你能看懂吗?”小汤问完这句话后,眨了眨眼笑着解释:“这个人的朋友圈真是笑死我了,她居然说对不起,真是笑死人,不过也是很真情实感。”
  26岁的成都人小汤,在“饭圈”混了一年多。她说暗语是“饭圈”最简单的“切口”,“如果这都看不懂,那就别在‘饭圈’混了。”
  饭圈,即fans,粉丝圈。用小汤的话来说,看到这个词,如果只能想起小时候买明星海报、磁带CD、看演唱会,那还远达不到进入“饭圈”的标准。除了网络社交的暗语,在线下追星的粉丝,会有自己的会服和代表色。
  从2019年“夕阳红粉丝团”熬夜为周杰伦打榜,到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饭圈女孩”“饭圈男孩”主导的火神山医院建设“云监工”,今天的“饭圈”演绎出了新的文化,不局限于以前的“圈地自萌”,而是从小众圈子意外“出圈”。
  小汤的偶像是蔡徐坤,在2018年的一档偶像养成类节目《偶像练习生》中,他以C位出道。小汤直言最开始是被蔡徐坤的颜值圈粉的,后来迷上了他在舞台上的状态以及呈现出的气场,这种自信让她很欣赏。
  蔡徐坤在新浪微博上坐拥2000万粉絲,一举一动都能引起不小的波澜,像小汤这样的粉丝们也毫无例外地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是2019年4月,蔡徐坤在微博上说:“‘染个黑发’作为自己微博粉丝数突破700万后给粉丝们的福利。”
  消息一出,得到了粉丝们的支持,却有一位网友开启了嘲讽模式。可想而知,这位网友遭到了蔡徐坤的粉丝们的强烈攻击,其所在的学校都被“扒”了出来。一些表示支持这位网友的人,也受到了粉丝们的攻击,甚至有“疯狂”的粉丝将他们的照片PS成了遗像;不少大V因为没有为蔡徐坤“站队”,被粉丝们攻击、辱骂。
  本来在这次“染发事件”之前,蔡徐坤并没有为广大非“饭圈”群众所熟知。经此一役,蔡徐坤的粉丝们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让偶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对此,小汤说,粉丝们肯定心疼自家偶像,“不过,我也不同意人肉搜索、P遗像,甚至跑到人家学校微博下面闹的行为,确实有些过分了。相信我,大多数粉丝还是相当理智的。”
  “蔡徐坤本人也经常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我们粉丝也不例外。网上有各种各样攻击他的段子,有些甚至和他家人有关。我们粉丝,也总是被说成是脑残粉。实际上,大部分粉丝都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小汤说。
  小汤从不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偶像,也不会指责别人对自家偶像给出的负面评论。她觉得越界的追星行为,不仅透支着明星的流量,也可能反噬偶像本身,更侵蚀着“饭圈”文化的正向价值,“我依然希望,你可以先尝试去了解这些明星。真正了解后,再给出评论。”
  “饭圈”文化从出现之初,就被定性为青年人亚文化,饱受争议。在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看来,这种青年亚文化充斥着青春和活力,是激荡式的,与成人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他说:“青年亚文化不一定会一直处于亚文化的地位,很可能会‘逆袭’转变为主流文化,还有的因为代际等原因消亡。这取决于‘饭圈’对自身所在的青年亚文化的认识,如果定义自己的圈子为互益型群体,就能便于信息交换,打破壁垒,让更多的圈外人走进来。”
其他文献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慧见。近来广大中小学生陆续回归校园,结束网课,上缴电子产品,有人产生种种不适,时有极端事件发生。当此之际,回温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理性反思"网络教学模式"。事实上,教育活动自古以来就是行与知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工程。互联网工具丰富、便捷的今天,我们如何具足智慧合理运用这些工具来获得幸福生活?不妨做些深度思考。古人学文,是"行有余力"的
期刊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  “我要从所有的天空夺回你”,来自茨维塔耶娃的诗,原诗是这样的:“我要从所有的大地、所有的天空夺回你”“我要从所有的时代、所有的黑夜夺回你”“从所有的金色旗帜下、所有的宝剑下夺回你”……茨维塔耶娃的这首诗算是情诗。把情诗写得这么波澜壮阔,所以她才被那么多人喜欢。  天空意味着什么?泰戈
期刊
陪三岁不到的小外甥在院子里找四叶草,终于找到一枚,他好开心。拿着那枚四叶草他高兴地说:“你好!”要离开了,他对那些没被选中的三叶草们说:“再见!”  走出院子,去开栅栏门,他先说“你好!”转身把栅栏门关好,他说:“再见!”  关好栅栏门,回到家门口,对着家里的大门,他说:“你好!”转身,他对身后的院子和栅栏门挥挥手:“再见!”  不仅如此。吃饭的时候,他端起碗说:“碗你好!米饭你好!青菜你好!大肉
期刊
第一次被文字震撼,以至于全身冰凉、无以言状的感受,至今记得。  在初识字的年纪,看到一篇短篇童话,大意是讲吸血鬼为了让女孩逃脱,拿起十字架燃烧了自己。现在想来,那是本极为劣质的童话故事集,有着色彩过于饱和的封面和印刷略显随意的内页。然而在那个时刻,眼泪没有来由地夺眶而出,酸涩、湿润。小小的我根本无法理解当时的状况,只觉得整个身体的血液都凝固了,眼前浮现着那个牺牲自己的形象和不断燃烧的火光。  从惊
期刊
公交车上的座椅  热乎乎的  是因为有人刚刚坐过  那个人下车去了  随身携带的东西  一样也没落下  他什么也没落下  只把他的体温  留在刚坐过的椅子上  下一個坐上去的人  不觉得凉
期刊
你坐在月光里  琴声便明澈了一切  闭上双眼 照样  可以荡漾许多心事  其实 幽静的心情  倒远比任何夜色沉重  长长的叹息 迈步  从二胡声里踉跄走来  有一些时候  最宜寻一块静地  听你无语长谈  看悠悠的泉水  怎樣流过漫长苦难  以及一双失明的慧眼
期刊
一再被深埋,直至化为一截石头  错过的绿,折叠成一卷史书  你像一个无处安放的叹号  木纹依旧,清晰如岁月的指纹  却不敢触碰早已风化的虫洞  那只啄木鸟,还在大森林  飞来飞去,敲击远古的回音  而你站在红木底座上,像一位  沉默的证人,满身嶙峋的伤口  仿佛还在发出断裂的脆响  一些人从你的脚下走过,表情凝重  就像遇到了一身封塵的自己
期刊
雨是一场馈赠  在一个时间段  我会移步到窗口作某種守候  然后 看着密密的雨  就见到了戴望舒诗里的人  她就撑着一顶红色雨伞  经我家屋山的小路去学校  她是新来的乡村教师  我叫不出她的名字  可我记住了艳红的一抹朝霞  记住了她眼眸里传递出的笑靥  记住了雨是有情怀的  我有了思念  渴望哪一天与那个女子  合一把雨伞  用脚步弹奏大地的琴键
期刊
陈婷,1986年出生,2009年大学毕业,作为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社工”,来到南京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开启了社区工作生涯。此后的9 年时间里,她先后在热河南路街道下辖的姜家园社区、姜圩路社区、白云亭社区、清江花苑社区、新和园社区担任社工、党总副支书,直到党委书记。2018年年底,她来到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京新社区,从头干起,成为一名专职网格员。  社区党委书记,是一份眼见着有前途的职业,而社区网格
期刊
他们对严肃的知识内容不感兴趣吗?  罗翔老师是谁?他为什么红了?当本来很小众的刑法课在B站变得“真香”后,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罗翔从大学时起一直埋首刑法研究,从北大取得博士学位后站上大学的讲坛,现在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他讲课深入浅出,备受同学们喜欢,连续10年入选学校“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还被称为“刑法小王子”。  今年3月,罗翔正式进驻B站,创建《罗翔说刑法》。当天,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