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级到他人:消费方式理论的进化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nwu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方式,即消费的社会方式,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下消费者消费生活资料或劳务所采取的社会方法或方式。它反映了消费者的生活消费目的及对生活的态度。随着西方学者对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入,消费方式的理念也经历了由最初的节制消费、适度消费、炫耀性消费到可持续消费的发展历程。
  
  一、节制消费理论
  
  对于消费方式的阐述最早可追溯至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17、18世纪,英国、法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迫切要求实现资本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以节制消费为核心的消费理论。他们主张节约节俭,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
  
  (一)威廉·配第的消费理论
  威廉·配第关于消费方式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节制不必要的消费,以保证财富的积累。他一方面以是否有利于生产为标准,将消费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是大吃大喝、购买衣料与家具、建筑房屋、改良土地及开矿和捕鱼、经营从国外运回金银的事业,认为最不利于生产的是大吃大喝。另一方面,主张应当对一切不利于生产的消费予以节制,办法是政府通过对过剩产品增加赋税来调节积累与消费,这样有利于资本积累。
  
  (二)亚当·斯密的消费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一方面,勤劳与节俭是获得财富的必要条件。斯密指出,未有节俭之前,须先有勤劳,节俭所蓄之物,都由勤劳得来;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决不能加大。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另一方面,他将居民消费区分为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生产性消费与非生产性消费。他认为应该鼓励居民进行生产性消费与未来消费,抑制非生产性消费与目前消费。因为目前消费只满足目前享受,不能进行资本积累,未来消费可以鼓励人们节俭,从而扩大资本积累。
  
  (三)大卫·李嘉图的消费思想
  李嘉图关于消费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财富的积累,压缩非生产性消费。具体如下:第一,阐述了奢侈品和必需品的课税及其效应。他指出,人们用来购买奢侈品支出是一种非生产性支出,而用来购买必需品的支出则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费用。为此,李嘉图主张对奢侈品征税。第二,从微观角度考察了人的消费欲望、消费需求与社会消费水平的关系。第三,探讨了增加资本的途径,指出资本可以由增加生产或减少非生产性消费来获得。
  深入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消费方式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出于新兴资产阶级资本积累的需要,英国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论证了以节制消费为核心的消费方式,在当时对增加国民财富是大有裨益的。然而,他们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受时代和阶级背景的影响,其关于消费方式的论述有很大局限性,但毕竟开创了经济学理论的先河,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于现代消费理论的产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适度消费思想
  
  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阐述他们消费方式观点的同时,以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首的西方学者阐述了其适度消费理论。
  
  (一)西斯蒙第的消费思想
  西斯蒙第从消费决定生产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适度消费的观点。首先,他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看成是生产的目的,提出了政府应该关心消费者的利益和过问消费者的事务,生产者应研究市场的论点。其次,分析了影响市场的四种因素,即消费者的数目、消费者的爱好、消费量的大小及消费者的收入,他认为每一种因素都可以单独变化,并对市场产生影响。最后,他认为资本主义会因为消费不足而发生经济危机,指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消费不足。
  
  (二)凯恩斯的消费方式理论
  凯恩斯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论述消费方式理论的。在《通论》中,凯恩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状况,提出了以国家干预和有效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兴衰取决于有效需求是否充分,有效需求不足的最终原因在于心理因素,他提出了三大心理定律,即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灵活偏好。强调国家调节的重心在于管理有效需求,为此设计了一套调节机制,刺激消费。即在经济衰退时,财政应扩大政府开支和减税,以扩大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政府应紧缩财政开支和增税,以减少总需求。可见,凯恩斯主张运用宏观调控来调节居民消费,从而体现了其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人们适度消费的观点。
  
  三、炫耀性消费思想
  
  炫耀性消费是指消费者主要为了夸示财富而不是满足实际需求的消费活动。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地位,更深层含义是人与人之间在需求和效用上存在相互影响。最早把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
  
  (一)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理论
  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观点,即炫耀性消费和钦羡性消费。
  1、消费依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闲阶级为了过有闲生活的消费;另一类是劳动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和便于继续劳动的消费。有闲阶级不仅要满足生理需求消费,还要满足心理的或者虚荣心的炫耀性消费。对炫耀性消费的追求会导致浪费,但也应对浪费作正确理解。从个人的角度看,炫耀性消费与其他消费没有区别,二者都会为消费者带来效用。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消费就属于浪费性质的了。但对于浪费与否的判断不可一概而论,以前被认为是浪费性的消费品现在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必需品。
  2、钦羡性消费:它是指较低的社会阶层总是把比自己高的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当作自己消费行为的典范。对于炫耀性消费的追求会导致人人都为争取到一个相对位置而不放过表现自我的机会。
  凡勃伦的消费理论并不局限于不以消费者偏好固化为假设前提,而是以社会学为切入点研究消费方式,第一次唤起经济学家对炫耀性消费的注意。
  
  (二)杜森贝里的示范消费思想
  在1949年出版的《收入、储蓄、和消费行为理论》中,杜森贝里扩展了炫耀性消费理论。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还受他人消费支出的影响,这被称为消费的“示范效应”。由于存在“示范效应”,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就不一定是递减的,因为人的消费行为具有强烈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倾向,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保持不变,周围人的收入提高,为了保持自己与周围人的相对地位,他将不减少其消费支出。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还受本人过去收入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繁荣时期收入的影响。如果某人过去收入较多,并在当时形成了一定的消费习惯,那么这种消费习惯就会被坚持下来,并对现期的消费支出发生影响,即消费具有“棘轮效应”。
  
  (三)莱宾斯坦的炫耀性消费思想
  莱宾斯坦是第一个把炫耀性消费简化为单纯的高价偏好现象的学者。他探讨了消费外部效应对于消费者 行为的影响。莱宾斯坦把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分为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两种。功能性需求是消费者对商品内在品质的需求,不受其他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如果消费者消费商品不是为了享受其内在品质,那么就属于非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影响效用的外部效应所导致的需求。这些外部效应可以分为跟潮效应、逆溯效应和凡勃伦效应。跟潮效应即消费者追求潮流,他人购买越多,自己的购买欲望就越强烈。逆溯效应即消费者追求标新立异和独占性。他人购买越多,自己的购买欲望就越弱。凡勃伦效应则表现为价格越高,购买欲望越强。他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后来炫耀性消费理论的重要基础。
  炫耀性消费不是建立在满足基本需要上的消费,具有明显的奢侈性,可称之为奢侈型消费方式。但该理论抛开了阶级利益,从人性自我的角度深入探讨人们的消费动机,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消费方式理论的由阶级到自我的飞跃。
  
  四、可持续消费理论
  
  可持续消费源于20世纪末期。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治因素》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含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
  可持续消费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原则:首先,适度消费原则。从自然角度来看,消费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又要实现对环境的最小污染。从社会角度来看,消费活动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违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其次,公平消费原则。公平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核心,它承认全球的每一个人都同等地享有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要求人们在消费商品时,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更要考虑不损害子孙后代人的消费需要。再次,循环消费原则。循环消费的特点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和利用,旨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缓解自然界的压力。最后,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指的是消费结构上要形成合理的比例,实现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特别要注意在消费结构中不断提高精神消费比重。
  由此可见,可持续消费是在保证当代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实现消费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的双赢,正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
  
  五、结语
  
  纵观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我们能够看出:一方面西方学者对于消费方式的论述经历了一个由阶级到自我再到他人的发展历程。由最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出于新兴资产阶级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的节俭消费理论,到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角度阐述的适度消费理论,再到后来凡勃伦、杜森贝里、莱宾斯坦等经济学家出于自我需要的炫耀性消费性思想,最后到人类出于利他角度的可持续消费思想,这体现了人类消费观念不断进步的发展历程。
  另一方面,可持续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从消费的角度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它追求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在主张节俭的同时又要保障当代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减缓人类的过度消费行为对自然界的压力,最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因此,在当前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应当提倡新的可持续消费方式。
其他文献
当前,物价的快速上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物价总水平在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非食品价格涨幅扩大,CPI涨幅创10余年来新高。物价的持续上涨已形成了对中国通胀压力的一定影响。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要控制在4.8%左右,并提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采取
期刊
摘要:作为绩效考核和价值衡量指标的EVA及其理念体系,已被国际知名金融企业广泛应用。本文着重对EVA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适应性模型构建、应用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启示和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EVA 商业银行管理 价值创造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竞争及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追求价值最大化成为银行业的根本目标。EVA作为评价现代企业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具有坚实、深刻的经
期刊
摘要:江南湖州“农家乐”旅游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德清农家乐旅游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德清乡村游现象”。江南乡村农家乐旅游的5种模式给我们的启示颇多,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江南 农家乐 模式 启示    湖州“农家乐”旅游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比如德清“农家乐”旅游发展不到4年。但截至目前全县已有休闲农业景区景点12个,农家乐80户(进入统计范围)。其中雷甸杨墩休闲农庄成为国家级
期刊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金融行业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公司靠传统的业务已无法扩大利润增长来源,金融创新和监管规避急剧发展,传统的三大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及金融产品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很多国家纷纷踏上了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进而开始调整监管模式之路。    一、什么是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    所谓机构监管,是指为履行政府监管职能而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由不同的监管当局机
期刊
我国将依据进出口企业实施产品质量分类监管    我国今年将建立基于企业诚信与产品风险相结合的进出口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管理制度。这是从近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据悉,今年我国将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诚信评价,将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商品的风险高低,实施不同的检验监管措施,并提高分类管理的科学性。其中,对守信企业将给予更加便利的优惠措施,对失信企业加大惩戒力
期刊
一、农村小额信贷组织模式    从河南省小额信贷组织运行方式看,可分为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基层行政机构牵头的自助贷款模式和农村担保协会等三类。    (一)乡村银行模式  根据运行特点,乡村银行模式又分为虞城模式和濮阳模式。  1、虞城扶贫经济合作社(虞城模式)。1995年,中国社科院将虞城县选定为GB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试点县之一,建立了虞城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组织形
期刊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而“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位;十七大又再次强调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任务。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三农”问题尤为突出,这种状况使河南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之一
期刊
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换言之,“一项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那项政策不让一部分享有某些东西而允许另一部分占有它们”。这突出说明了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其实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过程。在现实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这种利益调整、博弈、再分配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强弱群体分化明显,使政府面临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任务非常艰
期刊
有效的技术获取模式对于过渡时期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技术获取模式发生了某些变化,许多国际大企业开始由内部的R&D转向寻求通过外部技术获取模式获取技术。据美国EIU(The EconomicsIntelligence 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大多数企业确认,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所需的技术接近或超过一半来源于企业外部或是与外部技术源合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大量强县(市)。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状态,欠发达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在进一步拉大,并出现欠发达地区县域长期陷于纳克斯“贫困恶循环”困境不可自拔的现象。如何使欠发达地区县域走出“纳克斯困境”已成为理论界和地方各级政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陷入“纳克斯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观念陈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