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_joh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赠卷参考答案:
  一、1. D(A项,“徜徉”一词“徜(táng)”注音有误,应为“cháng”。B项,“浮想联篇”应为“浮想联翩”。C项,“鞭挞”一词“挞(dá)”注音有误,应为“tà”。)
  2.A(A项,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语境中说“剧情”,应当用“跌宕起伏”才贴切,这样也能与后文的“扣人心弦”呼应,用“风生水起”则不够恰当。)
  3.B(乙处,省略号和“等”不可连用。)
  4.C(A项,“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一句谓语残缺,与开头第一个小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无法关联,应在“推进”的前面加上“凸显了”。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的主语是“长征五號B运载火箭”,此句没有说完,后面又说“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可将“自从”调整到句子最前面,让“自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做全句的时间状语。D项,“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一句中,“看到……电影原声”搭配不当,可将“和”改为“,听到”。)
  5.①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②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③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提示: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应注重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和横线前后语意的连贯性。这个语段说明的是比目鱼的眼睛为什么会移动到身体的同一侧。第一空,前面介绍比目鱼出生20天左右眼睛开始“搬家”,“之所以能这样”要求解释眼睛“搬家”的原因。结合后面的信息“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等,说明第一位的原因应当与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有关。第二空,根据前面的“除了……”,说明还有另一个原因;再根据后文推断出第二个原因是比目鱼生活环境的改变。第三空是全段的结论句,依据上文“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及“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改变”等语句,总结比目鱼的眼睛“搬家”的原因,应概括为“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6.【示例】(1)图1凝聚力量,抗击疫情图2新门神
  (2)图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心形,戴着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图2:借用传统民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提示:(1)给图片拟标题,一要紧扣主题,二要联系图片具体内容。比如图1,根据文字部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以及“大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疫情,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据此拟题即可。而图2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神”,直接从形象的主体拟题为“新门神”即可。
  (2)评价图片的创意。解答时可分为三步,一是找出构成要素,二是分析主题,三是点明创意。图1的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形口罩”以及文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形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疫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2,以古代大将为门神是传统做法,但过去多用唐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现在换成汉代大将霍去病和宋代辛弃疾,成为“新门神”,利用名字“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主题,用“门神”表达对健康的守护,两者结合,构思巧妙。
  二、(一)7.D(D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移花接木,表述错误。材料三相关原文表述为“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可见,选项是将“单向”这一影视图像传递的特点强行移植到了文字阅读上。)
  8.C(A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与原文文意相反。B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中生有。D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绝对化。原文的表述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是D项有意忽略了原文的“似乎”一词,把推断引向了绝对化;此外,“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的表述也曲解了原文文意。)
  9.(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二)10.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三、(一)14.A(A项,“浮”意为“停留在……表面上”,此处可引申为“超过”。)
  15.C(A项,介词,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代词,代指韩愈;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并列;D项,介词,至、到达;介词,同,跟。)
  16.B(B项,“司马迁和韩愈……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由第二段可知,“因触犯君主……理想郁结于心”是司马迁;“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是韩愈,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
  17.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8.(1)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关键点:行事:行为事迹;见:同“现”,显现出来;“不见于后”:状语后置。)
  (2)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关键点:学者:求学的人;耻:以……为耻;惟古之求:宾语前置。)
  19.(1)感伤(2)达观
  20.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21.(1)民(2)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2.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简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23.(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夙兴夜寐言既遂矣(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5)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四、作文24.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会有超越他德性的浮夸,那或刚强或柔婉、或轻缓或急切的文气,或繁密或简洁、或舒缓或敏捷的格调,一概都出自于他内心的诚挚,不隐藏他所到达的境界,不勉强写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就好像楚人一定会唱楚地的歌曲,秦人一定会穿秦地的衣服。只因为他的言论不会超越于他的内心,因此沿着他的言论去寻求,那么潜在的德行心志,都不能掩饰隐藏。大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知其言就没有理解人的办法,而世上糊涂的人,只知道言语和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话语却怀疑他的行为。唉,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述说德行的人不一样啊。我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屈原的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他的文气遒劲,他的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翻覆曲折,一开始认为他是繁琐的,左顾右看,中间又怀疑他的迂回曲折,然而他的心思至诚恳切,内心忧伤,因而他的言语周密而不令人厌烦。推究到最后,因而知道他的仁德出于愤激而不是怨怼,不同流俗而洁身自好,并非有私心,彷徨悲叹,(而国中)终究没有安慰他的人,因此他剖白心志,思虑国家而并非显露自己,这就是屈原的忠诚。因此他的文章如同明珠美玉,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如同秋风袭来,夜降露水,凄清辽远而令人感动同情;如同神仙驾临烟云笼罩,高远而不能攫取。依循他的言语来考证他的事迹,难道有不合理的吗?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太史公、韩退之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他自年轻时就周游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讨论寻找梳理前世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惹来祸端。因此他的文章奔放坦荡、明白通达、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因此他在文章末尾的只言片语,时不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郊庙的祭祀礼器一般典雅,到了他豪放不羁、超卓不群,无法收拾心情的时候,就极尽语言的瑰丽精巧,这些是不足以拿来指责的。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正义便忘却了艰难,刚正坚毅而又诚信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学说来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章即便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可能了。
  自从唐代以来,经历了五代的战乱。宋朝兴盛,铲除叛逆而讨伐罪人。到了仁宗临朝,天下平定,战争不兴,休养生息,一天天地趋向富贵繁盛。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安乐,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的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修先生开始写作古文,近的揣摩两汉文章,远的探究(夏商周)三代的文章,而继承孟子、韩愈之风,也成就了一家之言,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更加高洁,文风经过淬炼洗濯而更加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掌握着评判文章的标准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占了十分之八九。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公不相上下。从先辈的贤人名士那里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公之后,然而坚定屹立的样子连欧阳公也颇为敬佩,以至忘记了后来论及这些事的人。我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讀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选自《张耒集》)
其他文献
您问我,您这些诗写得好不好。您问我,从前您也问过别人。您把它们寄给杂志社。您把它们同别人的诗进行比较。若是有那么一些编辑部拒绝发表您的尝试之作,您会心犹未甘。因为您让我给您出主意,那么,我现在就请求您放弃这一切。尤其是在目前,您绝对不该求助于别人,没有人能给您出主意,没有人能帮助您,没有人。只有一个办法——您要反省。  研究一下促使您写作的原因;检查一下这原因是否扎根于您心灵的最深处;坦率地承认,
期刊
明朝的末代皇帝——以其年号而被称为崇祯帝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我国历史上的历代亡国之君中,是最受后世舆论同情乃至赞扬的一个人。清代纂修的《明史》称颂他“承神(宗)、熹(宗)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盛德度越千古,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这样的评价,简直可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媲美,较之周赧、汉献之流,真有天壤之别
期刊
杜甫的诗歌意境宏阔,极富盛唐气象。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杜甫有心系天下、担荷人类苦难的博大胸襟;二是其诗歌的造语布象有一种自觉的宇宙意识,喜用阔大的空间词汇和久远的时间词汇入诗,时空交感,自成境界。杜甫对时空似乎非常敏感,常常在诗歌联语即构成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出现时间与空间的意象对举。杜诗研究专家韩成武教授称之为“时空并驭”。(《杜诗艺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这种表现手法,
期刊
【原文】  大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
期刊
【原文】  我包罗万象(节选)  埃德·扬郑李/译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
期刊
2020年全国Ⅲ卷语文命题与全国Ⅰ卷、Ⅱ卷一样,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悉心研析,其中有三大特点尤其值得高三诸君关注:  一、“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坚持立德树人命题导向  古人云“文以载道”,今人曰“立德树人”,都是着眼于培根、筑基、铸魂。纵观2020年高考全国
期刊
“多闻数穷”,语出《老子》:“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是,闻之太多,反而不通,不如保持适中。帛本作“多闻数穷”,通行本则作“多言数穷”。不管是多闻,还是多言,反正老子是不赞同这个“多”的,哪怕听的都是好话,听得太多反而令人无所适从;哪怕说的都是好言,也不免言多必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年轻时是心向往之的,觉得书读得越多就越有学问,文章也一定寫得越好。翻了几十年的书,如今我却不大相信
期刊
我想去貝加尔湖畔,感受日月与共的美好和日升月落的浪漫。想看粼粼波光,想感受逆光时的那丝强硬。想去看埃菲尔铁塔,看白云静静地从塔尖飘过,有一丝烟雾缥缈的梦幻,又有一丝真真切切的强劲。想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想看健壮的骏马任意驰骋,马蹄踏起层层云霞,圆形的蒙古包与落日相互映衬。  我想看大雁南飞,看它们飞过层层山林,悠悠地在空中盘旋,轻盈地飞在天空的高处。想看有着黛灰的色泽,古朴而沧桑,有着浅浅淡淡纹路
期刊
“热爱是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倾注。”这是我曾在作文里写过的一句话,也是我看到“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的热搜时脑海里闪过的第一句话。  网友的评论中,有支持钟芳蓉坚守初心勇敢追梦的,也有批评她作为一个寒门学子把生活想得太理想化的,还有劝告她“现实点”,改选金融等热门专业的。  一岁起就成了留守儿童,学习完全靠自己的钟芳蓉如何不知道网友口中的“社会与现实”,斩获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她如何不知道
期刊
李贺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人中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号称“诗鬼”。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云:“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他的诗歌创作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全新的创造,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李凭箜篌引》为《李贺诗集》的首篇,其“奇诡”的代表性无可置疑,颇可赏玩。  用典之奇  李贺才华横溢,饱读诗书,常常是“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赠陈商》),作诗更是呕心沥血,笔补造化。因之,李贺的诗歌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