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人物命运解读大时代历史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晋瑞的《中国丈夫》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和世界人民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向往人类能同生共处的长篇历史小说。纵览这部小说,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独特的文本,精心的人物布局,以小人物的跌宕命运来解读宏阔的历史事件。下面是几点粗略的感受。
  其一,典型人物的冲突,是对中国近代反洋教运动的解构。《中国丈夫》分三个篇章:上帝的旨意、租界生活及全民公审。第一篇章“上帝的旨意”以山西中部为故事发生地,通过神甫、修女、修士、赵老太爷、赵崇文等各色人物的出场,巧妙布局铺陈故事,让各类人物之间的冲突形成多重矛盾体,将中国反洋教运动放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解构。作者借用人物陈米仓和伊索尔的观察,以冷静的笔调呈现出庚子年前后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底层农民的流离失所。文中说,“对于米仓来说,更为迫切的是吃穿和生存问题”,而从法国来投亲的少女伊索尔看到的则是乡村的破败与凋敝,全然不是她想象中旖旎的中国田园风光。小说通过神甫达尼埃尔与修士鲁本斯的言谈引出“巨野教案”,鲁本斯感觉,“一场革命像暗流一样涌动”。的确如此,由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同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西方宗教势力获得了在中国建立教堂和开展传教的权利,大批传教士因此自由进入中国。可是,部分传教士却利用特权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当地政令,由此导致一些中国教民也在教会的庇护下横行乡里。于是,发端于山东和直隶的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诸多民间组织,开始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惩处不法教民。这一类活动被研究者称之为“教案”,《中国丈夫》叙述的故事恰好对应了这个年代。
  小说中各路人物依次登场,他们处于不同阶级阵营,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阶层,彼此之间不断产生交锋和斗争,他们的言谈中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的重大背景。达尼埃尔、鲁本斯代表教会,赵老太爷守旧,赵崇阳新派,陈米仓神秘莫测,义和组织攻打教会等,各类矛盾尖锐又交错,发生一系列神甫遭迫害,修女、教民被杀,修士逃离、赵府遭攻占等等重大事件。小說中有一个可能不被人注意的情节:义和组织中的大师兄在混乱中被人打死而不得善终,此处的情节设置可谓匠心独具。可以说它从侧面诠释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主观上是农民阶级自身的思想局限性,由于是自发的群众运动,缺乏组织性,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只是一味盲目排外;客观上,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历史意义深远,依然称得上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爱国运动。
  其二,人物以树冠状构建,家国情怀贯穿始终。从创作技巧来看,本书条理清楚,叙事流畅。《中国丈夫》中的男女主人公陈米仓和伊索尔,从童年、少年到了青年,赵老太爷、赵崇阳(赵家三少爷、伊索尔的丈夫)父子,在新老交替的历史前进中从出场走向了谢幕;从故事地域的转换方面分析,小说人物的流向是从山东、山西、天津,最后到法国“一战”的战地,依序对应着的历史的时段分别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从山东发展到山西和天津租界,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涵盖了中国的那段近代历史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世界时局及思潮。作者纵横历史视野,从容审视时局,避开宏大叙事,却又能够从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中,透视世界的风云,化无形为有形,使读者跳出历史读历史。
  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以主人公陈米仓为主干,分支出伊索尔、赵崇阳、鲁本斯、卢西亚几条线索,延续到小说结尾他们在圣马尔相聚,这些置于历史潮流中的人们如米仓、赵崇阳、鲁本斯、米香、卢西亚等,大浪淘尽显出“本色”,最后用小说里的话讲,“人们看到伊索尔从窘迫中再次站了起来。她异常坚定地对大家说:事实上我们和这个中国人的事情……我丈夫一清二楚”,是谁给了伊索尔如此的勇气道出真情呢,是陈米仓!作为“中国丈夫”之一的陈米仓,是这段历史潮流中的一朵浪花,面对各种艰难环境,时刻保持应有的本色,就像当年的中国华工在战中以及战后法国恢复中所起的作用那样不可低估,正如法国政府官员的评价:“14万华工中的每一个人都阻止了法国走上灭亡之路。”《中国丈夫》体现的意义在于:小说通过陈米仓这样的“身穿粗布棉袄、打着绑腿、满脸憨气”的数万名华工背井离乡,到异国土地上传播中华民族的大爱,他们阐释了什么才是国家大义。尽管作者没有从政治角度表达主题,却通过塑造陈米仓这个典型人物,再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与“和”的思想内核。
  其三,人物塑造的典型意义及其风格。《中国丈夫》塑造的典型人物陈米仓,生长于山东义和拳运动的发生地,与外国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后来又辗转到天津租界,历经颠沛流离,直至作为数十万中国华工之一远渡重洋踏上法国的土地。故事开始时,他“其实还是个孩子”,一个“皮肤黝黑,头上戴一顶缺边没沿的破草帽,身上一件发黄的中式粗布上衣,打着绑腿”的乡下少年,“在经历了许多后”,成长为铮铮汉子的他,站在法国小镇的土地上,面对镇长的发难慷慨陈词。镇长说,“你是牧师吗,米仓?你们中国人没有精神,连信仰都没有,所以你的头脑里一片混乱,我劝你还是留着这些话,回去给你的乡亲讲吧!”可在陈米仓看来,“西方人就是喜欢显摆自己的科学与文明,似乎人类自诞生那日起,就是为了征服与控制,还希望同类对自己俯首称臣,他们张狂的性格里没有一点儿敬畏与谦卑,他们总是梦想成为世界的主人,而从未认识到自然才是统治一切的真神。中国人懂得敬畏自然,愿意虔诚地把自己归于自然,从善求真。”可谓小人物的大担当,也是在异域土地上中国文化底气的一次彰显。阅览全书,作者始终不瘟不火,不急不躁,理性创作,对于另外几位主要人物的塑造也采用了理智与克制的叙述,不同于大多数作家所习惯的传统手法。
  其四,由小见大,虚实相间,多种写法别具匠心。在阅读《中国丈夫》时,可以闻到几分淡淡的法国味,作者很注重对场景、人物、内心的描写,有些地方又采用了写意的手法。譬如陈米仓与伊索尔眼中的大饥荒、达尼埃尔神甫与鲁本斯修士言谈中的义和拳活动,都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勾勒巨幅的历史画面;再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置于故事的后背景,顺着陈米仓与卢西亚出生入死,米仓寻姐姐米香、卢西亚寻兄长、未婚夫的情节推进,采用了追忆、转述、直陈等多种手法,描述战争对法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带来的生灵涂炭和对人性的种种摧残。如“在两天后,米仓发现所见的村庄被毁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有些村庄简直成了没人活动的鬼城。”“他们走过那些到处是焦土与灰烬的战场,看到一具具血肉模糊、残肢断臂的士兵尸体,卢西亚终于忍不住哭了,她说自己的哥哥和未婚夫一定死了……”。在写陈米仓的性格时,作者仅用“憨厚老实,又勤快肯干”这样的寥寥数笔,便完成了人物的塑造。纵览小说整体,风格简洁明快,不留痕迹的表达恰恰是作者的独具匠心。
  最后,小说的点睛之笔在于适时把握了陈米仓与伊索尔情感的升华。陈米仓与伊索尔邂逅于法国小镇圣马耳,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情节。伊索尔面对小镇上的人们对陈米仓的责难,她像卢西亚一样将所有过错揽于自身,充分表明了对米仓的爱已经有了心理铺垫。他们的爱萌发于少年,彼此心照不宣,当伊索尔成为赵崇阳的妻子后,两人之间自然疏远了,但她又认为米仓在故意冷淡她,转而嫉妒他对别的女人的热情与亲近,由此心生烦恼。直至一个雨天在她家火炉旁,她与米仓捅破窗户纸,其“实质性行为”上升到形而上,进而具象为米仓救护德国伤员、同情遇难华工、相助本地村民,连卢西亚都不否认“米仓是好人”,陈米仓在她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伊索尔愿意与他结合,更是对这个中国人品格的认可,因为她心目中的“中国丈夫”就是“大丈夫”,就是顶天立地、敢于担当。这很可能正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中国人的胸襟,中国文化中“仁”与“和”的思想。
  责任编辑杨睿姝
其他文献
澳门冬至怀人  水榭楼台花亦香,蛇羹鱼翅笋鸡汤。  经年依旧心如絮,又忆并州夜正长。  漠河飞澳门随笔  朝穿皮襖午穿纱,塞北风霜南国花。  倏忽横空游两地,无须争胜日边霞。
期刊
烽火戏诸侯  狼烟燃起三军列,为博红颜启笑唇。  屡戏诸侯招众怒。直教天子血淹尘。  流云阅尽千年事,化雨明言后世人:  不是幽王贪享受,何来弱女祸周沦?  六百年后赞郑和  七下西洋历险劳,肩担使命驾波涛。  和平筑就絲绸路,友善消融异域刀。  舰出钟山扬国势,魂牵远海效鹰翱。  外交史上丰功伟,航海风云竞自豪。
期刊
冬云(新韵)  蒼茫凝雾重,欲想雪来临。  恍恍孤帆远,蒙蒙一夜沉。  城郭洁玉荡,日露朵云纷。  留去原无意,卷舒凭自心。  秋韵(新韵)  霜落层层秋色景,风清阵阵适人闲。  置身橘草黄花地,放眼枫林霞月天。
期刊
赞枫叶  深秋绚丽换红装,如火凌寒何惧霜。  总把丹心追日月,风姿绰约胜春光。  赞牵牛花  攀缘牵手挽朝霞,绕绣篱笆频绽花。  揽月追星云里梦,痴情四海共天涯。  晋阳湖畅想  一湖秋水眼中收,采得斜阳情未休。  难掩心潮无限意,锦鳞又上木兰舟。  贊星辰下的清洁工  自选人生任影孤,两肩担月照征途。  吐吞浪卷残尘净,笔绘城容到日苏。
期刊
1  如果要问我与母亲的战争始于哪一天,现在想来,无法知晓。我与母亲的关系,有时是和风与细雨,但更多的时候,是针尖对麦芒。  如果早知我与母亲的关系是这样的,我在她的肚子里就会问她为什么生我?而且,一生只生我一个?曾经,有过长达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我在心灵最深处偷偷怀疑:我是不是母亲亲生的?我甚至觉得我是母亲在某一天上山砍柴时顺路捡回来的“野孩子”。“不然,她怎么会那么狠心地打自己的孩子?”———这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市场经济的入侵,社会面临极速转型,城市化的进程也在飞速加快,城乡冲突不断显现,乡村的现实面貌和精神内蕴也都发生了剧变。反映到文学作品上,不少作家选择聚焦于地域,关注故乡民众的苦难生活,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和反思,对乡村世界中的人物的时代命运进行概括性的书写。  在不同乡土文学作家的笔下,他们的故乡都有着各自的气质,这样的气质彰显出作家们对自我的认知,同时也影响着读者们对于乡村世界
期刊
游沈园  青梅竹马有前缘,情趣相投琴瑟眠。  倏忽风中春梦冷。凄凉桥畔泪痕鲜。  游园醉酒同船渡,纵笔题诗共命篇。  物是人非千古事,釵头凤里可听弦。  湘湖漫兴  水光山色韵猗娜,次第溪桥曲径多。  杨柳帆樯摇潋滟,竹林芦苇舞婆娑。  越王尝胆思晴日,范蠡捧心游碧波。  点将高台今尚在,茶余饭后说嵯峨。
期刊
七绝·冬日(新韵)  绿萝蔓蔓绕窗偎,纤细兰花吊架垂。  捧卷吟詩书室坐,萧萧冬日似春归。  七绝·冬云(新韵)  冬日萧萧气色凝,厚云薄雾伴山城。  悉心拢聚天边水,一片痴情雪打灯。
期刊
游天龙山“ 网红桥”  远寻重岭上,惊愕一桥殊。  拔地回廊起,参天幻影孤。  云闲浮过客,林秀映新途。  即此清幽境,超然俗虑无。  野菊  栖身松岭畔,傲骨系天成。  耐得千般苦,惟求一夕荣。  鐵枝摇野色,金蕊壮风情。  心性无羁绊,不为残岁惊。
期刊
咏清洁工(新韵)  霓虹影下步移长,桐雨连绵破晓忙。  脚踏三秋朝露寂,臂挥万顷晚霞煌。  躬身正道涵风骨,浃汗安居润心房。  吾借今辉添几笔,虔恭大地净呈祥。  秋韵(新韵)  再臨崛顶正霜枫,且仰青竹自宇穹。  写就千秋松柏秀,留得万古画屏红。
期刊