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期待已久的市场调整终于来临。然而在带给H股及红筹股大约15%的调整后,这一态势又因强劲资金流入而告终。10月伊始,国企股又屡创新高,直逼1997年红筹泡沫的高点。被认为是核心推动力的“热钱”,在此番去来周而复始的情况出现后,已变得不止是“热”,而且颇有点“长期性”的味道了。假如这一推断准确,那2004年的市场,则非牛市莫属。然而情况是如此简单吗?
9月底笔者所在的摩根大通在美国举办一个大型投资者研讨会,其中自然有国企股及红筹股的参与。其间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周期上升的判断令人惊讶。当笔者还在紧盯中国宏观、微观环境,抱怨数据未足以印证上升周期开始时,投资者们已通过固定资产及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中国屡创新高,建材及生产原料价格上涨等现象确认,在经过五六年调整之后,中国经济已从谷底回升。
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假如深信不疑则对前景有结构性改变。一个可长达数年的上升周期开始时,波动在所难免。但更重要的是投资者不再于每个小波动里进出套利,相反只会见机增持,以求总体持股量不断上升,谋求回报利益最大化;市场调整时,则趁机整理投资组合,而未减总投资量。这一来,八九月的大涨小回,石油及建材板块的调整反弹就让人明白个中因由了。看来要调整的可能不再是每次小周期里的不同板块表现,而是投资者对中国宏观周期的看法。
在牛熊争执中,一般国企股都以50%~100%的股价上涨,而盈利却只有慢慢上调且仍然落后,从基本面分析,股市大行情似乎缺乏支持。其中理由在于,整个国企板块在经过长达五六年下调后,因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制度重新定位,国有企业已悄然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及管理能力,加上投资又于一年前启动,盈利已经在上扬。更重要的是“生产杠杆”效应的出现:当销售额停滞不前时,盈利只能停留于某一水平。一旦销售上涨超过某一空间,盈利增加幅度则会超过销售额的上升而大幅跳跃上涨。这种情况于重工业、固定投资比例大的行业尤其明显。因此石油、石化、建材等行业今年以来盈利跳升较快。
但从目前看来,“盈利正常化”现象则更为关键:在周期性比较明显的行业里,往往在行业复苏时出现“低盈利,高市盈率”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市场对该产品价格过分乐观,从而股价跑在前头。但因复苏周期仍然继续,不多久盈利又会因价格及需求的持续而得以上调,周而复始,该板块的盈利才能从“低盈利,高市盈率”转变成“高盈利,高市盈率”的情景。此时的高市盈率又因盈利水平已正常化而进一步提高,股价相应上调。目前我们就在等待这一周期的出现。
如作出大胆推测的话,建材、机械行业应该还未出现这种现象,上涨空间仍可能很大;石油及石化则已经出现,股价的表现可能会受需求而非盈利正常化带动;出口、港口、公路则稳步上升,而汽车及旅游则仍保持上升势头,不能低估或过早变得悲观。
更要一提的是H股及A股的股价折让,可能出现一种反方向动力,应当注意。一直以来,H股与A股在股价上都有60%~70%的差异,这种情况常导致资金“热钱”两边走以图圈利。经过今年七八月的行情后,其差别已下降至30%~40%,个别国企股更只有10%左右,直迫A股价格,这一变非同小可。因QDII的可行性,大量国内资金囤积于H股及红筹股,资金流是单方向的,A股的疲弱跟这个原因亦有些许想当然的关系。但当这一价差收窄,甚至可能并轨的话,那么资金的流向则可以是双向的,目前甚至可能出现逆转。这种情况则会大幅削弱目前对国企红筹股的资金支持量,亦可能出现资金中断的情况。
这并非危言耸听,10月的A股市场确实仍有其他因素可让资金回流。深圳的A股新股上市一定需要资金支持。如果券商替投资客户理财的法规获得通过,则资金成本可能下调,以增加其积极性。振兴老企业又是一个长期稳健的政策,其中包括大量重组、收购、兼并的可能性,完全是吸引资金投入的热点。这区区几个因素就可以使A股的投资价值于短期内得以提升,大家不能不注意H股及A股短期内的互动性。至于B股,则极其可能只是一个短炒的借口,其结构性的不足之处,并不能因开放使国内基金得以改善。
作者为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
9月底笔者所在的摩根大通在美国举办一个大型投资者研讨会,其中自然有国企股及红筹股的参与。其间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周期上升的判断令人惊讶。当笔者还在紧盯中国宏观、微观环境,抱怨数据未足以印证上升周期开始时,投资者们已通过固定资产及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中国屡创新高,建材及生产原料价格上涨等现象确认,在经过五六年调整之后,中国经济已从谷底回升。
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假如深信不疑则对前景有结构性改变。一个可长达数年的上升周期开始时,波动在所难免。但更重要的是投资者不再于每个小波动里进出套利,相反只会见机增持,以求总体持股量不断上升,谋求回报利益最大化;市场调整时,则趁机整理投资组合,而未减总投资量。这一来,八九月的大涨小回,石油及建材板块的调整反弹就让人明白个中因由了。看来要调整的可能不再是每次小周期里的不同板块表现,而是投资者对中国宏观周期的看法。
在牛熊争执中,一般国企股都以50%~100%的股价上涨,而盈利却只有慢慢上调且仍然落后,从基本面分析,股市大行情似乎缺乏支持。其中理由在于,整个国企板块在经过长达五六年下调后,因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制度重新定位,国有企业已悄然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及管理能力,加上投资又于一年前启动,盈利已经在上扬。更重要的是“生产杠杆”效应的出现:当销售额停滞不前时,盈利只能停留于某一水平。一旦销售上涨超过某一空间,盈利增加幅度则会超过销售额的上升而大幅跳跃上涨。这种情况于重工业、固定投资比例大的行业尤其明显。因此石油、石化、建材等行业今年以来盈利跳升较快。
但从目前看来,“盈利正常化”现象则更为关键:在周期性比较明显的行业里,往往在行业复苏时出现“低盈利,高市盈率”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市场对该产品价格过分乐观,从而股价跑在前头。但因复苏周期仍然继续,不多久盈利又会因价格及需求的持续而得以上调,周而复始,该板块的盈利才能从“低盈利,高市盈率”转变成“高盈利,高市盈率”的情景。此时的高市盈率又因盈利水平已正常化而进一步提高,股价相应上调。目前我们就在等待这一周期的出现。
如作出大胆推测的话,建材、机械行业应该还未出现这种现象,上涨空间仍可能很大;石油及石化则已经出现,股价的表现可能会受需求而非盈利正常化带动;出口、港口、公路则稳步上升,而汽车及旅游则仍保持上升势头,不能低估或过早变得悲观。
更要一提的是H股及A股的股价折让,可能出现一种反方向动力,应当注意。一直以来,H股与A股在股价上都有60%~70%的差异,这种情况常导致资金“热钱”两边走以图圈利。经过今年七八月的行情后,其差别已下降至30%~40%,个别国企股更只有10%左右,直迫A股价格,这一变非同小可。因QDII的可行性,大量国内资金囤积于H股及红筹股,资金流是单方向的,A股的疲弱跟这个原因亦有些许想当然的关系。但当这一价差收窄,甚至可能并轨的话,那么资金的流向则可以是双向的,目前甚至可能出现逆转。这种情况则会大幅削弱目前对国企红筹股的资金支持量,亦可能出现资金中断的情况。
这并非危言耸听,10月的A股市场确实仍有其他因素可让资金回流。深圳的A股新股上市一定需要资金支持。如果券商替投资客户理财的法规获得通过,则资金成本可能下调,以增加其积极性。振兴老企业又是一个长期稳健的政策,其中包括大量重组、收购、兼并的可能性,完全是吸引资金投入的热点。这区区几个因素就可以使A股的投资价值于短期内得以提升,大家不能不注意H股及A股短期内的互动性。至于B股,则极其可能只是一个短炒的借口,其结构性的不足之处,并不能因开放使国内基金得以改善。
作者为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